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衔杯

锦绣江南 [长篇散文 连载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4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很久很久没到这里了.忽然就多了大才和美文!问候<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衔杯</FONT></STRONG>.恭心净读,美不胜收!!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17、异乡人入侵之一 ——夷夏之争与温柔一刀<BR><BR>  “中”是安全的,因为它可以左右逢源,是气的吸星大法,力的乾坤大挪移。但这须有一个前提,即“中”之功效在于自保,而不在于攻击。于是,从这个前提上来看,“中”又是危险的。因为只要反过来想,左和右的绝对化的意志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中”进行攻击。打开东周地图,处于中部夏地的国家往往最先覆灭。“中”因此也是平淡的,他没有肇始之时那种充血了的、灼热的、青春的、高屋建瓴的渴望,也没有完结之际那种迷醉的、激荡的、高潮的、排山倒海式的满足。对个人生命来讲,谁不希望拥有波浪壮阔谷转峰回的精彩?但在国人心理,“中”的力量确是强大的,难以颠覆的。那些固守于斯的父辈,在惯性的河流里随波而下,但他们不一定知道他们固守的是什么;那些叛逆于斯的少年,在反作用力的漩涡里逆流而上,用一种粗糙的、膨胀的、直觉的、苛尔蒙支持下的鲁莽表达着对极致的信仰,但他们也不一定知道他们叛逆的是什么。当“非主流”和“无知者无畏”成为时尚的时候,大众就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自己的“配角”地位,他们在说,我就是配角,主角有什么好?我不希罕!实际上,这是所有无法跻身主流的大多数的无奈和自嘲,跟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心理是一样的。<BR><BR>  中原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假设下成就华夏的自尊,这最全面反映在儒家的礼仪逻辑中。儒家把空间方位象征化,并由这个象征发展出一整套仪式,然后靠仪式来强调这个象征。因此,夷夏之争自古就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的大前提的不同,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司马迁早在公元前就认定“夷夏”同源,夷夏是中国内部之不同分支。我最近看的《万古江河》的作者许倬云在谈到明帝国的时候,把蒙古和女真与明王朝并列来看,并说这是近古中国的南北朝,这看法给我很大启发;而国外很多史家在则民族国家的前提下考察这个问题,比如汤因比就认为,13世纪,中华帝国第一次被外族灭亡,而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这跟古罗马灭亡古希腊的思路是一致的。而14世纪朱明王朝的建立被他说成是中国的“复国”。近来日韩也有这样一种思潮倾向,他们认为清帝国以后的中国,是胡化了的中国,汉唐文化的承袭已从中国本土转移到岛国。说实话,我很早就有这种感受。<BR><BR>  在中原与北方胡人的拉锯战中,中原与江南的感化与被感化却长久地、温柔地、随风潜入夜地进行着。其中吴越争霸、楚霸中原、楚汉争霸都在公元前完成,中原,对南方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北方,但投入精力又远少于北方。<BR><BR>  我们现在提及中国文化,最先冲入脑海的小桥流水和水墨云烟,不再是它的祖籍中原,恰恰是它鸠占鹊巢之后的江南。苏州博物馆里,夫差的青铜剑和唐伯虎的书画,跨越千年并列在一起,这是古吴越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两张脸,是的,锈迹斑斑的杀人利器敌不过枯纸黄绢上的几点墨迹。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青铜剑和吴门画稿终于见面,这是多么叫人感慨呵!而他们的见面,却是在这样一个现代的建筑里,他们面对的参观者又是他们都不熟悉的由T-shirt和牛仔裤包裹起来的“夷人”。我在《锦色》一文中这样写到:这些封在玻璃匣子中的画稿,这些存活了五百多年的纸,尘封着江南的才情,他们让我有机会与五百年前的生存诗意咫尺之隔,但他们不知道玻璃匣外却是五百年后的桑田沧海,再也不是散点透视下的锦绣江南。<BR><BR>  18、异乡人入侵之二——南北对话与新客家<BR><BR>  我在绍兴逗留了一天。感触最深的不是鲁迅故居和咸亨酒店,而是绍兴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那晚,我和我的同事找酒馆,转悠了两个小时,所见全部都是川菜、湘菜、东北菜、西北菜的馆子,一家本地菜馆都没有。我问一个杂货店老板,那老板操一口东北口音说:要想找绍兴馆子,须搭车好久。这叫我震惊。这里是我去过的唯一一个完全被外地饮食文化占领的殖民地。等第二天我跟我的客户打听咸亨酒店,她特别叮嘱我:你一定要跟司机说好,你去的是小咸亨,要不然他就把你拉到大咸亨酒店了,那是一个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的酒店!<BR><BR>  绍兴市是悲哀的,走进市区,你看到的是任何一个北方县级市都有的统一的风貌,八十年代那些务实的建筑就像一座座墓碑把我们心中百草园和乌篷船的水乡完全埋葬。走进鲁迅故居那条街,依次是咸亨酒店,周家大院,三味书屋,她已不再是这座城市的生活,而是搭建在这个普通的“北方城市”里面的一个戏台,历史和民俗全部成为道具,表演的只是我们这群外乡人。<BR><BR>  也许,在一个长久的历史阶段中,异乡人会与本地风物相融合,建立一种泛客家意义上的新文化,但这个希望太遥远,不足以慰藉我们急切的、失落的心。我前年清明回家祭祖,凭借着由书籍和影视得来的直觉,这样描绘着心中的江南:列车跨过长江,透过江南湿润的夜气,我分明已经看到旧年芦苇一样缟白的祭祀队伍在鼓吹声中缓缓挪动,他们在春江微寒的曙色中,在挂露垂霜的柳色里渐渐远去,温和的嘈杂声伴着滚滚江水和阵阵湿风,飘荡在这清洁明净的乾坤里……<BR><BR>  此情可待成追忆,伤感的臆想。但我的这种失意的情怀并没有蔓延开来,因为我看到苏州开发区之后,并没有完全赞同那些城市规划的朋友们对日渐失去城市性格的苏州的惋惜和慨叹。我这样诘问自己:难道只有深圳和上海才拥有建高楼大厦的资格么?难道绍兴和苏州必须守着白墙黑瓦青石板路为旅游者短暂的逗留提供背景?难道我们的少数民族村寨必需固守着原始社会的习俗,等待着我们穿着美国人的裤子和欧洲人的衣裳在那里摆两个照相的姿势么?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文化根基丢了,还有什么脸面让那些寡妇为你守节呢?那些园子已经进了文化遗产名单,这已经是旅游宣传册第一行介绍文字。遗产,是死者留下的物件,而国人似乎对纷至沓来的死亡证明书情有独钟。是啊,我们已经失去了复活那些死亡珍宝的热情和责任,还有什么资格去指责苏州和绍兴呢?<BR><BR>  在我即将展开的下文中,关于文化个性与共性的思考其实并没有完全想透,而海派近十年的崛起似乎证明了那句乐观豪迈的老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19、Copy:庶民胜利之后<BR><BR>  我去绍兴制做一个房地产广告,那是鉴湖畔50亩亲水土地,建筑风格却是“南加州风情别墅”。这一年,我几乎跑遍了从东北到西北,从中原到岭南的每一个省级城市,房地产营销几乎全都是“西班牙”、“南加州”、“地中海”……每当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房子好卖,我都会说:如果不担太大风险,那就南加州西班牙风情吧。这话说着心中难受,但事实就是如此。也常见到很多有识之士批判这种盲目copy行为,批判地产商、批判营销商、甚至批判那些设计师。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市场不需要这种产品,这些赝品还会生产出来么?这种可悲现象的始作俑者不是开发商,而是消费者,是我们数量巨大的、虚荣的、爆发的、有炫富传统的百姓。这就和很多学者指责风靡娱乐界的选秀节目的低俗一样,这些学者的错误在于:节目形态和品质的最终决策者是数亿观众,而不是策划者,从适销对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选秀节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当一种风潮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具有口舌之快传统的中国文化人便开始了批判,批判的矛头往往不指向大众,而是指向少数弄潮者(这种心理非常复杂,但每个人又似乎心知肚明)。这种粗俗批判的主要恶果不仅仅是那些精英人格的被伤害,而是在这种话语习惯下,人们(包括批判者在内)对所有社会风尚的认知就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从而把批判精神扭曲成一种消耗社会资源的炒作。<BR><BR>  我前年回东北过年的时候,去了一趟当地新建的弘法寺,这个香火鼎盛的寺庙的奇特之处在于和尚和尼姑的共处,孙悟空和原始天尊的共处。我当时在《悲情东北》一文中表述了这个叫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在这个移民地域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拷贝的,人们在拷贝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暗示。实质的东西是什么不要紧,东北人必须在形式上具有其他人都有的东西。然后再以形式来掩藏人人心知肚明的尴尬,这难道是近五十年弹指之间形成的东北人最明显的心理特征么?于是我想到中学时代跳霹雳舞,留“郭富城头”,穿“小马哥风衣”跟现在我的同乡们胡乱拷贝的寺庙又有什么分别呢?跟我们这一批南方的东北“新客家人”仓促地用沿海地区的行为外衣武装冰雪大地孕育的粗犷身体的尴尬和无奈有什么分别呢?<BR><BR>  东北拷贝沿海,全国拷贝国外。这种拷贝心理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懒惰的思维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不难发现像深圳的世界之窗这样重量级的人工景观的尴尬。杭州的出租车司机跟我说,如果看不到西湖,杭州更像一个北方的省级城市。我想,看不清面目的,又何止杭州呢?<BR><BR>  中国大一统由于地域广泛,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心理自尊的基础之上,汉的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是这个心理自尊的两个一脉相承的基石。近代以后,这个心理基石被彻底摧毁,政治上的重新统一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可以立竿见影,但文化自尊的重新树立却任重道远。去年看了一个采访歌唱家叶英的专题,她在美国为争取用汉语演唱歌剧的斗争中赢得了国际音乐人的钦佩,但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想,美国人是不会为用英语说相声而奋斗的,法国人也不会为用芭蕾舞的技术演出京剧而奔走呼嚎。<BR><BR>  于是,民间的诸如“汉服热”、“国学热”、“私塾热”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运动就有了更深层意义。庶民的胜利,不见得有太大意义,其负面价值往往由于无知和愚昧而给历史留下最惨重的遗憾,但庶民的胜利一定是必然的。我想,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当这些南加州风情建筑的拙劣赝品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毒疮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会比搜集已经拆毁的北京城墙墙砖更加棘手。庶民不管胜利与否,他们所关心的永远是民以食为天,而新兴特权的星星之火必将在庶民的草原上点燃,他们盛开那些粗糙的、愚蠢的、丑陋的花朵也许并不出于本意,更多是他们旺盛的精力对民众的整体无知和愚昧的利用。<BR><BR>20、理想主义的覆灭<BR><BR>  越写越沉重,这本不是我的初衷,以至于我开始怀疑“锦绣江南”这个标题是否准确。我一遍遍在内心深处强调着本文开篇时那几句对自己的叮嘱:我难道不是在一种怜惜的情感中说这番话的么?我难道不是在对理想主义的饱含深情的喟叹中,说这番话的么?然而,我是这么说的么?我难道没有揭露那些批判者的险恶心理之后的小小的得意么?我难道没有表现出一种粗俗的、自私的、肤浅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可笑么?我难道没有用污蔑质朴的生活事实来安慰我自卑的、懦弱的、缺乏自信的心灵的企图么?我的开篇中关于“一场游戏一场梦”的设计,难道不是为了预防有识之士的攻击而预设的一个辩论技术上的、言辞技巧上的自嘲么?到这里,我恍惚明白,理想主义的真诚的丧失,不在江南,它恰恰就在我们心里,但我尚可向你们坦白这样一个真实——抚摸江南的真诚的惋惜,和祝福江南的全部善意。</DIV>
发表于 2007-12-27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笔触,释解江南,好文,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21、海派崛起<BR><BR>  帝国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农民集团。今天,这个农民统一体也是中国的主体属性。于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心理就颠扑不破,这就是对农民的蔑视,对土地的蔑视。乍看上去,这有点奇怪,其实这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以及城市中占主流的流动人口,就证明了我们对于城市的热衷。你会说,难道我们不经常讴歌乡村么?难道我们不曾从内心深处燃起对田园、对质朴的渴望么?难道我们不是一直对那些农民父辈心存敬意么?我们不是由衷赞美过罗中立的《父亲》,赞美过陈凯歌的《黄土地》么?是的,我们确实这么做过,我们确实在城市的繁华中赞美过乡村,在假日自驾游的口哨中拥抱过乡村。我们也确实在五星级电影院里,在美术馆里、在音乐厅里、咖啡馆里欣赏过、创作过那些有关乡村的回忆和想象。<BR><BR>  中国农民固守着土地,不是他们热爱土地,而是他们走不出土地!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真正热爱土地的是地主和房地产开发商。中国的田园,仅仅是,也只可能是诗人、画家和失意文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想象。如果说,你曾被《白鹿原》里那些在苦难中怒放的大地之花震撼,那么你一定在心中预设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俯视它的视角,预设了一个由外而内的旁观它的视角。因为,白鹿原上的苦难之花不会被自己习以为常的色彩所震撼——苦难有可能震撼安逸,但不能震撼它自身。<BR><BR>  我们早熟的农业价值体系就是在劳力者和劳心者的内部调解中,在鄙视和震撼交融的心理习惯上,实现了对海洋文化的整体控制,如此,海岸线绵长的中华帝国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海洋文化(春秋时代,黄土文明征服吴越,河道纵横的江南沃土成为井田的另一种表达)。千年以降,江南逐渐形成了他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繁荣,但是却一直从属于北方的皇权和军事气质。他们是知书达理的贤内助和孔武有力的伟丈夫的关系。<BR><BR>  但是,当北方农村经济和政治权力崩溃的时候,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力量成为一个时代的总枢纽的时候,南方的城市优势就会由一个符号整体展现出它的优越,这就是崛起于现代的上海。于是,中国南方农民的整体性格与西洋文化交汇起来,并通过经济意义上的开放姿态变本加厉地排挤着和掩盖着它自身的农民属性。所以,现在人们印象中的上海性格,并非先定的,而是后生的。假设当时江南最大的殖民地不是上海而是杭州,那么,杭州也会有这个气质。环境造就性格,就是这个道理。<BR><BR>  上海往往使包括北京在内的所有北方城市黯然失色的情况,历史上一直都有,比如洛阳之于西安,杭州之于汴梁,中国的中庸文化非常善于创造这种内在的均衡来获得动态的稳定。经济和文化由于其相对温和的气质往往才高人欲妒,妒嫉的本意是自卑和羡慕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破坏欲。农民式的、文人式的嫉妒不像军队一样通过武力来实现,而是通过习惯、言词、诽谤等“搓脊梁骨”的舆论力量实现。我常想,现在上海人不是很好的口碑,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外地人的嫉妒呢?如果细细考察下去,也许我们这些曾经指责过她的异乡人都会面红耳赤。近几年国人对河南人也常诽谤,它的形式与上海一样,也是口诛笔伐,但是它的心理基础不是嫉妒,而是蔑视。于是,今天人们的内心中,逐渐升起了对“水”的主体性的认同,和对“土”的权威性的削弱。江南,在人们心灵的天平上逐渐增加着砝码。<BR><BR>  当城市化和工业化挣脱农业大一统的穹隆而升起在中国民间视野的天际之时,当随之而来的巨大人口流动浪潮成为中华大地上新兴的、主流的栖居风暴之时,当所有的地缘差异由于一体化而消解成民俗的黄昏之时,江南将像三峡一样,蜕变成一种联想,中国将从“南北对话”走向“水土合流”。在合流的过程中,一个使命性的问题将无法回避地树立在我们面前:我们将会锻造一种怎样的精神引力,怎样一种媲美于汉儒和宋理系统的精神引力,光明正大地托起明天的太阳!<BR><BR>22、锦绣江南:大幕拉开之时<BR><BR>  我的锦绣江南即将落幕,但我的朋友,你的江南即将开幕。<BR><BR>  诚如我在本文第二节中所言:我的讲述,只是一场游戏,一场表演,一次附庸风雅的旅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我本是一个不相信规律的“偶然主义”者,但这一次,我几乎通篇都在对规律进行概括!现在我还要再次强调:这些概括,确实是不存在的。那么,它的价值何在?<BR><BR>  我的朋友,倘使你果真有此疑问,我要告诉你这样一个真理:所有的思考和感悟都是依据假设而存在的。就像数学中的负数和虚数,他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存在于逻辑世界中,但是他们是抵达所有复杂运算彼岸的必由通道。在我的江南即将落幕的时刻,我不想把一种“江南已不再江南”的失落、惋惜的情绪留给你们,因为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是真实的,我们头脑中对江南的印象本就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经验中假想的云烟。我们要明白,梦里的江南,仅仅是一个舞台,一个异化于生活的舞台,也许它在古代就是这样,那些优雅和诗意从来就是一个并不真实但却无比重要的函数!但我的朋友,假如你不甘于作一个生命流水线上的平庸过客,假如你把生命天穹下所有的星辰都当成意义,那么,就去做一颗星辰,永恒驻守在寒冷而光彩夺目的天际!<BR><BR><BR><BR><BR>附:<BR><BR>《锦绣江南》提纲<BR><BR>一、总论<BR>1、 附庸风雅<BR>2、 一场游戏一场梦<BR>3、 水与土<BR>4、 文明,规则,盆景<BR><BR>二、古典江南两种调性<BR>5、 古典江南两种调性之一:贵族门槛<BR>6、 古典江南两种调性之二:才子故乡<BR>7、 风流成性与诗礼之邦:审美习惯的嬗递<BR>8、 园林:降落到人间的生活美学<BR><BR>三、心灵与现实<BR>9、 北宋,诗意对现实的妥协<BR>10、 宋词与江南: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妥协<BR>11、 传奇与江南:民间对心灵世界整体介入<BR>12、 现实世界的内部对抗之一:精英意识与民间意识<BR>13、 现实世界的内部对抗之二:精英意识与民间意识<BR>14、 从西湖到二泉:有关主体地位合法性的探讨<BR>15、 《桃花扇》:温柔之乡与亡国之地<BR><BR><BR>四、保守与开放<BR>16、 运河,大地的疤痕<BR>17、 异乡人入侵1——夷夏之争与温柔一刀<BR>18、 异乡人入侵2——南北对话与新客家<BR>19、 Copy:庶民胜利之后<BR>20、 理想主义的覆灭<BR>21、 海派崛起<BR>22、 锦绣江南—— 一个异化了的空间符号<BR><BR>[完]</DIV>
发表于 2007-12-28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梦里的江南,仅仅是一个舞台,一个异化于生活的舞台,也许它在古代就是这样,那些优雅和诗意从来就是一个并不真实但却无比重要的函数!但我的朋友,假如你不甘于作一个生命流水线上的平庸过客,假如你把生命天穹下所有的星辰都当成意义,那么,就去做一颗星辰,永恒驻守在寒冷而光彩夺目的天际!</P>
<P>呵呵,总结的好,受益非浅,多来支持,预祝新年快乐!</P>
发表于 2008-1-9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衔杯老弟,又看到你精彩的论述!精辟,过瘾!极冰在此再次的为弟弟鼓掌!很多时日不见弟弟的踪迹,今番上来又看到你的文章,太亲切了,我们有将近3年多没有交流了吧?弟弟,现在可还在广州一带打拼吗?近况如何,姐姐还挺想你的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天來才看到,問候姐姐。我的qq:156971875</P>
<P>msn:thineyeswind@hotmail.com</P>
发表于 2008-1-13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衔杯的文字是思语的一道风景,真值得静下来好好品读。
发表于 2008-1-13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风信</I>在2007-12-20 23:28:49的发言:</B><BR>如此大气,恢宏的散文,无论是历史纵深,还是风景名胜,抑或是地方掌故与之有关的传奇,轶事都作了极其深度与厚度的描述,还有江南文化与现代的关联都作为深刻的思考,好.值得细细欣赏了.</DIV>
<p>风信君所言极是。说明楼主文学功底厚实。欣赏!
发表于 2008-2-17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char; TEXT-ALIGN: justify"><FONT face=宋体>轻灵的文字,飘逸的思绪,如泣如诉地诠释着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话题。全篇语言洒脱,句式优美,表达出来的感情真挚充沛。拜读了!</FONT></P><!--EndFragment-->
发表于 2008-2-17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星飞</I>在2008-1-13 14:09:57的发言:</B><BR>衔杯的文字是思语的一道风景,真值得静下来好好品读。</DIV>
<p>衔杯文字,多读有益,欢迎多来,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5-4 21:51 , Processed in 1.2620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