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732|回复: 0

《我的视感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1 1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视感诗歌》

艺术发展到20世纪末,该讲的理念都说了,该有的流派也都齐了,对于我们来说再提出“新”什么派,那只是旧门楼刷新漆。我的视感诗歌只是在众多的流派中一个,与我的创作理念相符而已。我的视感诗歌与绘画与音乐等艺术创作一样,将诗人的感觉纳入创作之中,并不断地把握住自身情感的每一次波动。视感诗歌追求的是诗意之“视感美”,它虽然依赖日常生活场景,但是从中寄寓了希望和憧憬,并借助诗歌来发现与认识自己,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心灵的探索过程,为人生寻找精神依靠,而每次探索都成为回归人生起点的旅程。
视感诗歌的创作是在外景的召唤下,内情的催促下踏出的一条自由自在的遐想之路,将感觉中的情景组合成画面,如同没有束缚的野马,奔驰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天地。诗歌的表现时而是发泄,时而是享受,一种不可言语的激情加上心灵的表白。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海洋,那么散文则是语言的陆地。诗歌的表现形式如同月下起伏的大海,夹着飞溅的浪花。那流动的诗意是沟通人们间感情的手段,诗中表达的诗意,是人们想表达而无从表达的感觉和感情的结合体。而感觉又是理智融于情感时的结合物,一种主观的产物。视感诗歌如同一幅画卷,真实融合着想象,在一个诗的主题中,组合成一个画面,表达一个情感。如同流动的回忆是非逻辑性,其中大脑受到的刺激强的片断,是回忆时最容易浮现的记忆。如果为了追求合情合理的回忆,将片断进行再组合,以符合现实中的所谓真实,那就背离了回忆的真实,非逻辑的错觉才是心灵的真实。孩时曾有的类似的感觉,被理解解体后灵感也就不存在了。诗人从回忆起步,再现内心的真实和情感的发泄,由此创作出的作品是表现式而不是叙述式的,因此读诗时要求用心感受,而不同散文用脑来理解。
视感诗歌创作基础是灵感,而灵感犹如滑动的冰一样无法放稳,只要一丝微弱的震颤,就会开始它的滑行,那些不相干的事和物通过无规律的碰撞,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和串联。仿佛相互影响的色彩,在对比、在变化,如同潜意识的记忆是最神奇,它模糊着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在憧憬未来的波动中,思绪一个套一个无法集中,新认识的事物不断发生,概念又不明确。因此那时的思维是最自由的,最能够激发起创作灵感。而那时灵感是瞬间高扬的感情,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正如孩提时常常产生的感觉,那种由陌生事物引发的惊奇和不安,不过那时还没有掌握成熟的表达能力。视感诗歌常能运用文字来唤醒儿时深藏在内心的感情,那种新鲜的感觉和旺盛的好奇心。孩提的幸福是由无数的灵感搭建的时光塔,每一天都是新奇,每一天都有发现,而诗人所等待灵感,正是那时已被充实的情感。
视感诗歌的创作过程有时是流动而无目的,结果是喜悦的,回顾是有感触的。艰难地完成的作品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而艰辛的酝酿后,轻松愉快的表达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吐方休的心情中完成的作品才是好的诗歌。读者欣赏作品从结果(诗歌)追溯到诗人创作时一次情感,同时唤起读者的二次共鸣情感。所以,创作时的感情要真实,不能一昧地美化表现手法,追求说教,诗歌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视感诗歌的创作还是一种意象的变异、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主观的表达。视感诗歌不为一个主题创作,而主题只为创作提供一个框架。每一次灵感来临总有它的意义,但是,为了博得众人的喝彩,有时也不得不寻找大家熟悉的主题来调整诗歌的表现形式。为此,诗人苦恼的气质,在每一次的创作过程中也常常要经历一次次解脱的历程,这种气质也许从开始写诗时已经具有,而每一首诗歌都会在其心上留下一条挣扎的痕迹。
视感诗歌的创作同时是一种压抑的结果,只有在思想或情感受到了压抑时,发泄的诗句才能溢出正常轨道,自由地奔腾而去。尤其是青年诗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压抑,这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寄托了太多的憧憬。诗歌在他们心中激荡,激情中几经冲撞后也就进入了一个创新的天地,开始打破语言文字的组合,自由地编织诗的词句,偶然的启发、流动的思绪,任诗人从积累的字、词、句中,堆砌成可以表达此时激情的诗句。文字本无优劣,只有优劣的组合,创作时不拘泥主题,才能放开想象力的缰绳,任凭感情自由驰骋,因为事与事之间即对立又相通,如此表达主题比直抒诗的内容更能打动人。读者读诗时也能进入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无论那个角度都能表达主题。所以,写一个主题时最好先压下这个主题,只要主题在心中不消失,它就会不断地出现在所要表达的诗句中。等到激情过后头脑恢复平静时,写下的诗句由纸面返回脑海,再组合再修饰以更契合主题。视感诗人在诗的海洋里漫游,写时看似无意识,实质上是意识的高峰,它即是情感的发泄也是情感的延续。
视感诗歌无需象散文那样来叙述,只需引导读者缩短理解距离。因此,不能理解的诗歌不要去埋怨诗人,人生本来如此,没有的经历就无法共鸣这方面情感。而情感的沟通也是由局部到整体,对于情感的表白,如果熟练到无意识时,就会成为一种本能,当试图理解本能的原由时,它又会再次成为感情。诗歌不能象散文那样读后立刻明了,那是压缩式散文。诗人写诗由感而发,步入诗境就不能再来支配自己的思维,而读诗则是发掘诗人内在的情感和主题框架,诗歌所能引发的回忆,只是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事,刺激了诗人的感觉后形成的情景,它来源于眼前的现实,组合的景象又与现实无关,它忠实于脑海中一瞬间的情景。视感诗歌中的“我”包罗万象,“我”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同时还是“我”与四周的联系,所折射的社会方方面面。
视感诗歌的创作不从概念出发,抛弃做作和取巧,由直觉出发进而达到观念的深层。诗歌作为情感的记事本固定了诗人的感觉,发掘自身记忆中隐藏得最深的潜意识,自由地抒发各种不成熟的想法,而想法一旦成熟也就失去完善的可能,至于修饰作品应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进行。诗歌中时常吟唱生死的哲理,那是为了探求人生的奥秘,怀念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次的欢乐之后,都想那是一段匆忙的过程,从有意到无意,从自发到下意识,寻找下一个目标,追求人生的目的。诗人总是在失意之时又疯狂地投入生活,在追求中耗尽所有的热情,厌倦生活是因为对生活寄寓了太高的希望。诗人通过主题的想象解剖自身心境的具象表达,不依赖客观现实的物象,而是凭借自身想象力臆造现实,所现的意象世界中没有现实世界。诗中意象新奇、幻想所构成的非现实的世界,也是以客观物象为基础,经过主观想象而完成的客观物象,从而形成诗人的世界,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意象形态,不注重客观物象外表,力争突出客观物象的内涵。意象的晦涩而造成的玄秘性的特征,晦涩的诗意不需要人们去理解,它只是擦拭读者记忆上的灰尘,打破习惯式理解,从而激发出来自内心的共鸣,缩短情感与理解力的差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5 09:18 , Processed in 1.2002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