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2540|回复: 7

张德明:序张凡修《土为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6 22: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朴的诗意与真纯的情怀(感谢德明老师百忙之中为我的第二部诗集作序)
——序张凡修《土为止》

张德明

接触张凡修和他的诗歌大概是在去年九月,我应某网站邀请担任诗歌评点老师数月,凡修在此期间将自己创作的有关辽西平原的系列诗章贴到网上,我得以阅读到他的那些散发泥土芬芳和质朴情味的文字。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是一位对诗歌比较执着和眷恋的诗人,而且有着并不算短的诗歌年龄。后来见到他的博客了解到他的生平简历之后,我更为他身为一个普通农民但长期不辍笔耕的精神所打动。记得那个期间我在给凡修的诗歌下评语时,多从挖掘文本的长处与优点出发进行陈说,写下的评语也多为肯定和鼓励之词。现在回想起来,我领悟到,当时写下那样的评语并非出于虚夸和溢美,而是张凡修那些打上农家生活和精神烙印的诗行激发了我的阅读欲望,勾起了我对故土和童年的美好回忆,我着实被那些朴素的诗行和浓郁的深情所吸引和感动了。而今凡修要将自己这些年来创作的一些诗歌结集出版,嘱我写个序言,我有机会再次在他用沾满汗水和泥土的文字间徜徉和驻足,重新领受到诗中扑面而来的素朴的诗意与真纯的情怀。
张凡修的诗歌是深深扎根在大地之上的,他的文字是黑土地所培育和滋养起来的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艺术文字。他在土地上耕耘、劳作,他对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兄弟以及他们辛苦而忙碌的生活有着异常深刻的体认,这些体会和认知最终都凝结为感人的诗行,呈现在笔端。他曾说:“辽西农民的命运,成为我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得以感知生命隐痛的最脆弱的具象与物象,也是我的诗歌所触摸的必不可少的神经末梢。”当我们阅读他的诗歌时,时时处处能感受到诗人基于对土地和农民的熟悉、了解而将诗情生发的触角伸向平凡而朴实的农事生活的写作匠心,可以说,他的诗歌始终显露着泥土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熟谙土地、乡村和农业的普通劳动者对中国最为基层而又最充满人间情味的原野的抒写、礼赞与讴歌。他在《玉米地》中这样写道:

王长柱的玉米是大营村长势最好的
正是吐穗扬花,棒子刚刚露头儿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弯曲地走过
玉米地,便歪倒了一个季节的脊梁

那几天王长柱正犯腰疼病
腰弯着可以躺着,可以用手捂着摩挲
但玉米的腰弯着,连土地都随之倾斜
不能等。他必须,即便一步步挪
也要让玉米挺起来,站着与他说话

王长柱有一手驯马的好手艺
曾在科尔沁将马群伺弄得服服贴贴
但倾斜的玉米是很难驯服的
他要用一只手扶正,猫着腰,似蹲不蹲
另一只手抠几块土坷垃,踩进玉米的根部
就这么站起来,又蹲下,仿佛
一个孤独的人在角落里,坚守一份陡峭的沉默

这时候他直起了腰
有些不放心地查看了一下他的马群
他惊讶地发现,那迎风摆动的绿缨子
仍然微微倾斜着,只是
脸朝向村庄


玉米是庄稼人栽种的极为寻常的农作物,是北方大地上随处可见的一种粮食品种,如果不加以特意的描画,也许这种植物很难在诗行之中生成耐人寻味的艺术诱惑力和陌生化效果,不过张凡修写来却让人对这群植物增添了许多亲切之感。“一场不大不小的风,弯曲地走过/玉米地,便歪倒了一个季节的脊梁”,在玉米的身上,寄予着农人对于收获季节的热切期盼,而今它们经风而倾倒了,怎么让农民心焦如焚呢?如果说这样的诗歌写照,还只是表现了农民对于丰收的一种渴望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句子更妙,玉米地主人王长柱正犯腰疼病,不过他坚持冒着疾病去帮扶那些玉米杆,“他必须,即便一步步挪/也要让玉米挺起来,站着和他说话”,一个农民与他栽种的植物之间的深情,在这样的诗行之间漫涌而来,玉米和农民之间的亲人关系,令读者感到那样的亲近和温馨。接下来,诗人还回忆了玉米地主人的驯马生涯,并自然而然地将一地的玉米,比喻为他早年非常熟悉的马群,借此将主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生历史巧妙地联系起来,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情感的韵味,也不失为成功的艺术处理。
作为一个农民诗人,张凡修自然有着极为朴质和直率的性情,他的诗歌可以看作是其内在性情的语言外化。诗歌没有花哨的词汇,没有雕琢的匠气,不矫情,不做作,完全顺着心灵的真实情貌直观地录写,自由自在地将自我对土地的记忆与思考、对农民兄弟的理解与挚爱袒露出来,他的有些诗,即便写得稍显简单,即便在用词和组句上略显笨拙,但无不是诗人最本真的心灵样态的毕现。你看他的《喜鹊窝》一诗:

喜讯呢喃成妊娠日记
从高高的树上
一页页 飘落

村儿里的人
一边念 一边乐


诗歌只有一个场景,即喜鹊在窝里孕育后代,村民看到此情景无不快乐满怀,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样的场景叙述似乎显得简陋了些,诗意的丰富蕴藉性还不够,但对于憨厚爽性的农民来说,能感受到其间的乐趣,能由此见出农家人生活的温情与和煦,也就足够了。在这样简单的场景中,或许蕴藏着诗人对于现代农民恬淡自然生活理想的某种巧妙寄托。如果要一意把诗行拉长,我想张凡修是完全能做到的。作为一个习诗多年的诗人,面对这样情趣盎然的场景,他绝对不会笨拙到写不出更多句子的程度,而只能写下这么寥寥几行。稍微发挥一下想像和联想的功能,他绝对会敷衍出大段大段的文字,不过那样一处理,生活的本真性和自然性特征就流失了。张凡修没有选择那样处理,没有采取铺陈的方式将一个简单的情景复杂化,而是有意以拙为巧,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写了五行诗句,在这样的书写方式中,一个农民憨厚、耿直、真率、朴质、善良的情怀跃然纸上。
在张凡修的诗歌中,最具有艺术韵味、最能反映诗人独特的诗意情怀的,应该是那些朴实而又不失美丽的乡土意象,乡土上的一切植物、动物和其他事物,都被诗人信手拈来,组合成情趣款款、意味浓郁的诗性世界。乡土意象常常是诗人诗情展开的起点,诗人不少的诗章,都是由某个独有情味的乡土意象出发而逐步推演和扩展开去的,例如《惦记》《猫腰》《蜗牛》《玉米地》《红高粱》等等。《惦记》中写道:“一株高粱同样需要惦记。/我愈加体会了高粱的脸色/不藏不掖。惦记常摸额头,惦记常测体温/要准时定点,要常来常往。/其实一些细小的环节是极耐心/才察觉出来的。比如高粱也需你的赞美,需你的陪伴/甚至高粱比我上学前班的孙子还不能忽略/你的惦记。/即便我接孙子晚了点,孙子会坐在石阶上等我/而高粱,我只晚收获一天/它就躺着,赖上了你/似乎一场风雨,与我有关/似乎,我从来,不曾惦记”。很显然,“高粱”这个乡土意象,正是这首诗展开诗情的起点和原发地,整首诗的意味正是围绕“高粱”这个乡土意象而扩散和铺展开来的。
乡土意象不仅构成了诗人诗情展开的原发点,而且也构成了诗人体验事物和生命的基本方式,构成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出口。在《红高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父亲举着油灯
照着母亲
将穗子连同少半截秸杆
结扎成一把把笤帚
通往山外的路
敞亮又干净

剩下的多半截秸杆
粗壮。骨节突出
我挑选两根,揣着
去了远方

年根儿想家时
顺手铺在地上
躺在上面
我,就成了火车

  
当诗人揣着秸秆,踏上远赴他乡的路途上,某种意义上,高粱构成了故乡的代名词,高粱也是诗人体味乡情和乡愁的最基本方式,通过对高粱伴随自己游走他乡这一情景的写照,一种眷恋亲人、怀念故园的情绪捧手可掬。这样,诗歌的最后一节,“年根儿想家时/顺手铺在地上/躺在上面/我,就成了火车”,沿着秸秆的方向,就可以顺利抵达故土。因为高粱这一乡土意象寄予着诗人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所以最后一节这样的想像,才显得自然贴切,合情合理。
高粱是诗人乐此不疲的烛照之物,是诗人诗歌构造中启用最多的乡土意象,对这一意象的言说,阐发的是诗人心中对于北方大地上那汩汩流淌的乡情与诗意的感怀和追味,高粱这样的乡土意象,有时甚至可以指代诗人生息于此的那片大地:

交出铁轨。
秸杆躺下来,让远方的亲人
从自己的身体上回家


无论走多远,走不出高粱地
左旱路,右水路
秋风一年一吹
铁轨一根一根站着,长高


交出行程。
高粱地掏空秋天,掠过瞬间的苍老
穗子内心辽远,扎成一把一把笤帚
扫净了通往村外的冬雪


无数亲人,又坐在高粱地里
他们都成了
开走的火车

——《火车开进高粱地》

在高粱和铁轨之间,在别离和重逢之间,淙淙流淌着的是乡民浓浓的爱意与温情,这爱里包含着人与人、人与大地之间割舍不断的深情厚谊。乡土意象作为张凡修诗歌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美学元素,不断排列组合着各具韵味的审美图案,频频将一个农民诗人对于土地、对于农村、对于农民、对于乡原上一切生灵的细致体察、用心抚爱、深情礼赞的心灵密语诉说出来。当我们阅读这些泥土气息浓郁的诗章文句时,每每会为诗中素朴的诗意与真纯的情怀而心生感动。

2010年5月8日,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张德明:1967年生,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文学研究》、《文艺争鸣》、《人文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名作欣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有多篇新诗理论与批评论文在《诗刊》、《星星诗刊》、《中西诗歌》、《诗歌与人》、《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绿风》、《中国诗人》等刊物上发表。已出版《现代性及其不满》、《网络诗歌研究》等两部学术专著。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10-7-16 2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发表于 2010-7-16 23: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17 0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好,资格更纯青。学习
发表于 2010-7-21 01: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1 09: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6 14: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2-22 2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6 16:29 , Processed in 1.2955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