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赵延光

新诗教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23# 此凹


    谢谢您的支持。远握。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新诗赏评实例(上)

下面,我举几个实例略加评析,以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得与失。

实例一,朱湘的《采莲曲》: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
*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
*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
*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里\\荡漾着\歌声。

*
*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的这首《采莲曲》,写的是从黄昏日落到薄雾月升这段时间里,采莲女驾船采莲的一段生活场景。其中,诗人不但写出了采莲女采莲、采藕、采篷等不同劳动的场面,而且还描绘了小河及其两岸的旖旎风光,更向我们微妙的展示了少女羞涩的情怀和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首先,诗人为我们点明了采莲女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日落时分的黄昏,地点是金波荡漾的小河。小河中如翠盖般的荷叶,似人样妖娆的荷花,以及两岸摇曳的杨柳,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而采莲女并没有就此停留,她驾着小舟,唱着渔歌,向小河的更远处前行。

终于,采莲女来到了荷田深处,饶有兴致的采撷起妩媚多姿的莲花。清水中的莲花是如此的纯洁美丽,宛若娇羞动人的少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容忍蜂蝶有任何轻佻的举动。虽然诗人没有直接把采莲女比喻为莲花,但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读者很自然的会把采莲女和纯洁美丽的莲花联系到一起。与莲花的品质相映衬,采莲女清纯而又坚贞的性格,也由此可见一斑。但少女没有在此长久的逗留,在歌声中,她划着小船又前进了。

这回,采莲女来到溪头,打算采挖淤泥中的莲藕。正要采时,却又停手不前。她想到莲藕多丝,并且深藏水中,不正象藏匿在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思吗?这里,诗人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丝”即指“思”,写出了少女羞涩的怀春之情。采莲女虽然向往纯真的爱情,但是却羞于表达,这种欲盖弥彰的矛盾心理,不免使诗中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采莲女波中所做的短暂的停留,以及她那抑扬的歌声,便是她矛盾心情的最好体现。

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爱情的憧憬,采莲女重又上路。此刻,她的心情似乎已经轻松了许多,放眼看去,世界万物仿佛也都变得欢快起来。看那柳树,宛如在风中翩翩起舞。喜鹊也在枝头聒噪,好像欢迎她的到来。石榴花落在她的新裙子上,使她的衣服也染上了花香。她一边采着莲蓬,一边唱着歌儿,歌声在风里荡漾,听的游人都醉了。

明月渐升,薄雾拂水,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望着明朗的织女星和牵牛星,遥想着美妙的爱情故事,采莲女调转船头,带着石榴花与荷花的芳香,踏上回家的归程。她渐行渐远,终于消融入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只有那若隐若现的歌声,还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纵观全诗,诗人没有做任何的议论与说明,采莲女的容貌、性格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述,完全熔铸在对意象的描绘中。读者在欣赏意象的同时,便能轻易的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趣。同时,由于语言意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受个人生活经验和性格气质的影响,每个读者从意象中所得到的情趣,与任何其他人(包括作者本身)所得到的又不完全一致。就算是同一个人,由于他的生活经验和性格气质总是在变化当中,今天和明天所得的情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任何一个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只要读起这首诗,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新的感悟与收获。这种用意象来抒发情趣的表现手法,既是汉语古典诗歌传统的营造意境的唯一手段,也是使诗歌获得永久的新鲜生命的最佳方法。

全诗共分五节,每节分十行,节与节之间,每行的字数相当,音步也大致相同。有关音步的划分,可参阅上文中的竖线。其中,单竖线“\”表示较短的停顿,称小顿;双竖线“\\”表示较长的停顿,称大顿。按照音步的这种划分方法,则“金丝\闪动\\过小河。水珠\滑走\\过荷钱。女郎\要采\\又夷犹”这几句受古诗词的影响,末步属于3字的短步,与其它以4、5字结尾的长步不能很好的达成一致,如“耳鬓边\\晕着\微红” 、“消融入\\一片\苍茫”。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易懂,简练有力,真正达到了不能增删一字的地步。其中,有些词语的使用,如颠摇、夷犹等,与当代的语言习惯不免相悖,读着有些别扭,这是早期白话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当代人自然无可厚非。最后,《采莲曲》的语言稍显雕琢的痕迹,有些形式化。当然,这只是纤介之疾,好比美玉上的一点瑕疵,无损于全诗伟大而完美的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例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所说的“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也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徐志摩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两年。1928年,他故地重游,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
诗人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和事件,在表现康桥美景的同时,又抒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向往,以及再别时的惆怅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又见到日思夜想的母校,心情一定十分激动;怀念起从前美好的时光,心中一定充满了甜蜜;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心里定然又满溢惆怅;想到相逢不久即将别离,心中必然充斥着感伤。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言,只用了三个“轻轻”,就把它们囊括其中。同时,“轻轻”两个字的重复使用,也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舒缓而略带忧伤的抒情基调。第一节的最后一行,点明了时间是在黄昏。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后面相关的景物与事件都和黄昏的时间段息息相关。
第二、三、四节,诗人分别描绘了康桥有代表性的三处景物,——河畔的柳树、河中的青荇以及榆荫下的一潭。由于时处黄昏,柳树染上了夕阳的余光,摇身变成了金柳,仿佛新娘般艳丽娇羞。倒影投波,美艳万分,令诗人沉吟不已。康河的水十分明净,水中青荇历历可见。爱屋及乌,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也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以期能和康桥永远在一起。而榆荫下的潭水,景色更加绚丽。只见夕阳中的霞光与绿色的浮藻揉碎在一起,红绿斑驳,宛如彩虹般灿烂。
有这样美的景物,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便有了撑篙寻梦、星夜放歌的浪漫且有些近乎疯狂的举动。这一事件的描述,也许是诗人真实的回忆,也许是诗人虚拟的想象,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诗人深挚感情的自然写照。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第六节又回到了别离的主题。文笔大起大落,而转折处却极其自然,丝毫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而第七节中的四行仿佛更是浑然天成,把诗人的情感推上了高潮:“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高潮处不是放歌,而是沉默,意味十分悠远。柳永在《雨霖铃》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在《江城子》中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手笔。顺便提一下,顶针手法的运用,是使六七两节行文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又连用了两个“悄悄”,暗示心情的黯淡与忧伤。同时,运用反复的手法和第一节相呼应,把惜别的惆怅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朱湘的《采莲曲》一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以写境为主。也就是说,诗人没有直接吐露心扉,而是借助意象来间接传达,因而使诗中饱含意境。同时,诗人的情趣和所描述的意象之间水乳交融,使诗歌的意境变得十分浓郁。这是《再别康桥》使人合卷难忘、回味悠长最主要的原因。
这首诗共八节,每节四行,隔行押韵,逢节换韵。每节的第一、三行稍短,第二、四行稍长。全诗语言婉转流畅,好似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比《采莲曲》稍嫌僵硬的形式化的语言略胜一筹。唯一的缺陷,就是全诗很难划分出一种有规律的音步,朗读时还有几处诘屈聱牙的所在(如加粗的几个诗行)。这一点,就不如《采莲曲》之铿锵有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9: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例三,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在这首《致橡树》中,表达了自己(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女性)对于爱情新的认识与追求。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用了六个比喻,表述了自己对于旧的爱情观的不满与鞭挞。“攀援的凌霄花”比喻借对方的权势或金钱来炫耀矜夸的女人。“痴情的鸟儿”是指对男人讨好献媚的女人。“泉源”比喻虽然温柔体贴,但却软弱无为的女人。“险峰”则是指比较强势的女人。至于“日光”和“春雨”,则比喻虽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但却缺乏独立平等的女人。由于比喻所能引申出的意义多种多样,因此,以上所作的推论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其他人如果认为这些比喻有不同或更深的其它意义,我完全能够理解。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却又终身相依”,属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把自己(即新时代的女性)比喻为一株木棉,并借助对木棉和橡树之间的形象、生活和性格的描写,给出了对于爱情全新的解释。诗人认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区别。同时,“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他们之间不仅有爱的缠绵,而且还有共同的语言和理想。“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他们彼此独立,有着各自不同的品性与气质。最后,“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他们荣辱与共,不仅共享成功与幸福,而且在困难的时候相濡以沫,彼此激励。
结尾数行是诗人对所向往的爱情的总结,那就是,——理想中的爱人,不仅形象美(伟岸的身躯),而且品格美(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最后一句,诗人写得有些含混,不太容易理解。我认为,诗人表面上说的是“足下的土地”,实际是指深扎土地中的树根,也就是爱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全诗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全部以意象入诗,并没有直白的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木棉和橡树是本诗的两个主角,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主体意象进行铺垫渲染的。而实际上,诗人却主要是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情趣的。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炫耀自己、绝不学、也不止、我们分担、我们共享”等等这些词句,就是直接用来抒发感情的,只不过不是直接用在人上,而是用在物上,借助于物来间接传达。其实,这就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这种直接抒情与意象暗示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使人能够直逼作者的本意,同时又不至于流于直白,因而很容易做到雅俗共赏。当代,还有许多人把这首诗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以拟物的写法来传达诗人的情趣,就是朦胧的定义吗?一般来说,诗中的意象占得比例越大,诗的意境相应也就越浓。在这首诗中,虽然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冲淡了诗歌的意境,但由于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说出的话语又极其巧妙、恰当,所以也自能达到一种诗的胜境。
这首诗的语言流畅自然,既没有形式化的弊病,又摈弃了散文化的倾向,十分难得。其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排列,对称和重复手法的使用,是使全诗语言摆脱散文化的重要手段。至于语言的流畅,则要归功于铿锵一致的音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我对原诗音步所做的分析。(其间,“的”作为助词,本应读轻声,相当于短暂的停顿“\”。当然,也有例外,当“的”正好处于两步之间时,则允许在它的后面做较长的停顿。如“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全诗通篇压“衣鱼“韵,有时较密,有时较疏。当代诗人刘聪美曾经做过研究,只要韵脚间的音节不超过32个,就不会明显的减弱押韵的声音效果。否则,它的韵味会越来越淡。当音节超过40个以上时,音乐的效果基本上就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一点。
总的来说,这首《致橡树》,虽然在意境上稍显淡薄,但真挚深沉的情感却可以弥补过来。全诗虽然在语言的简练上略嫌不足,但各种格律运用得十分娴熟,使全诗充溢着浓郁的音乐气息。再者,本诗作为直抒胸臆的浪漫主义的诗作,有点儿“啰嗦”正是它的本色呢!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就为我们阐述了这样一种健康而超前的爱情观,足以作为年青人学习与模仿的榜样,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欣赏和赞叹的。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有几处完整的诗句却做分行排列,读起来有被撕裂的感觉。如“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以及“像刀、\像剑-也像戟”。
发表于 2009-12-26 23: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还有新诗的教程这种东西,真的。
记得从前有过诗是写成的,还是做成的,这种争论。其终不得而知。
诗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它需要的是激情,热血,理性,和一个契机,而你的笔是一个出口。就是这样,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我们需要的是阅读,和经历,还有爱。
扔掉教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刻星

其实,当初我写诗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什么教程之类的东西。我本人擅长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数学曾经是我最烦、最头疼的一科。如今我也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呀!开句玩笑:没人下地狱,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发表于 2010-1-11 07: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送一朵鲜花给你!
真心的喜欢!
但你的题目最好改一下。叫新诗诗话也行。
因为你只是形解。而不是意解。对有基础的帮助很大,对初学者就有局限。
教程面对的必然是初学者。去读诗经,诗话吧,对你有绝对的启发。
发表于 2010-1-11 2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刻星

    我认为“诗歌教程”是可以成立的。
     人们反对诗学像一门手艺一样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的依据是,诗学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从根本上讲世界上并不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之所以好像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无非出于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人们对这种东西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他自己不可能说清楚讲明白;第二是他不愿意把这件事讲明白,讲明白了“权威”的价值就下降了。第三种情况是这件事本来就是虚拟的,不存在的,怎么能又怎么敢把它说明白呢?
    第一种情况在诗歌的早期是很普遍的事,所有的知识在初期,认识都是很朦胧的,没有人能说清楚。例如音韵学,上古时期的诗歌就懂得押韵,蛮荒时代的人肯定不懂得一个语音的科学组成,只是从感觉上知道话这么说就悦耳动听,掌握这种技能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让他去评价一首诗是否押韵(当时可能连“押韵”这个词都没有,只有“好听”和“不好听”)还可以,让他去教别人如何押韵就困难了。某些人只是凭感觉写诗,对理论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当然也就说不出什么了。诗歌的历史至今怎么算也有几千年了,单看汉诗,就从《诗经》开始,走过了数个发展阶段,有过唐诗的光辉顶峰,出过屈原、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诗人,谁也不会说我们的诗歌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诗学不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学问。
    第二种情况也是很普遍的,出于人类的弱点和生存的需要,有些人不愿意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所知。我们仍以音韵学为例,过去民间的戏班子,人员的文化一般都很低,总要养一个专门的人,掌管剧本的读写和编辑,这个人除了要懂戏剧的曲式和表演外,音韵也是必要的知识,只有他知道哪个字和哪个字押韵,汇集以册就是本行业的秘笈,可以靠它吃上一辈子。也就是说诗歌的学问不是不能传,而是不愿传。
    第三种情况对于诗歌来说是不存在的,只有神秘社会的一些道理才不能深究的,否则它的合理性就会遭到质疑,诗歌显然不属于此类。
所以我们说诗歌不是不能以科学的方法陈述的知识,诗歌这种知识可以系统地加以整理,可以按部就班地向别人传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孤独星
您说的很对。我只是指出了怎么做,因为这是我现成的经验所得;而没有指出为什么,这和我不很擅长逻辑思维的大脑以及知识的浅薄有关。写出怎么做只需要短短的四万字,而要指出为什么只怕十万字也不够用,——这实在不是我现在的能力所能做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闲人
您替我讲出了为什么。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例四,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看到《热爱生命》这四个字,使我不由得又想起生命的意义,——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功;有人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爱情;还有人宣称,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而汪国真给出的答案则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你追求过、努力过,无论是否能得到成功、爱情或自由,你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就不算虚度。而只要把生命意义的重心放到过程上,那么,“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对于人生道路上的平坦或是泥泞,我们便能做到处变不惊,就能以一种十分坦然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这首诗,每节都以“我不去想”开头,首先给出结果。紧接着,诗人再对“我不去想”的原因做出解释。第一节和第二节都好理解,第四节是对前三节所作的总结,只有第三节有些令人费解。诗人不去想“寒风冷雨”的侵袭,这里的“寒风冷雨”,据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指流言蜚语,也可能是困难或压力。而他不去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目标是“地平线”。“地平线”的表面意思,是指远方;深层的意思,可能是指遥远而伟大的人生理想。正因为诗人人生的理想遥远而伟大,因此,任凭人们在他身后指指点点,也不论有任何艰难险阻,他早已不屑也无暇顾及,他只是向着他的目标顽强而坚定的前进。由上可知,第一节讲的是成功,第二节讲的是爱情,第三节讲的则是理想。这样就有问题了,——有理想的人,有谁不想成功呢?而成功的人,又有谁不是先有理想的呢?第一节和第三节的意思有些重复和冲突,证明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思绪不是很清楚,思想还比较混乱。

如果把《热爱生命》和《采莲曲》、《再别康桥》加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后者以写境为主,前者仅仅抒发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某种感悟与哲理。所谓写境,也就是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趣。而在《热爱生命》中,虽然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波动,但主要的目的却是为了阐述一种感悟或哲理;诗中虽然也有零星闪光的具象,如“风雨兼程”、“玫瑰”、“地平线”、“背影”等,但这些具象不是为情趣服务的,很难称得上是意象,而是为了对感悟或哲理这些抽象的概念,作一些形象化的说明,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缺乏意境,是这首诗最大的缺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汪国真并没有做直白浅薄的说教,而是蕴抽象的哲理于鲜明新颖的具象,这就使他的诗增添了几分形象化的魅力,从内容上得以同格言和警句分别开来。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称之为诗则是没有异议的。首先,全诗分四节,每节三行,每节都以“我不去想”开头,前三节的第二行都以“既然”开头,相同词句有规律的反复使用,是诗歌的格律所独有的。其次,节与节之间大致相同的语法结构,使得诗节之间形成一种诗歌独有的对称关系。最后,全诗较有规律的押韵,也是诗歌同散文最大的区别所在。谈到押韵,我不得不提及本诗小小的失误。本来,这首诗大致是以每节的第一、三行押韵,而在第三节的第一行却没有韵脚。其实,只要把“寒风”和“冷雨”颠倒使用,就可以做到韵脚的一致了。

这首诗虽然大体能够划分音步出来,但不是太有规律,可知作者并没有先入为主,去有意识的运用音步来构筑诗行。因此,全诗读起来感觉节奏上不是十分和谐,特别是第三节第一行与其它诗行的步数相差悬殊,使得全诗的和谐度更是大打折扣。

总之,这首诗以写理为主,与中国写境的传统诗词有很大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还有少许瑕疵和漏洞,如果能做进一步的修改,应该会更完美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6 11:19 , Processed in 1.22777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