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1021|回复: 3

随笔————浅谈个人诗歌创作与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4 1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避免词语重复
并不是说词语不能重复,词语重复是一种高难度的活,我在前期创作的时候,会尽量避免重复,但是重复的时候,在选择词语上,尽量一词多义,除非是抒情的诗,句子的重复有利于塑造一种情绪的气氛,这只是其一,还要注意每个段落的节奏,使得具有音乐美。比如:每个句子代表的情绪,平静-加速-再加速-急速-静止-加速-加速
二:选择词语
在选择词语上,我更注意段落的平衡,也就是说词语的搭配很重要,比如两个不相干的词语需要一个中间词语来穿插,指引,毕竟诗歌还是要给人看的,跳跃性也要有个度。另外几个词语之间,还要注意词语之间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或者是顺带的关系。
说到词语,会想到用典,用典其实是为了压缩,使得一首诗歌内容更丰富,更具深度。
《诗词例括》复制如下:
“用典有两种:一种是隔的,一种是不隔的。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不懂典故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是隔。懂得了这两个典故,知道一个说庄周梦里变成蝴蝶,一个说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悲啼的杜鹃鸟,但还是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种隔。(参见《形象思维》)李商隐《无题》:“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照注释,这两句都有出典,那末也是用典了。可是光看字面意思也很清楚,说那女子用团扇来遮掩也难掩她的娇羞之态,明明看得见,可是她坐车走了,却无法接谈。这两句用典而并不隔。好的用典。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牛用《左传》中齐景公模仿牛给他的孩子牵着的故事,可是我们即使不知道这个典故,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句诗的含义,这样用典入化,即使用典而不隔。有些印象派的诗,即使用白话写,不用典,却写得迷离惝怳,也是膈的。”
其实这上面只是说了一些古诗词方面的用典,那么现代诗里也有很多其他用典的方法,比如暗示。打个例子吧 一首短诗里有这些意象,“花”“叶”“不见”由花叶不见,可以想到花叶永不相见,那么也可以想到彼岸花。个别的时候一些词语的组合能够折射很多不同的典故。
三:直与曲
我所看到很多的现代诗歌是比较直的,比如用词和写的句子所代表的只是一种写作的方向,并且沿着这个方向延伸下去。也有一些诗歌会绕弯子,绕来绕去,这个有时候是一种障眼法,有时候这些是很直白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意思。
说及这些,我会谈到“势” “势”是什么,它是一种方向,比如一首诗歌的一些句子在搭配上是这样的,极高—高—有点高—低—很低,我可以看到一种向心力,一直向下的,如果这只是段落,每个段落也是这样,那样可以轻易的把节奏给写出来了,毕竟音乐美也是有规律的,按照特定的音符来回循环。
四:空间
有些句子给人感觉是有极大的空间,这在词语的搭配上也非常苛刻,我更注重一种平面感,比如一个词语代表一种平面,而另一种代表另一个平面,这样,两个平面的差异会造成一种空间感,有些是视觉效果,有些是张力。还有一种就是一个词语代表的只是一个点,三个就是一个平面,那么四个就是完整的空间,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搭配的方法塑造空间,比如地名,人名等等。五:诗歌“势”的几重境界
第一重:孰能生巧,巧能生势
个人观点认为,诗歌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并不是看的越多写的越多就越好,而是多练习,多思考,多看。于是慢慢熟悉它,到后期的时候,越写越好。
第二重:重剑无锋,大工不巧
当熟悉诗歌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偶尔会感觉提升很快,会想到如何丰富诗歌的内容,深度,以及艺术性。这时候会感觉信手拈来也是诗,当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写下去
第三重:个人环境以及其他
个人四周的环境以及性格造就一个人的诗风不同,比如毛泽东的诗词往往很霸气,雄浑,那是因为他长期处于上位者的环境造就的
第四重:因势生势,借力打力
这个与境界有关,能够控制情绪,克制一些诱惑。
第五重:平衡
诗歌的最终还是要平衡的,有阴有阳,是谓太极!
六:理论与实践
很多人喜欢写理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喜欢写,但是我更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喜欢把一些想法融入诗歌当中去,不断的去尝试,虽然经常招人批评,但是同样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有的人喜欢艺术,喜欢美,但是他不懂得美是一种极端,稀有的物质,是可以分解的,这个世界美的事物并不多,丑的也不多,更多的是一种平凡。其实我很奢望能看到一种中国古典理论,并且能实践在诗歌上。西方文学太多了,大部分翻译的都是别人的理解,然后我们反过来取理解他的理解,有意思吗?

皇?冠?现?金?网:hg88094.com开户首?存送58元.满1000送1088彩_金?体育半场结算六_合48倍?各种彩?票?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5: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21 1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饿。。。有人吗?
你自己都说美是一种极端了,通常一个有极端倾向的人,是很难包容其它风格的美,尤其是诗歌这东西~
网上很多坛子里,要么一个鬼都没有,要么就是一群互相吹捧或是互相谩骂的人,想找个能理解自己,教导自己,哪怕是质疑自己的人都没有。。。
习惯就好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10-9-22 15: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重视创作实践,轻视理论,特别是成系统的理论。理论多散见在众多的“诗话”里,看“诗话”很费劲,如果你要在那些只言片语里寻找诗歌的理论,需要剔除许多无用的东西,比如大量的对某句诗的评价和感叹。西方的文学理论不能原样地搬到中国,水土不服,要用西方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梳理中国的汉语诗歌理论,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朱光潜先生,他的《诗论》就是一部这样的书。
   

皇癶冠癶现癶金癶网:hg88094.com开户首癶存送58元.满1000送1088彩_金癶体育半场结算六_合48倍癶各种彩癶票癶游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5-3 00:14 , Processed in 1.2251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