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1889|回复: 0

《浪迹诗海》·《诗论拾贝》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3 1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用典端整且浑为一体
    李清照由於家学渊源,加上本身重视文艺、爱好读书。因此她的词作中的句子,往往脱胎许多前辈作家的精句;或是引用文学经典的典故。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虽然字句皆有来处,但却不见斧凿痕迹。而且能使词篇能有通篇一气的主题意识,不因勉强用典而使词章文意四分五裂、不成片段。如《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二句描写入梦景色:云涛汹涌,雾气弥漫,天河流转,千帆飞舞,展现出瑰丽奇伟的景色)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指天帝)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徒然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像蓬草飞旋一样轻快的小舟)吹取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去。
    此阕词用典甚多。其中“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有屈原《天问》与天帝对话的浪漫情怀;“学诗谩有惊人句”显然由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脱胎而来;“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则是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和整首词浑然一体,而且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清照别具一格的杰作。
又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藤皮茧纸做成的帐子,画有梅花,也叫梅花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没有好心情)。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指心情淡漠)。笛声三弄(指古笛曲《梅花三弄》,梅心惊破(梅花因闻笛而开放),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将萧史比作赵明诚,吹箫人去,指赵明诚已去世)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折了一枝梅花),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在这一阕词中,“笛声三弄”用的是《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的一段轶事。“吹箫人去玉楼空”由李商隐《代应诗》中“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一句蜕变而来。“人间天上”则用李後主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建炎三年(1129年),词人悼念赵明诚亡故之作。从日常生活到户外景色,处处触景伤情,到“断肠与谁同倚”,已如闻其悲泣之声了。但是,作者用了极大的克制,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这种“哀而不伤”表现艺术,正是婉约派词人的特色。
     诗词读的多了,在写词的时候,根据词的思路,往往不由自主地用了某一句典也是有的,不一定就是特意化用。
4、合於词谱格律
    词本是乐府的一种,离不开音律。而在词的创作理论上,李清照於其《词论》中极力主张词必须协律:“盖诗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此,她的词作特别注重音乐美。
      因为词的曲谱已经失传,所以无法从五音、清浊与五声、六律的关系来考查是否协律,只能从词谱方面来考查是否协律。我们根据《词林正韵》来考查
李清照的《醉花阴》每字的平仄和用韵:
     ▏▏--- ▏▏(韵) ▏▏─ ─ ▏(韵)─ ▏▏─ ─,▏▏─ ─,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 ─ ▏(韵)   
半夜凉初透。
    ─ ─ ▏▏─ ─ ▏(韵) ▏▏─ ─ ▏(韵) ▏▏▏─ ─, ─ ▏─ ─,
    东篱把酒黄昏 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廉卷西风,
─ ▏─ ─ ▏(韵)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用的是去声二十六“宥”韵
据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词谱加以对照:
  +∣+--∣∣(韵)+∣--∣(韵)+∣∣--(句)+∣--(句)
+∣--∣(韵)
  +-+∣--∣(韵)∣∣--∣(韵)+∣∣--(句)+∣--(句)
+∣--∣(韵)
可见《醉花阴》一词是完全合於词谱的。
5、刻画细腻,铺叙璧合
    李清照批评晏几道“苦无铺叙”,那李清照的作品是否长於铺叙呢?李清照尚存的词不到五十首,其中大部分是小令,铺叙的空间很小。但只要可能,也用铺叙, 如前讲到的《如梦令》只33字也铺叙的很好。在篇幅稍长的慢词中,如李清照的《满庭芳·残梅》就显示了她铺叙的才能:
    小阁藏春(梅于早春开放,诗词中以梅象征春色,所以此处的春,可以认为是梅花),闲窗锁昼,画堂(雕梁画栋的堂屋)无限幽深。篆香(盘成篆字的香)烧尽,日影下廉钩(照在帘钩上的日光,慢慢降下去)。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上两句的意思是:亲手栽的梅花比陶渊明临水赋诗、王粲登楼作赋更美好)。无人到,寂寞浑似,何逊在扬州(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人,曾在扬州作过建安王的记室,有《咏早梅》诗,有“惊时最是梅”句)。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雨的摧残)不耐风揉(风的蹂躏)。更谁家横笛(横笛曲中有《梅花落》),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这两句是说,不要怨恨香气消失、颜色减退,要知道、花落后,连踪影也难追寻)。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两句是说,美好的月夜,映在月色里的梅影,依然很有风韵)。
    上阕通过前五句铺叙了梅花在静谧、幽深、香尽、影淡的阁楼的环境下孤独地开放,既显示了梅花的孤高、清幽的风韵,也象征了词人的孤单、寂寥的情绪。上阕最后几句铺叙了:人既寂寞,也不必临水登楼赋诗,倒不如欣赏手种江梅,像“何逊在扬州”那样。下阕对梅花可能受风揉、雨藉以至“香消雪减”的命运,——更何况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表示无限的同情,最后两句,突出表现梅花潇洒不羁的风韵、孤标傲世的精神,渗透着作者鄙视庸俗、孤芳自赏的感情。   
    附:後人对李清照词论的看法(摘录)
    由於李清照写作《词论》时所用批判的词句非常激烈,以至後人对於李清照的《词论》,提出不同的评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认为李清照的《词论》苛求太甚,持论不公,蚍蜉撼树,未免狂妄。
    胡仔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卅三)。裴畅也说:“易安自视其才,藐视一切,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词苑萃编》卷九)。
    评价李清照的《词论》,不应一味以“狂妄”、“可笑”等情绪化的言语批评之,应当看当中的论点是否切合实际才是。据前所述的研究,李清照评论诸家词的长短得失,大都是持中肯的态度;揭短前人之处,也多有切实的根据,并非妄加论断之语,所以不能说“此论未公”。至於说“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而加以贬责,这更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狭隘观念作祟。妇人为何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呢?当南宋初年,朝廷君臣对金人腆颜求和以求苟安,而李清照发语为诗,主张抗战,这难道也要以“妇人开此大口”而加以责难吗?
    (作者按:至于一些词大家的其他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抹杀的。成就是成就,不足是不足。不能以成就,掩盖他的不足;也不能以他的不足,抹杀他的成就。这才是公允的。李清照在何处一概抹杀这些大家的成就了呢?没有!更何况任何一个词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男的有这个权利,女的就不该有吗?)
2、晚近有的论者认为:“在李清照那个时代,词的发展趋势已进入与诗合流的阶段,不合流将没有词的出路。”因此,《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词的传统风格,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但是也有论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清照的《词论》是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代慢词发展的繁荣面貌”,“不能够说它违背词的发展规律”。又说:“词要合乐,词要歌唱,这是词体型式的特点。提出取消词的音律,取消合乐歌唱使合於诗,这是取消词的独立性”。李清照的《词论》是针对当时宋词发展的情况提出补偏救弊的见解,主张词必须谐合音律,因此“词别是一家”,不能成为“句读不葺之诗”。这种见解,正是保持了词的独立性,推动词的发展,并非阻碍。
    事实证明,南宋一百五十余年历史中,著名的词人如辛弃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人,都是注重协律的,而且保存词体风格艺术的特美,并没有合流於诗。因为每一种文学都有其艺术特质,各种文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但最根本的基础绝不能被他种文体所同化;一旦被同化,则此文体将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而消失。如小说可以改编为剧本,剧本亦可改写为小说,但两者绝对不能合流混一的。所以“词与诗合流”的说法,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而在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由宋至清,词从来没有与诗合流。苏轼之“以诗为词”,不过是运用作诗的方法於倚声填词之中,以扩大词的内容意涵,并未对其“协律”的基本要求造成破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3-28 21:19 , Processed in 1.2590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