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山城子

百年新诗百首选读[连载_今至5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4: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飞上冬天的树——百年新诗百首选读[18]
作者:山城子

选:《鸟是冬天的花朵》
文/ 梅世泽

“鸟儿看见艳阳
飞来站在树上
它们想:这么好的阳光
不能让一个季节虚度了

一只白鸟飞来
一只黑鸟飞来
就是一幅水墨
五颜六色一齐落在
无叶的丛林里
会是什么样的油彩

站在树上,鸟就是花朵
阳光一温暖
鸟儿的思想开始活跃
站在冬天的阳光下
鸟儿就成了冬天最美丽的花朵”

梅世泽:
男,汉族,贵州普定人。诗人,中学高级教师。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刊》等刊物。出版诗歌合集《黔中诗坛六人行》。网名:梅边吹笛、黄果树瀑布、瀑布、呆呆等。任教于贵州省平坝县黎阳学校。


读:

以鸟喻花,梅老师喻得新奇。那些喻女为花也太司空见惯,而喻少年已凝成了象征的意义。
诗一开始,鸟儿是先被拟人了。关键词是“想”。读到“想”,觉得前面的“看”和“站”,也是人的动作。由此我判断,诗人写的可能是人,一“族”人,一个与鸟与花极可相喻的群体。
“艳阳”应当是社会大背景的隐喻,而冬树的萧条是新诗的处境吧?这样我们就可走进诗的境界的美丽。原来一向善于鸣啭的鸟们就是诗人们,都身体力行地来繁荣新诗,就是都落到没有叶子的树上(丛林),开成五颜六色的花朵(诗作)。
中国的诗坛定然会走向红火,而以冬花喻鸟,是取其神似(毕竟诗人以诗站立于世);飞赴寒冷的无叶的丛林去为花,而不负一个季节,其执着坚韧乃至牺牲的精神,都已呼之欲出了。
第二节是希望也是号召,仿佛说,我们都动笔吧,那样诗界将会出现怎样的如火如荼的面貌啊!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丝丝入扣了。以商品大潮的冲击为外因,以诗人群体裂变内敛为内因,诗界冷落萧条困境的造成,确实极像冬天无叶无花的林子。黑鸟、白鸟、五颜六色的鸟,恰似不同诗群、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和品性的诗人们。而以灵活的飞动,化为花朵守望冬林,不就是诗人们韧忍营造精神圣殿的艺术写照吗?当今的中国诗人及诗爱者,无疑都是这座圣殿里虔诚的圣徒。
那么,就让我们以百鸟朝凤的姿势,舞成冬天里美丽的花朵吧!

2012-10-26于平坝夏云镇


成炭一样的美丽人生——百年新诗百首选读[19]
作者:山城子

选:
《成炭》
白沙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

  作为活过一回的凭证
  当我们捡起焦糊的一截
  在大地的某处写下“一生”
  那些背向风的花瓣
  已挣脱了枝头的拥抱
  云髻高挽
  去到远方


白沙:
女,侗族,黔东南人。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部分作品在《诗刊》、《中国诗人》、《山花》、《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林》、《上海诗人》等文学报刊发表并入选部分诗、文集。出版诗集《玫瑰园》。现居贵阳,为贵州省作协会员。


读:

“它们的前生”.,这是借用佛家的轮回说,把烧炭的过程喻作一次涅磐了。前生是木兰花枝,今世就是炭了。前生很不错哩——那一树一树的花枝,一春一春的催开了多少花蕾呀?诗人用“鲜活”来饰 就可以想见一个青春烂漫的人生正如这木兰花枝似的。
接下来的第二节,一截焦糊的炭,是“活过一回的凭证”。不尽就想,我们迟早也都可以称“活过一回”的,但能留下什么凭证哪?说“某一处”,就适合了一切的社会人,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才能意义出一个凭证来呢?这前三行如果是一种设问,那么后边的四行就是回答了。
是回答,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设计,一种体验。“背向风的花瓣”是说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青春年华吧?“挣脱了枝头的拥抱”,就是离开生己养己的父母及其呵护了。这种“挣脱”很从容。很从容是从“云髻高挽”的象征性描绘呈现出来的。“去到远方”,是指求学及尔后的求职吧?“远方”是理想的所在。事实上这也正是白沙及更多的知识女性走过青春历程的简洁描摹和精炼写意吧?

诗深层次的审美需要回过头来回味。回到第一节去,就是要把今世“鲜活”成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孕积了“成炭”的条件,可以福祉后世人类呀。
领略到这里,事实上诗人已经很艺术地一面鞭策自己,一面也告诉朋友们人生价值的高雅追求,不仅要奉献于当世,也还要延及后世哩!至于用什么来成就,当然是岗位不同而殊途同归了。

2012-10-26写于平坝

大诗里的生命体验——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0]
作者:山城子

选:
《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
洛夫


  背向大海
  ——夜宿和南寺
  文/ 洛夫

  一袭宽大而空寂的袈裟
  高高扬起
  把整个和南寺罩住
  在不太遥远的前方
  大面积的海,奋不顾身地
  相灰瓦色的天空倾斜
  木鱼喋喋,钟声
  夹杂着潮音破空而来
  似乎看到大街上
  许多张猛然回首的脸
  面向大海
  残阳把我的背脊
  髹漆成一座山的阴影
  眼,耳,鼻,舌,发肤,双手双脚
  以及所谓的受想行识
  全都没了
  消灭于一阵阵深蓝色的涛声
  我之不存在
  正因为我已存在过了
  我单调得如一滴水
  却又深知体内某处藏有一个海
  而当我别过脸去
  背向大海
  这才发现全身湿透的我
  正从芒刺般的钟声中走出
  一个硕大的身影
  仓皇上了岸
  身后传来千百只龟爬行的沙沙声
  紧跟着的是
  一滴好大的
  蓝色的泪
  回头我一把抓住落日说
  我好想和你一块下沉

  夕阳余温犹在
  岩石犹在
  岩石内部深处的火焰与灰烬
  俱在。沙滩上
  那双芒鞋犹在
  ㄔ亍,ㄔ亍,ㄔ亍,ㄔ亍……
  直到无尽的天涯,直到
  走出自己的影子
  第一个脚印
  一种欲望
  第二个脚印
  一声惊愕
  第三个脚印
  片刻缄默
  第四个脚印
  多少悔憾
  第五个脚印
  几近遗忘
  第六个脚印
  一个在时间中走失的自己
  远方的钟声
  再次从骨头里溢出
  回荡在
  更远更冷的
  一盏深不可测的灯火里
  不知何时
  发现岩石里暗藏一卷经书
  那是整个海也浇不熄的
  智慧的火焰
  仓促中酝酿着一种焚城之美

  背向大海
  我侧耳倾听
  和南寺的木鱼吐出沉郁的泡沫
  而背后的风景渐次开阔
  季风拂过
  掀起大海满脸的皱纹
  我把自己平躺在一块巨岩上
  然后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
  我和鱼群
  除了一身鳞
  便再没有什么课剃度的了
  而忧郁则是第三乐章最后的休止符
  唉,世上竟有如此完美的接榫
  我的头
  刚好紧紧顶住孤独的尾
  这是一种结构式的文本书写
  主要表达的是
  海蓝透了之后的绝望

  背向大海
  我刚别过脸去
  落日便穿过沉沉的木鱼声
  向一个听不到回响的未来坠落
  明天是幸福是灾祸
  怕连那块突然站在我面前墓碑
  也未必知晓。这且不说
  重要的是
  木鱼会被敲破吗?
  木鱼破了
  是一种敲
  不破也是一种敲
  敲与不敲
  反正都得破
  海空着
  蓝也跟着空
  云和雾一出生便是空的
  夕阳是今天最后的空
  我的眼睛
  原是史前文化遗留下的
  一座空的坟
  其中埋葬一个
  无知却先知的海
  一头温驯的兽

  当我别过脸去背向大海
  我暗地窥视它的平静
  却又无动于衷它蠢蠢欲动
  有事没事它都会对空叫啸
  要我今日追求光明明天拥抱寂寞
  忽焉海面全黑
  咋办,水蜘蛛般我迟疑不前
  却又自以为内心明亮如灯
  其实是星光在镂刻我的透明
  而海,只会使我想起搁浅的船以及
  被月光搂抱得口干舌燥的甲板与缆绳
  沉卧水底的指南针,仍在
  东
  西
  南
  北
  乱指一通
  这时,微月初升
  海的平静见证了
  暴风雨的荒诞彩虹的虚幻
  也见证了它自己成熟之前的叛逆
  但海仍有其宿命,我有我的无奈
  无奈之极于是我发现
  一粒盐开始在波涛中寻找
  成为蓝之前的苦涩
  存在先于本质
  苦涩永远先于一滴
  泪
  先于眼睛

  背向大海
  和南寺的钟声再度响起

  注:和南寺坐落于台湾花莲海滨。此参佛,读经,写诗。
  2005年深秋我曾应他邀在该寺小住数日,当时内心只感到无比的丰盈安详。
  完成

洛夫
本姓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73年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历四十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两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四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廿多年来评论不辍,其中多首为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选入他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复获吴三连文艺奖。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读:

  先生诗后留言说:“和南寺坐落于台湾花莲海滨。此参佛,读经,写诗。2005年深秋我曾应他邀在该寺小住数日,当时内心只感到无比的丰盈安详。完成此诗已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我只是在媒体上知道有花莲这个地方,那是台风极愿意登陆的场所。不过,既已秋深,风也不大,浪亦不凶,且有个和南寺坐落,及夕照映衬,霞光亮暮色,涛声伴晚钟,实在是个回眸人生,体验生命的好去处。难怪先生欣然小住,竟至安详与丰盈。
  或许如海南南端的南山寺吧?我曾携老伴光顾。寺外大海无边,风静山树,浪拍礁岩,我们于岩缝里抚摸时光,捡拾童年,后来仰躺石上,一任涛卷情怀,声拂意绪,顿觉宽泛而悠远,惬意而忘情,真真地想,就此化做两块永恒,不再起来……
  我那一刻的感觉,或许多少与洛夫先生之于和南寺外海滩,“背向大海”时的感觉相近或相似吧?只不过我没有诗人那样诗果累累的成就感,亦无交友佛家而神思空阔的体验,看来只能走进他的诗境里与之分享了。
  ——哦!这一首长达138行的大诗,起伏跌宕六节的大抒情呀!

  第一节33行。
  写的是“我”于傍晚在和南寺海滨独自散步,先是“面向大海”,继而“别过脸去”“背向大海”一瞬间的诸多感觉。诚然,这感觉是寂寞而又热烈的生命状态的实感。
  其热烈在物象于大海的“奋不顾身”,声形于耳畔的“木鱼喋喋”,及“破空而来”的潮声与钟声的交织、“千百只龟爬行的沙沙声”的伴奏。何其生机、何其勃勃的大自然,都主观呈现在一个恢宏的个体生命里了。
  而其寂寞,则通过“一袭宽大而空寂的袈裟/ 高高扬起/ 把整个和南寺罩住”这样的起兴之笔,及后面的“我单调得如一滴水”、“ 一滴好大的/ 蓝色的泪”等意象烘托出来的。
  但绝非寂寞是寂寞,热烈是热烈,而是两者浑然一体的诗的意境。这个意境就是被罩以佛家氛围的生命之空与生命之实辩证统一的体验。其中“我之不存在/ 正因为我已存在过了”是比较集中的表达。只有达此境界者,才能有“我欲乘风归去”的向往,而这正是该节末“回头我一把抓住落日说/ 我好想和你一块下沉”的意象内涵。

  第二节30行。
  诗人面对喻意的夕阳,承接以对一生诗路的回顾。手法使每一句诗都虚实相间地行进。“夕阳余温犹在/ 岩石犹在/ 岩石内部深处的火焰与灰烬/ 俱在。”其中的“夕阳”、“岩石”为实写,是现实的景物,“余温”实中隐虚,“火焰与灰烬”为虚现,是对生命运动过程的写意概括。而意象成“ㄔ亍,ㄔ亍,ㄔ亍,ㄔ亍……”的脚印,无疑是诗人数十年来的诗路回眸。“第一个脚印/ 一种欲望”——自然是“言志”、“言情”的欲望,只有言志言情,才可以跻身一个泱泱诗歌大国的漫长的诗路上;
  “第二个脚印/ 一声惊愕”——走上诗路就有诗才的意外彰显,这肯定会引起诗界的惊愕,传递回来,自然也是自己的惊愕;
  ‘第三个脚印/ 片刻缄默”——继续提高诗艺,就必须突破自己,在一时突不破自己的时候,那是痛苦的缄默,一旦突破,快乐的感觉那缄默不过只是片刻;
  “第四个脚印/ 多少悔憾”——这是对已经走过的路的一种清醒,只有清醒于从前的言动,才会产生懊悔与遗憾的生命体验;
  “第五个脚印/ 几近遗忘”——或许这是从头做起的一个代词——不论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显赫与辉煌,为了继续前行,则只能遗忘,只有遗忘从前,才会有快乐的重新开始;
  “第六个脚印/ 一个在时间中走失的自己”——说“走失”,应当是比较形象的彻悟,或许与接近佛教有关吧?诗人是从佛家的视野在重新体验个体生命。
  这节诗最后落在了“酝酿着一种焚城之美”,这是燃烧生命壮丽图景的生动写照吧?

  第三节20行。
  这节写“我”倾听木鱼,及平躺在巨石之上的冥想。这应当是接触佛家思想后,对生命的体验吧?人的主观意向“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这是巨大的善行吗?毕竟现实的工业社会已经破坏了人类栖居的自然环境,那么拯救地球就是拯救全人类呀!倘若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有这样的情结,地球至少也不再继续被破坏了。但现实的天人的不和谐,很让人沮丧的,难免就有了寂寞孤独感的滋生。落笔在“海蓝透了之后的绝望”,则透露出对不能忘怀世事的无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也是古来诗人常碰到而诉之于诗的意识现象。比如王维,比如李白。

  第四节24行。
  诗人通过“落日”与“沉沉的木鱼声”物象的玄思,而隐述生命矛盾状态的意义。
  “明天是幸福是灾祸”——这就是矛盾。
  “木鱼破了/ 是一种敲/ 不破也是一种敲/ 敲与不敲/ 反正都得破”——这是矛盾趋势的必然。
  生命状态的矛盾,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只有结束时才能停止下来。而一旦停止下来,可不就是“原知人死万事空”了。于是接下来诗人给出了一系列的“空”的意象:“海空着/ 蓝也跟着空/ 云和雾一出生便是空的/ 夕阳是今天最后的空”。
  经历这样的玄思之后,更其深切了对生命的体验,这就是“无知却先知的海”,就是“一头温驯的兽”,也就是“无知”与“先知”、人生性善与性恶的形而上的辩证统一。这是怎样高层次高境界的生命体验呢!

  第五节29行。
  再次起笔“背向大海”,就是背向人世,背向凡尘呀!当然不是空间意义的“背向”,而是取一种客观的认识角度罢了。人世呀,这个无数个体生命过往的平台,“平静”也好,“蠢蠢欲动”甚至“叫啸”也罢,反正人类真正的理想的幸福和谐从来就没有过——想一想古来的征战与杀戮,看一看当今的威逼与爆炸,可不就是“忽焉海面全黑”的感觉了吗?这是人类生命的大无奈。既无奈于“暴风雨的荒诞”——好好的一个地球,却好不起来,又无奈于“彩虹的虚幻”——毕竟天堂在哪里呢?但人类社会终究要有它的“归宿”呀?却不见踪影。这样的大现实,怀有大善大良之心的诗人,如何不陷入“无奈之极”呢?但人类痛苦之源,或曰生命痛苦之源,究竟在哪里?不就是这个现实的“存在”吗?存在决定本质,也决定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精神。

  至此,一个生命体验过程中的“大我”之心,就潜行于字里行间矣!
  之所以我说这体验之寂寞,是因诗主体形象的痛楚;体验之热烈,是诗主体形象的思维之活跃。活跃的痛楚,构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审美过程。

  第六节2行。
  反复“背向大海”,回罩全诗,也是关照客观地看待生命,看待人世;“和南寺的钟声再度响起”,是回望这样的对生命寂寞而又热烈的体验过程,以达令人深思不已的阅读效果。

  最后要说的是,这是我仅从个人的身份、阅历、知识、观念出发,所进行的解读,且自以为是读明白了些的。而事实上能接近洛夫先生创作初衷的一些发肤,对我已经是不易的事情了。

  2008年四月初稿于黔中文化村
——2012-10-29删去开头三百余字。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1]
作者:山城子

选: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钱志富
四川武胜人,文学博士 。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出版诗集《我不愿被你烧掉》《掌心是海》《到了舍身崖》;出版诗学论著《七月派诗人论》《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派诗人研究》《中外诗歌研究》等。
现任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读:

文学博士钱志富先生的网络诗歌《瀑布》,被选入了《大学语文》(可能还有别的诗人别的诗作吧?),这应当说是网络诗歌走向社会,走向诗史,走向大众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笔者作为一个游走网络诗歌的诗爱者,和主张普及诗歌的身体力行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钱博士的这首诗以短句短节的形势,排列27行,外观真像高挂起的一帘瀑布水,比如庐山瀑布,真个飞流直下了
  一气读下来,其中的气势,就不是庐山瀑布可比,而应当是丰水期的黄果树大瀑布了!
  笔者曾先后五次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每驻足远望白水河摸爬滚打高原而来,面对74米高的断崖毫不犹豫飞身而下,已然大气十足;近观则白浪淋漓汹涌而泻,呜呜隆隆密实厚重的涛声无绝远传,溅起白雾百余米高,七彩之虹悬然拱起美桥,那是度生命的象征吗?
  是的!“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诗人在第六节的这两行诗中已有明示。
  象征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钱博士顺手拈来,以瀑布象征生命,以“舍身成滚滚的洪流”象征“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样的真理早已印在当代中国高中哲学课本里,笔者曾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说,如果每个人的索取都与贡献相当,那末我们如今的人类世界就会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只能同鸟兽一起生存和生长。我们所以能够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恩惠,就在于历代特别是当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巨大的财富积累所呈现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车船飞机、电视冰箱、电脑手机,以及一应什物都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呀!诚然,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的存在,那是人类动物性在一些群体中固执的残留,那是被唾弃被鄙视的观念,是一切假、恶、丑病菌滋生的温床,更是违法、犯罪、强权、霸权,乃至战争的根源。无奈鉴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时间不好消除。在这样资本横流商品腐臭的现实社会里,能自觉地接受和树立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并以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了这一点,这在当下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说“诗性象征”,事实上就是用诗性的语言,来艺术地表达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诗性的语言是由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保证和实现诗性的。钱博士的这首诗为了强调象征的意义——“奉献精神”,并列而形成两条反复链。这就是“舍身”与“舍身崖”分别五次的出现,凡八用反复,极为有力的凸现了诗文本的内涵。为了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干涸”的无为者,诗人还特意用了诗节的整体反复。这就是第七节对于第一节的反复。诗节的整体反复诗经中比较常见,无疑这是古传统诗艺在诗人灵感中的潜移默化了。如果拆开单句说,又用了三次反复。再就是末节“容不得”对第九节的反复。
  系列用喻,是该诗诗性语言的又一特点:“舍身崖”隐喻人类社会,“舍身”隐喻奉献,与其直接相关的又有以“瀑布”隐喻人生,以“水滴”隐喻个体生命,以“干涸”隐喻虚掷年华,以“江海”“大海”隐喻人类集体,以“瀑流”“洪涛”“洪流”隐喻社会生活,以“后浪”“前涛”隐喻后生与前辈等等,加之反复处共有23处用了隐喻。之外于隐喻系统中,还两次使用了“野马群”与“虹霓”的明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比喻系统,贯彻始终,其诗旨就蕴含而跳跃,掩藏而明丽其中了。
  该诗的语言诗性表达除了反复比喻两格大量运用之外,也还糅进了五处拟人。这就是两个“舍不得”和两个“容不得”短语的使用,以及“命运”一词的使用。还有第七、八节之间的顶针,和第八节“远离大海”的反复与递进。

  做个简单的计算:12处反复 + 25处比喻 + 5处拟人 + 1处顶针 + 1处递进==44处修辞格。
  我们不难看出:本诗的积极的诗旨,就是通过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方法,使语言呈现诗性美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高中哲学课本上的说明与讲解,那就不是诗,而是说明文,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教科书了。

  2007-12-12初稿于文化村
2012-10-29整理纳入“百读”


22、抒发军情的创新之作——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2]
作者:山城子

选:

营区边的一条河流
文/ 周承强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

  从前我们全副武装在这儿泅渡过岸
  不小心呛进的河水都像日子苦涩刺喉
  朝气透过身体河水一样汹涌澎湃
  漂流物撞破的伤口浑然不觉

  连长说激流中的训练是胜利的保证
  我们奋不顾身的样子使人误会
  好像我们才是真正的河流
  我们总是提前抵达目的地
  团长慷慨激昂的讲话水流一样节奏分明

  士兵的故事如波涛肆无忌惮地翻涌
  据说在上游常有男女山民混泳戏水
  在下游河流平缓地穿过峡谷流入异国他乡
  有一年一位抢救儿童的战友被水流带走
  不知不觉中使我们对河流怀有
  一股不安的敬意

  每一年都有山民把椰叶扔进水流祈祷平安
  就像我们在清晨面对界碑放飞白鸽
  在河水的过滤中一年四季心安理得

周承强:
笔名周成。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广东省军区政治部。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热血》、《背对月光旅行》、《宁静时刻》、《在守望中歌唱》、《秋风乍起的时候》和小说集《隐约的礁石》。作品曾获2007年度军旅优秀文学作品奖特别奖,广州军区首届战士文艺奖等。被《都市作家报》评为2002—2003年全国十佳诗人。被《诗选刊》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诗观:突出生活现场感,写出心中的疼痛。因这痛快的倾诉和诗意的顿悟,让灵魂得到片刻安宁,使所思所行抵达渴望的精神高度。

读: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军旅诗人周承强的代表作之一,被他收为诗集《宁静时刻》的开篇之作。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多遍,且在不少于10行的末尾,加上了红色的*符号——创新的句子加***新颖的加**新鲜的加*——诚然,诗不是单纯的语言艺术。它,必须被语言艺术地带进去诗人强烈的情感,才可谓之为诗。作为现役军人的周承强,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军人情感无疑是强烈的。诗的主体形象是“我们”——当然是包括诗人在内的“营区”里所有的军人。如果放大说,就应当是现役的全体部队官兵了。既然抒的是“我们”复数的情感,因此标题也用了近似复数的名词“河流”(全国有多少河流呀!),而不是单数的“河”。但作为实际存在,它确实是: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这是客观的边地交代。“奔腾”一词的活用,立刻使句子成为诗性语言。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紧承第一行继续作描写交待。“推搡”一词的用法创新了修辞,我将其称为“动衔”格(以甲事物动作衔接乙事物)。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继续描写交待。“喷出”继续用创新的“动衔”格。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从描写中顺势提出“悬念”。“旋出”还是“动衔”格的运用。
  以上第一节诗是全诗的背景交待。这样的“咆哮-推搡-滚滚-浑浊-喷出-漩涡”的一条河,与军营里的官兵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随着“悬念”的出现,谁也要继续欣赏了。
  第二节诗就进入故事了——“泅渡”的故事。“呛进的河水”“苦涩刺喉”,那是不消说的,而用“都像日子”的抽象来比喻具体,其意味在于表达军旅生活的常年艰苦。正是在这样艰苦常年的条件下,我们的人民军队的指战员如何面对呢?看那“汹涌澎湃”的河水,就是兵们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啊!这里是用具体比喻抽象了。用老格而出新鲜之感。被“漂流物撞破的伤口”,他们也“浑然不觉”——卫国为民的豪情壮志,就是这样被抒发和释放出来的。
  第三节是评论式的抒情——“奋不顾身”是对上节“浑然不觉”的总结。“我们才是真正的河流”——照应第一节,也照应标题,用的是堂堂正正的比喻。连长、团长的讲话,其实是强调官兵上下一致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继续士兵的故事,两略一详。略者迷离着一些枯燥生活中邂逅的情趣,详者令人崇敬而痛惜(“不安的敬意”)。“肆无忌惮”是对故事的拟人——也是老格翻作新版了。
  第五节收尾只有三行。“山民”“祈祷平安”是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我们”“放飞白鸽”是企望和平。事实上我们军队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平安和捍卫世界的和平。而无论是保卫平安,还是捍卫和平,“我们”——人民子弟兵一直出色地忠于职守,所以诗人才以“心安理得”作结。
  如果概括一下,全诗就是以其简洁创新灵动的语言,通过对守边军人艰苦而热腾腾的营区生活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军队指战员爱国为民和保卫和平的军人的豪情,以及对军人职业的深深的理解和尊敬。

2009大年初二于故乡辽西初稿;
2012-10-29整理,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4: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代表作——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3]
作者:山城子

选:
来吧,来检验吧——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                                    文/ 王久辛
正如山雨欲来风满楼
满楼的风夹着山崩地裂
把一个震撼人心的信息
频传———哦哦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
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
而冻雪藏独闹事手足口疫情
等等 都是面对我们崛起的
恐谔惊慌 是惊慌恐谔的
四处乱蹿 蹿吧蹿吧
现在地壳的浅表地层
也来捣蛋 哈哈
哈哈 早在一百年前
留着山羊胡须的苏联作家
就替中国人民
———发出了
迎击一切灾难的嚎叫
他吼: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 来吧
来吧 让所有的灾难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
都来吧 都来检验检验
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吧
来吧 来丈量我们的坚韧
到底能容纳多大的苦难
嗯 把五千年来的屈辱和
一百年来的磨难
都加到一起来吧 来吧
对 还有西方过去的蔑视
现在的傲慢与偏见 还有不同信仰
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分歧
来吧 来吧 统统的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我们的灵魂
如果不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
不包涵十倍百倍的海水
就绝不是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
来吧 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吧
我们的理想
如果不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
不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
就绝不是珠峰的崛起 风光无限……
哦 来检验我们的血质吧
我们的博爱在血液中涌动
那是擎天之力的涌动啊
一波又一波冲进灾区的子弟兵
一波又一波舍生忘死的抢险抢救
大雨 大雨的每一个雨点
都与拼抢的热汗相撞
那是悲痛的泪水化为的力量啊
那是血浓于水的力量的迸发
昨天我们重建过一座唐山
今天我们将举起一个崭新的汶川                                                               哦 来分析一下
我们直视一切灾难的目光吧
那不是阳光的辐射
却比阳光更炽热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温暖
那不是月光的皎洁
却比月光更真挚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深情
数数八方四海伸出的手吧
看看世界各地飘过来的国旗吧
这是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啊
这是一个大国充满自信
无所畏惧的担当
不仅能够战胜一切灾难 而且
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王久辛
,笔名王耐久,辛 子。 男 ,1959年 出生, 汉 族 。曾担任多部电视系列片总撰稿、作词。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民间设立的首届剑麻军旅诗歌奖之特别荣誉奖,2004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波兰;2007年11月再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俄罗斯。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全军文学创作座谈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第一、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曾任第3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初评评委,第5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初评评委延安大学文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历任排长、师新闻干事、军区文艺干事、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主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现任大型中英文《文化》杂志执行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著有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散文集《绝世之鼎》,报告文学《东方红霄》,大型电视系列片撰稿《中国之路》(10集),主编《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上下)、报告文学集《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等。
  诗集《狂雪》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之路》(10集)获广电部特别荣誉奖,《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获总政文化部优秀编辑奖。长诗《肉搏的大雨》获全军新作品一等奖。



读:

注意到几个媒体拿山东那位写了“做鬼也幸福”的作家说事。其实该作家也就是文学与思想素养差了点,不知道如何表达,才更能突出领导在大灾面前所发挥的领导作用。那些思想与文学素养较高的作家,所站的文学与思想的高度,则迥然不同。
笔者在网上和接到的诗集中,大约浏览了六、七百首“抗震救灾”诗了,其中深刻我印象的有数十首,而可称“最”的,则是著名诗人王久辛的《来吧,来检验吧》。这首诗在第一时间被数家出版的“抗震”诗集或“专刊”收入发表。应当是有些影响的了。
这个标题就不一般。一般标题都有“汶川”“灾难”“废墟”“别哭”等“抗震救灾”的标识性词语。“来吧,来检验吧”——这样的喊,我在工厂做车工时很经常,是一件活计做完了,招呼工序检验员,快来验收。喊得底气实足时,肯定是活儿做得极漂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中国人民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无论从速度、投入人力物力的规模,乃至接受国际援助等等各个方面,迄今为止,都是世界公认的做的最好的,自然喊出来的“来吧,来检验吧”,也一样是底气十足。虽然,诗人还是加了副标题“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这样《来吧,来检验吧》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全诗71行分为5节。
第一节20行,从“山雨欲来风满楼”起笔,以“风”喻灾难,以“山雨”喻“崛起”。“山崩地裂”又如何——不过是“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这样的认识极辩证的。古语不是说公囚而演周易迁宫而著史记吗?正是这个意思。但这回不是说的一个人,而是偌大的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呀!这节的末尾,引来《海燕》里的句子“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这分明是迎接胜利呀!站位高,角度阔,诗势起的极猛,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的英雄气概,就先声夺人了。
第二节13行。诗人“让所有的灾难”——含“自然的”、“人为的”、“五千年来的”、“一百年来的”,乃至“蔑视”、“傲慢与偏见”、“分歧”,全算上了,“统统来吧”。这样就把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具体到厚重的历史和宽泛的现实当中了。“来吧”的多次反复,极其力度地强化了民族自信心的张显。
第三节11行。11行是两个复杂的双重否定句的断行排列,从而高度地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理想”。灵魂是“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和“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浩瀚”一词的活用,极切当地概括了国魂的博大。理想则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这里“霞光”与 “普照”的比喻与互文,使诗文本呈现了诗性的表达,而落脚在“珠峰的崛起”上,则是对第一节“先兆”的呼应。
第四节19行。这里诗人用“血质”为喻,继而用“月光”借代,极致地抒发了中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热”的大情大爱。从而为“崛起”铺垫了厚重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8行。从“八方四海伸出的手”着眼,抒写“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高歌“战胜一切灾难”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落笔于“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这样,全诗就以昂扬饱满的民族热情,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这样的诗读起来,让人振奋,热血沸腾,信心陡增,从而凝聚更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意气风发地去复兴、去崛起我中华民族。应当说,这是鼓呼崛起的时代之声,是寂寞诗坛之大响。不明白几个媒体为什么不找些这样的时代大作来欣赏,干麻偏拿山东那位“做鬼也幸福”的人说事呢?
2008-6-25于黔中文化村// 2012-11-30纳入“百读”

游子的红豆情结————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4]
作者:山城子

选:

数着新年的脚步
/姚园

数着新年的脚步
雪花来看我
看身穿白底绿叶旗袍的我
如何面对XO

红薯在壁炉里
烤焦
人头马的蹄声
越来越近

那不是我的马儿
我的马儿在北国
含着红豆
一颗


姚园,女,重庆人。羁旅英国,又居新加坡,现居美国西雅图。曾在大学就职,现为美国《常青藤》诗刊主编,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
近年来,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千余首(篇),并有作品入选《当代诗人诗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等数十种诗文集。被选入《国际诗人名人录》,2005年《国际诗人诗选》首席诗人。
有诗被收录进中学新诗阅读教材。被写进大学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曾获全球征文比赛一等奖以及其它文学奖多项,获第三届中国最佳诗歌编辑奖等。
已在海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本文学书籍,其中,散文诗集《穿越岁月的激流》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主编了海内外第一本油画配诗集《藤上风》、第一部跨国性华语诗文精选本──《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


读:

我载到电脑上的《数着新年的脚步》,是移居美国的著名华人女诗人姚园的诗作。该作发表于《诗选刊》2004年第六期,后被选进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新诗阅读课内训练。今天事闲,恰阳光又好,临窗而屏,欣赏一回,实在是一种美学享受。全诗三节12行,属于自由体新诗。

标题选自第一行诗,古已有之,是传统的开门见山之美。
“数着新年的脚步”。看来是中国的新春佳节将近,谁读了对会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古句。这样写就造成了一种暗示美,暗示诗人急切盼望新年而思念故乡的游子心情。
是“我”数呢,还是“雪花”数呢?尽管不必排除前者,但应当是后者。是后者,这节诗就整体人格化了。人格化必带出诗意的生动活泼之美来。
八年级新诗阅读课内训练留有“请谈谈‘雪花来看我’的诗味”的题目,我也就此被训练一回吧!诗味明里在于极显著的人格化效果,令人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之美;暗里却是诗人想到新年前故国的北方正是飘落雪花的时节,心已经到了故国了。
“看身穿白底绿叶旗袍的我 / 如何面对XO”。这两行,仅承上句的“看我”,而递进到“看”的具体内容,中国古诗之中也常有这种递进美。“白底绿叶旗袍”,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保持着朴素的东方审美观,也是对陌生的读者透露出了华人的身份;而紧接着的“XO”,则暗示游子是在西方漂泊。可谓是人在他乡异国,心在赤县神州。这样的内涵,以流转的语言美来完成。

第二节两个句子,断成四行。这样形成的诗行排列的简洁美,很适应意象凸显出来的思乡心切的情态。人头马不会跑,蹄声却“ 越来越近 ”,仿佛把故乡给驮来了。心在故国,忘了壁炉里的红薯,如何不“烤焦”了呢?前句实构意象,后句虚购意象,收到了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

第三节,还是两个句子,后句断成三行。紧承“越来越近”,用了个否定句,就有了个大的跌宕。起伏跌宕是诗文本的行走美。“我的马儿”的顶针反复又映出了修辞美。这节还以“国”与“颗”的押韵,显示了诗的传统音乐美。“红豆”的出现,令人想到“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名句,同时具有了用典美与象征美的效果。当然也为佳节将临思乡心切的诗旨和游子的红豆情结,画上了美丽的句号。

小结一下:全诗7个单句(12行),依次为我们呈现了开门见山之美、暗示美、生动活泼之美、亲切之美、递进美、流转的语言美、诗行排列的简洁美、虚实结合美、起伏跌宕的行走美、顶针反复的修辞美、音乐美、用典美与象征美。凡13种诗美。看来,选教材的人确实慧眼识珠哩!
谢谢远在美国的诗人姚园,使我有幸欣赏到这样美的思乡美诗。

2009-6-3于黔中文化村
2012-12-10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4: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老乡的诗聊起来——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5]
作者:山城子

选:
  
《像鱼那样亲吻》
文/李青松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发表于《诗个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见第5页)

李轻松 : 诗人、小说家、职业编剧,生于六十年代,辽宁锦州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精神病院工作五年。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过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荣获第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2007-2008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2008年中国最佳诗歌奖、年度优秀诗人奖。

读:
   
2006年5月18日,黔地的阳光在外面灿烂着,是个让人心情容易飘飞起来的晴朗时刻。室内的清凉,也纵容着我什么。我抱着两本大开的书刊,一个蓝皮,一个黑皮,都是诗人老皮从遥远的福建给我寄过来的。一位诗艺有成的诗人,关心着一个未曾谋面的退休教师学习现代诗歌的情结,你不论客观在哪里来看,也是令人感动的事情。我心存感激,说赶紧学吧!趁着还没感觉自己太老。就打开书页,打开《诗歌蓝本》总第二期,就看到了开卷诗人李轻松,看到她沉郁的表情,看到她的家乡锦县。锦县与我的家乡北镇东西为邻,是很近的辽西老乡了。于是我决定,今天就跟老乡的诗聊一聊吧。

诗说: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说:你好呀,轻松!你“额头”内部的思绪,因了凡尘的干扰,找个“下午”沉静一回,是很惬意的事情。当今社会,烦嚣太大,格格不入雅致的心思。于是亲近大自然,那绝非偶然,而是必然。鱼很单纯,像人的婴儿期那样单纯。鱼的单纯是大自然造就的,人的复杂则是社会促成的。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回归单纯。“沉迷”、“沉进”,一个意向,一个行动,心胸越是开阔到大自然中去,就越是能回归单纯。

诗说: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我说:高兴地看到你单纯为一尾美丽的鱼了。不是腹中空空的那种鱼,是装满了“鱼籽”一样的知识和思想,不然如何能“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现在“凝神不动”,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吧?

诗说: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我说:“亲吻”是亲情最亲之表达。你太酷爱大自然了,就像爱自己的亲人(孩子与配偶)那样。只有扑入大自然的怀抱,你才感到还原了自己,所以“优雅而湿润”,美好而充实。这时就可以“疏离”凡尘的喧嚣与浮躁,创造干干净净的平静生活,没有谁来打扰,像神仙那样“永恒”。这真太美丽了,美丽的“一段空白”!

诗说: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我说: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其实也是隐居者。他隐居在田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何等的逍遥安逸;“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何等的诗情画意。王维也终于隐入蓝田西南之辋川,与山、溪、风、月为伴。“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何等的仙姿鹤骨;“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何等的疏离闲适!只要与美丽文字结下不解之缘,那个“缺口”就不可能“被遮蔽”长久,终会被世人或者后人“辨认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们,想到他们,引用他们。我理解得对么?
2006-5-18

2013-1-5稍事整理纳入“百读”。


理想与灯光同时绽放——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6]
作者:山城子

选:

绽放
文/ 桂英(穆桂荣)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让读我的人和我一样
情思漾开  内心溢出几瓣清香


穆桂荣,女,曾用名桂英,辽宁省兴城市人。2003年冬开始学习写作,同年12月份发表处女作《当我老了的时候》。2004年接触网络并活跃在诗歌论坛,在多家论坛任版主、总版主、驻站诗人等。
在诗歌创作的路上乐此不疲,既而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有作品散见于《闽北日报》《武夷山》《泰山周刊》《碣石》《海之潮》《兴城日报》及网络诗刊《顶点》《诗歌蓝本》《我手写我心诗选》《中国诗人2005卷》《写在北方》《当代诗风》等。有作品获奖并入选第二届《华轮杯诗歌大赛优秀作品集》。
2007年诗歌47首入选《葫芦岛当代诗人诗选•穆桂荣卷》(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期出版个人诗集《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


读:

桂英(穆桂荣)是我的另一位辽西老乡女诗人。她发表于《诗歌蓝本》2005总第一期第46页的《绽放》是我初学现代诗遇到的精品之作。

诗说: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

我说:夜深人静,特别是零点以后,哪里的窗子亮着灯光,哪里可能就有一位诗人。如今的诗人真不容易,有酬的发表园地少之又少,无酬的园地经营起来艰之又艰,只好大量地向网上贴。于是网络诗歌发达起来,于是我们在网上相遇问好打招呼,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相互知道并鼓励不舍诗的情结。于是每当夜晚降临,灯光亮起来,诗人的心灯也同时亮起来,物质的灯与精神的灯交相辉映。我注意到你用了“绽放”这个动词来形容来描绘来诉说这种情形,且因此还将其作了诗题。如果是古板或者刻板的语文教师,一定说你用词不当,他会说“绽放”只能修饰花一类的名词,诸如牡丹、芍药、芙蓉、玫瑰,哪怕烟花、火花也行。灯光与你都不属于花的种属,何以“绽放”呢?——正是这样认真、叫真、天真得可爱的老师灌输给一批批的学生,致使他们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杯子”性质的学生,就再也读不懂诗了。读不懂诗的学生长大了,成家了,有孩子了,他们的孩子也读不懂诗。于是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说是诗人自己把诗歌往绝路上走。其实不然,诗歌的路一点也没有绝的迹象,我是觉得它正在绽放出多姿多彩美轮美奂来。一如科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普及,于是就有“科普”应运而生,那么诗歌向前发展了,也许应当有个“诗普”应“命”而生也未尝不可。比如讲一讲“隐喻”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很容易讲清的,不过几句话。比如你这个“绽放”,就是隐喻。花是美的,可以绽放,那么灯光也是美的,你是个女诗人还是美的,为什么就不可以绽放呢?如果我们把“隐”去的“喻”恢复一下就是:“夜晚,金色的灯光和心情美丽的我同时像芙蓉花一样绽放开来。”把喻体和修饰语一并省略,只留下一个修饰喻体的动词,就成了“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如果不明白其中这样的的转换,学诗者以为什么动词都可以用,直用得人一头雾水,而自恃朦胧、新奇、深邃,就是诗界的悲哀了。比如说“夜晚,灯光和我同时修理”,“夜晚,灯光和我同时愿意”。就不成话了,话都不是还是诗么?你在第二行又用了“打开”,门是可以打开的,书是可以打开的,瓶装酒或者香水是可以打开的,被层层包裹的宝物是可以打开的。你究竟把自己比喻了什么,反正是省略掉了,字面就剩下了打开自己,就很意味深长、意蕴朦胧、意境深沉了。当然是好句子。

诗说: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我说:在这美丽的夜晚,我知道你是绽放了灵感,绽放了诗花,现在把绽放出来的灵感和诗花,都摆在桌子上了,写在本子上了。你说“让诗读我”,我知道你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就把你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她欣赏你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你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读”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诗说:
让读我的人和我一样/ 情思漾开  内心溢出几瓣清香

我说:“读我”或者“读谁”,这个“读”字,早已从诗中走向了散文小说了。“读”字作为一个词义明白无误的单音词,正在沿革自己的内涵。“读”原有的含义,不过是看书上的文字,进而引申为上学读书。读书从状态上说是需要认真仔细的,从心理动作上说是需要思考和品味的。于是,把需要认真仔细把握的东西,把需要思考和品味的事物,都只用一个“读”字来概括,“读”字的内涵也就膨胀起来了。事实上这还是源于“隐喻”,全是“隐喻”惹的“祸”——把好端端的一的词就给用“滥”了,用新了,用美了!诗人不能消失的,消失了诗人,谁来创造更新更美的语言呢?今天我是“读你”了,在品味你情思的同时,还让我思考了许多。真的与你一样,我的心也“溢出几瓣清香”来了。这全是因为你的绽放,我也同亮起来的灯光一起绽放了。

灿烂的阳光早已被黄昏后的夜色收藏起来,我绽放之后好像也要被什么收藏起来,但一时想不清楚,也不希冀,因为我不是阳光。能想清楚的是不管我刚才都说了些什么,中听或不中听,正确或谬误,老乡女诗人是会谅解的,谁让她是我们那(儿)嘎达的人(儿),可以叫做老乡(儿)呢?
2006-5-18

2013-1-5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1]
作者:山城子

选: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钱志富
四川武胜人,文学博士 。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出版诗集《我不愿被你烧掉》《掌心是海》《到了舍身崖》;出版诗学论著《七月派诗人论》《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派诗人研究》《中外诗歌研究》等。
现任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读:

文学博士钱志富先生的网络诗歌《瀑布》,被选入了《大学语文》(可能还有别的诗人别的诗作吧?),这应当说是网络诗歌走向社会,走向诗史,走向大众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笔者作为一个游走网络诗歌的诗爱者,和主张普及诗歌的身体力行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钱博士的这首诗以短句短节的形势,排列27行,外观真像高挂起的一帘瀑布水,比如庐山瀑布,真个飞流直下了
  一气读下来,其中的气势,就不是庐山瀑布可比,而应当是丰水期的黄果树大瀑布了!
  笔者曾先后五次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每驻足远望白水河摸爬滚打高原而来,面对74米高的断崖毫不犹豫飞身而下,已然大气十足;近观则白浪淋漓汹涌而泻,呜呜隆隆密实厚重的涛声无绝远传,溅起白雾百余米高,七彩之虹悬然拱起美桥,那是度生命的象征吗?
  是的!“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诗人在第六节的这两行诗中已有明示。
  象征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钱博士顺手拈来,以瀑布象征生命,以“舍身成滚滚的洪流”象征“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样的真理早已印在当代中国高中哲学课本里,笔者曾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说,如果每个人的索取都与贡献相当,那末我们如今的人类世界就会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只能同鸟兽一起生存和生长。我们所以能够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恩惠,就在于历代特别是当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巨大的财富积累所呈现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车船飞机、电视冰箱、电脑手机,以及一应什物都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呀!诚然,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的存在,那是人类动物性在一些群体中固执的残留,那是被唾弃被鄙视的观念,是一切假、恶、丑病菌滋生的温床,更是违法、犯罪、强权、霸权,乃至战争的根源。无奈鉴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时间不好消除。在这样资本横流商品腐臭的现实社会里,能自觉地接受和树立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并以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了这一点,这在当下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说“诗性象征”,事实上就是用诗性的语言,来艺术地表达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诗性的语言是由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保证和实现诗性的。钱博士的这首诗为了强调象征的意义——“奉献精神”,并列而形成两条反复链。这就是“舍身”与“舍身崖”分别五次的出现,凡八用反复,极为有力的凸现了诗文本的内涵。为了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干涸”的无为者,诗人还特意用了诗节的整体反复。这就是第七节对于第一节的反复。诗节的整体反复诗经中比较常见,无疑这是古传统诗艺在诗人灵感中的潜移默化了。如果拆开单句说,又用了三次反复。再就是末节“容不得”对第九节的反复。
  系列用喻,是该诗诗性语言的又一特点:“舍身崖”隐喻人类社会,“舍身”隐喻奉献,与其直接相关的又有以“瀑布”隐喻人生,以“水滴”隐喻个体生命,以“干涸”隐喻虚掷年华,以“江海”“大海”隐喻人类集体,以“瀑流”“洪涛”“洪流”隐喻社会生活,以“后浪”“前涛”隐喻后生与前辈等等,加之反复处共有23处用了隐喻。之外于隐喻系统中,还两次使用了“野马群”与“虹霓”的明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比喻系统,贯彻始终,其诗旨就蕴含而跳跃,掩藏而明丽其中了。
  该诗的语言诗性表达除了反复比喻两格大量运用之外,也还糅进了五处拟人。这就是两个“舍不得”和两个“容不得”短语的使用,以及“命运”一词的使用。还有第七、八节之间的顶针,和第八节“远离大海”的反复与递进。

  做个简单的计算:12处反复 + 25处比喻 + 5处拟人 + 1处顶针 + 1处递进==44处修辞格。
  我们不难看出:本诗的积极的诗旨,就是通过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方法,使语言呈现诗性美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高中哲学课本上的说明与讲解,那就不是诗,而是说明文,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教科书了。

  2007-12-12初稿于文化村
2012-10-29整理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2、抒发军情的创新之作——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2]
作者:山城子

选:

营区边的一条河流
文/ 周承强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

  从前我们全副武装在这儿泅渡过岸
  不小心呛进的河水都像日子苦涩刺喉
  朝气透过身体河水一样汹涌澎湃
  漂流物撞破的伤口浑然不觉

  连长说激流中的训练是胜利的保证
  我们奋不顾身的样子使人误会
  好像我们才是真正的河流
  我们总是提前抵达目的地
  团长慷慨激昂的讲话水流一样节奏分明

  士兵的故事如波涛肆无忌惮地翻涌
  据说在上游常有男女山民混泳戏水
  在下游河流平缓地穿过峡谷流入异国他乡
  有一年一位抢救儿童的战友被水流带走
  不知不觉中使我们对河流怀有
  一股不安的敬意

  每一年都有山民把椰叶扔进水流祈祷平安
  就像我们在清晨面对界碑放飞白鸽
  在河水的过滤中一年四季心安理得

周承强:
笔名周成。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广东省军区政治部。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热血》、《背对月光旅行》、《宁静时刻》、《在守望中歌唱》、《秋风乍起的时候》和小说集《隐约的礁石》。作品曾获2007年度军旅优秀文学作品奖特别奖,广州军区首届战士文艺奖等。被《都市作家报》评为2002—2003年全国十佳诗人。被《诗选刊》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诗观:突出生活现场感,写出心中的疼痛。因这痛快的倾诉和诗意的顿悟,让灵魂得到片刻安宁,使所思所行抵达渴望的精神高度。

读: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军旅诗人周承强的代表作之一,被他收为诗集《宁静时刻》的开篇之作。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多遍,且在不少于10行的末尾,加上了红色的*符号——创新的句子加***新颖的加**新鲜的加*——诚然,诗不是单纯的语言艺术。它,必须被语言艺术地带进去诗人强烈的情感,才可谓之为诗。作为现役军人的周承强,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军人情感无疑是强烈的。诗的主体形象是“我们”——当然是包括诗人在内的“营区”里所有的军人。如果放大说,就应当是现役的全体部队官兵了。既然抒的是“我们”复数的情感,因此标题也用了近似复数的名词“河流”(全国有多少河流呀!),而不是单数的“河”。但作为实际存在,它确实是: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这是客观的边地交代。“奔腾”一词的活用,立刻使句子成为诗性语言。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紧承第一行继续作描写交待。“推搡”一词的用法创新了修辞,我将其称为“动衔”格(以甲事物动作衔接乙事物)。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继续描写交待。“喷出”继续用创新的“动衔”格。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从描写中顺势提出“悬念”。“旋出”还是“动衔”格的运用。
  以上第一节诗是全诗的背景交待。这样的“咆哮-推搡-滚滚-浑浊-喷出-漩涡”的一条河,与军营里的官兵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随着“悬念”的出现,谁也要继续欣赏了。
  第二节诗就进入故事了——“泅渡”的故事。“呛进的河水”“苦涩刺喉”,那是不消说的,而用“都像日子”的抽象来比喻具体,其意味在于表达军旅生活的常年艰苦。正是在这样艰苦常年的条件下,我们的人民军队的指战员如何面对呢?看那“汹涌澎湃”的河水,就是兵们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啊!这里是用具体比喻抽象了。用老格而出新鲜之感。被“漂流物撞破的伤口”,他们也“浑然不觉”——卫国为民的豪情壮志,就是这样被抒发和释放出来的。
  第三节是评论式的抒情——“奋不顾身”是对上节“浑然不觉”的总结。“我们才是真正的河流”——照应第一节,也照应标题,用的是堂堂正正的比喻。连长、团长的讲话,其实是强调官兵上下一致的爱国情怀。
  第四节继续士兵的故事,两略一详。略者迷离着一些枯燥生活中邂逅的情趣,详者令人崇敬而痛惜(“不安的敬意”)。“肆无忌惮”是对故事的拟人——也是老格翻作新版了。
  第五节收尾只有三行。“山民”“祈祷平安”是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我们”“放飞白鸽”是企望和平。事实上我们军队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平安和捍卫世界的和平。而无论是保卫平安,还是捍卫和平,“我们”——人民子弟兵一直出色地忠于职守,所以诗人才以“心安理得”作结。
  如果概括一下,全诗就是以其简洁创新灵动的语言,通过对守边军人艰苦而热腾腾的营区生活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军队指战员爱国为民和保卫和平的军人的豪情,以及对军人职业的深深的理解和尊敬。

2009大年初二于故乡辽西初稿;
2012-10-29整理,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代表作——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3]
作者:山城子

选:
来吧,来检验吧——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                                    文/ 王久辛
正如山雨欲来风满楼
满楼的风夹着山崩地裂
把一个震撼人心的信息
频传———哦哦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
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
而冻雪藏独闹事手足口疫情
等等 都是面对我们崛起的
恐谔惊慌 是惊慌恐谔的
四处乱蹿 蹿吧蹿吧
现在地壳的浅表地层
也来捣蛋 哈哈
哈哈 早在一百年前
留着山羊胡须的苏联作家
就替中国人民
———发出了
迎击一切灾难的嚎叫
他吼: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 来吧
来吧 让所有的灾难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
都来吧 都来检验检验
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吧
来吧 来丈量我们的坚韧
到底能容纳多大的苦难
嗯 把五千年来的屈辱和
一百年来的磨难
都加到一起来吧 来吧
对 还有西方过去的蔑视
现在的傲慢与偏见 还有不同信仰
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分歧
来吧 来吧 统统的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我们的灵魂
如果不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
不包涵十倍百倍的海水
就绝不是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
来吧 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吧
我们的理想
如果不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
不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
就绝不是珠峰的崛起 风光无限……
哦 来检验我们的血质吧
我们的博爱在血液中涌动
那是擎天之力的涌动啊
一波又一波冲进灾区的子弟兵
一波又一波舍生忘死的抢险抢救
大雨 大雨的每一个雨点
都与拼抢的热汗相撞
那是悲痛的泪水化为的力量啊
那是血浓于水的力量的迸发
昨天我们重建过一座唐山
今天我们将举起一个崭新的汶川                                                               哦 来分析一下
我们直视一切灾难的目光吧
那不是阳光的辐射
却比阳光更炽热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温暖
那不是月光的皎洁
却比月光更真挚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深情
数数八方四海伸出的手吧
看看世界各地飘过来的国旗吧
这是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啊
这是一个大国充满自信
无所畏惧的担当
不仅能够战胜一切灾难 而且
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王久辛
,笔名王耐久,辛 子。 男 ,1959年 出生, 汉 族 。曾担任多部电视系列片总撰稿、作词。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民间设立的首届剑麻军旅诗歌奖之特别荣誉奖,2004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波兰;2007年11月再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俄罗斯。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全军文学创作座谈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第一、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曾任第3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初评评委,第5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初评评委延安大学文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历任排长、师新闻干事、军区文艺干事、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主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现任大型中英文《文化》杂志执行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著有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散文集《绝世之鼎》,报告文学《东方红霄》,大型电视系列片撰稿《中国之路》(10集),主编《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上下)、报告文学集《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等。
  诗集《狂雪》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之路》(10集)获广电部特别荣誉奖,《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获总政文化部优秀编辑奖。长诗《肉搏的大雨》获全军新作品一等奖。



读:

注意到几个媒体拿山东那位写了“做鬼也幸福”的作家说事。其实该作家也就是文学与思想素养差了点,不知道如何表达,才更能突出领导在大灾面前所发挥的领导作用。那些思想与文学素养较高的作家,所站的文学与思想的高度,则迥然不同。
笔者在网上和接到的诗集中,大约浏览了六、七百首“抗震救灾”诗了,其中深刻我印象的有数十首,而可称“最”的,则是著名诗人王久辛的《来吧,来检验吧》。这首诗在第一时间被数家出版的“抗震”诗集或“专刊”收入发表。应当是有些影响的了。
这个标题就不一般。一般标题都有“汶川”“灾难”“废墟”“别哭”等“抗震救灾”的标识性词语。“来吧,来检验吧”——这样的喊,我在工厂做车工时很经常,是一件活计做完了,招呼工序检验员,快来验收。喊得底气实足时,肯定是活儿做得极漂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中国人民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无论从速度、投入人力物力的规模,乃至接受国际援助等等各个方面,迄今为止,都是世界公认的做的最好的,自然喊出来的“来吧,来检验吧”,也一样是底气十足。虽然,诗人还是加了副标题“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这样《来吧,来检验吧》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全诗71行分为5节。
第一节20行,从“山雨欲来风满楼”起笔,以“风”喻灾难,以“山雨”喻“崛起”。“山崩地裂”又如何——不过是“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这样的认识极辩证的。古语不是说公囚而演周易迁宫而著史记吗?正是这个意思。但这回不是说的一个人,而是偌大的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呀!这节的末尾,引来《海燕》里的句子“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这分明是迎接胜利呀!站位高,角度阔,诗势起的极猛,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的英雄气概,就先声夺人了。
第二节13行。诗人“让所有的灾难”——含“自然的”、“人为的”、“五千年来的”、“一百年来的”,乃至“蔑视”、“傲慢与偏见”、“分歧”,全算上了,“统统来吧”。这样就把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具体到厚重的历史和宽泛的现实当中了。“来吧”的多次反复,极其力度地强化了民族自信心的张显。
第三节11行。11行是两个复杂的双重否定句的断行排列,从而高度地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理想”。灵魂是“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和“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浩瀚”一词的活用,极切当地概括了国魂的博大。理想则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这里“霞光”与 “普照”的比喻与互文,使诗文本呈现了诗性的表达,而落脚在“珠峰的崛起”上,则是对第一节“先兆”的呼应。
第四节19行。这里诗人用“血质”为喻,继而用“月光”借代,极致地抒发了中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热”的大情大爱。从而为“崛起”铺垫了厚重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8行。从“八方四海伸出的手”着眼,抒写“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高歌“战胜一切灾难”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落笔于“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这样,全诗就以昂扬饱满的民族热情,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这样的诗读起来,让人振奋,热血沸腾,信心陡增,从而凝聚更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意气风发地去复兴、去崛起我中华民族。应当说,这是鼓呼崛起的时代之声,是寂寞诗坛之大响。不明白几个媒体为什么不找些这样的时代大作来欣赏,干麻偏拿山东那位“做鬼也幸福”的人说事呢?
2008-6-25于黔中文化村// 2012-11-30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代表作——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3]
作者:山城子

选:
来吧,来检验吧——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                                    文/ 王久辛
正如山雨欲来风满楼
满楼的风夹着山崩地裂
把一个震撼人心的信息
频传———哦哦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
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
而冻雪藏独闹事手足口疫情
等等 都是面对我们崛起的
恐谔惊慌 是惊慌恐谔的
四处乱蹿 蹿吧蹿吧
现在地壳的浅表地层
也来捣蛋 哈哈
哈哈 早在一百年前
留着山羊胡须的苏联作家
就替中国人民
———发出了
迎击一切灾难的嚎叫
他吼: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 来吧
来吧 让所有的灾难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
都来吧 都来检验检验
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吧
来吧 来丈量我们的坚韧
到底能容纳多大的苦难
嗯 把五千年来的屈辱和
一百年来的磨难
都加到一起来吧 来吧
对 还有西方过去的蔑视
现在的傲慢与偏见 还有不同信仰
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分歧
来吧 来吧 统统的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我们的灵魂
如果不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
不包涵十倍百倍的海水
就绝不是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
来吧 来吧
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吧
我们的理想
如果不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
不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
就绝不是珠峰的崛起 风光无限……
哦 来检验我们的血质吧
我们的博爱在血液中涌动
那是擎天之力的涌动啊
一波又一波冲进灾区的子弟兵
一波又一波舍生忘死的抢险抢救
大雨 大雨的每一个雨点
都与拼抢的热汗相撞
那是悲痛的泪水化为的力量啊
那是血浓于水的力量的迸发
昨天我们重建过一座唐山
今天我们将举起一个崭新的汶川                                                               哦 来分析一下
我们直视一切灾难的目光吧
那不是阳光的辐射
却比阳光更炽热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温暖
那不是月光的皎洁
却比月光更真挚
它要给所有灾民送去深情
数数八方四海伸出的手吧
看看世界各地飘过来的国旗吧
这是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啊
这是一个大国充满自信
无所畏惧的担当
不仅能够战胜一切灾难 而且
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王久辛
,笔名王耐久,辛 子。 男 ,1959年 出生, 汉 族 。曾担任多部电视系列片总撰稿、作词。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民间设立的首届剑麻军旅诗歌奖之特别荣誉奖,2004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波兰;2007年11月再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俄罗斯。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全军文学创作座谈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第一、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曾任第3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初评评委,第5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初评评委延安大学文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历任排长、师新闻干事、军区文艺干事、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主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现任大型中英文《文化》杂志执行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著有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散文集《绝世之鼎》,报告文学《东方红霄》,大型电视系列片撰稿《中国之路》(10集),主编《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上下)、报告文学集《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等。
  诗集《狂雪》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之路》(10集)获广电部特别荣誉奖,《大西北军旅风情实录》获总政文化部优秀编辑奖。长诗《肉搏的大雨》获全军新作品一等奖。



读:

注意到几个媒体拿山东那位写了“做鬼也幸福”的作家说事。其实该作家也就是文学与思想素养差了点,不知道如何表达,才更能突出领导在大灾面前所发挥的领导作用。那些思想与文学素养较高的作家,所站的文学与思想的高度,则迥然不同。
笔者在网上和接到的诗集中,大约浏览了六、七百首“抗震救灾”诗了,其中深刻我印象的有数十首,而可称“最”的,则是著名诗人王久辛的《来吧,来检验吧》。这首诗在第一时间被数家出版的“抗震”诗集或“专刊”收入发表。应当是有些影响的了。
这个标题就不一般。一般标题都有“汶川”“灾难”“废墟”“别哭”等“抗震救灾”的标识性词语。“来吧,来检验吧”——这样的喊,我在工厂做车工时很经常,是一件活计做完了,招呼工序检验员,快来验收。喊得底气实足时,肯定是活儿做得极漂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中国人民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无论从速度、投入人力物力的规模,乃至接受国际援助等等各个方面,迄今为止,都是世界公认的做的最好的,自然喊出来的“来吧,来检验吧”,也一样是底气十足。虽然,诗人还是加了副标题“写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这样《来吧,来检验吧》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全诗71行分为5节。
第一节20行,从“山雨欲来风满楼”起笔,以“风”喻灾难,以“山雨”喻“崛起”。“山崩地裂”又如何——不过是“一个大国/ 正在崛起的先兆啊”。这样的认识极辩证的。古语不是说公囚而演周易迁宫而著史记吗?正是这个意思。但这回不是说的一个人,而是偌大的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像好钢必经千锤百炼”呀!这节的末尾,引来《海燕》里的句子“让暴风雨/ 来的更猛烈些吧”——这分明是迎接胜利呀!站位高,角度阔,诗势起的极猛,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的英雄气概,就先声夺人了。
第二节13行。诗人“让所有的灾难”——含“自然的”、“人为的”、“五千年来的”、“一百年来的”,乃至“蔑视”、“傲慢与偏见”、“分歧”,全算上了,“统统来吧”。这样就把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具体到厚重的历史和宽泛的现实当中了。“来吧”的多次反复,极其力度地强化了民族自信心的张显。
第三节11行。11行是两个复杂的双重否定句的断行排列,从而高度地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理想”。灵魂是“能吸收与包容人类的精华”和“淹没所有灾难的浩瀚”。“浩瀚”一词的活用,极切当地概括了国魂的博大。理想则是“公平与正义”的“霞光”,是“对每一位公民福祉”的“普照”。这里“霞光”与 “普照”的比喻与互文,使诗文本呈现了诗性的表达,而落脚在“珠峰的崛起”上,则是对第一节“先兆”的呼应。
第四节19行。这里诗人用“血质”为喻,继而用“月光”借代,极致地抒发了中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热”的大情大爱。从而为“崛起”铺垫了厚重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8行。从“八方四海伸出的手”着眼,抒写“一个民族必定崛起的涌动”,高歌“战胜一切灾难”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落笔于“护佑着五十六个民族/ 如繁星般的每一个子民的生息……”

这样,全诗就以昂扬饱满的民族热情,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这样的诗读起来,让人振奋,热血沸腾,信心陡增,从而凝聚更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意气风发地去复兴、去崛起我中华民族。应当说,这是鼓呼崛起的时代之声,是寂寞诗坛之大响。不明白几个媒体为什么不找些这样的时代大作来欣赏,干麻偏拿山东那位“做鬼也幸福”的人说事呢?
2008-6-25于黔中文化村// 2012-11-30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子的红豆情结————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4]
作者:山城子

选:

数着新年的脚步
/姚园

数着新年的脚步
雪花来看我
看身穿白底绿叶旗袍的我
如何面对XO

红薯在壁炉里
烤焦
人头马的蹄声
越来越近

那不是我的马儿
我的马儿在北国
含着红豆
一颗


姚园,女,重庆人。羁旅英国,又居新加坡,现居美国西雅图。曾在大学就职,现为美国《常青藤》诗刊主编,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
近年来,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千余首(篇),并有作品入选《当代诗人诗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等数十种诗文集。被选入《国际诗人名人录》,2005年《国际诗人诗选》首席诗人。
有诗被收录进中学新诗阅读教材。被写进大学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曾获全球征文比赛一等奖以及其它文学奖多项,获第三届中国最佳诗歌编辑奖等。
已在海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本文学书籍,其中,散文诗集《穿越岁月的激流》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主编了海内外第一本油画配诗集《藤上风》、第一部跨国性华语诗文精选本──《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


读:

我载到电脑上的《数着新年的脚步》,是移居美国的著名华人女诗人姚园的诗作。该作发表于《诗选刊》2004年第六期,后被选进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新诗阅读课内训练。今天事闲,恰阳光又好,临窗而屏,欣赏一回,实在是一种美学享受。全诗三节12行,属于自由体新诗。

标题选自第一行诗,古已有之,是传统的开门见山之美。
“数着新年的脚步”。看来是中国的新春佳节将近,谁读了对会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古句。这样写就造成了一种暗示美,暗示诗人急切盼望新年而思念故乡的游子心情。
是“我”数呢,还是“雪花”数呢?尽管不必排除前者,但应当是后者。是后者,这节诗就整体人格化了。人格化必带出诗意的生动活泼之美来。
八年级新诗阅读课内训练留有“请谈谈‘雪花来看我’的诗味”的题目,我也就此被训练一回吧!诗味明里在于极显著的人格化效果,令人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之美;暗里却是诗人想到新年前故国的北方正是飘落雪花的时节,心已经到了故国了。
“看身穿白底绿叶旗袍的我 / 如何面对XO”。这两行,仅承上句的“看我”,而递进到“看”的具体内容,中国古诗之中也常有这种递进美。“白底绿叶旗袍”,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保持着朴素的东方审美观,也是对陌生的读者透露出了华人的身份;而紧接着的“XO”,则暗示游子是在西方漂泊。可谓是人在他乡异国,心在赤县神州。这样的内涵,以流转的语言美来完成。

第二节两个句子,断成四行。这样形成的诗行排列的简洁美,很适应意象凸显出来的思乡心切的情态。人头马不会跑,蹄声却“ 越来越近 ”,仿佛把故乡给驮来了。心在故国,忘了壁炉里的红薯,如何不“烤焦”了呢?前句实构意象,后句虚购意象,收到了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

第三节,还是两个句子,后句断成三行。紧承“越来越近”,用了个否定句,就有了个大的跌宕。起伏跌宕是诗文本的行走美。“我的马儿”的顶针反复又映出了修辞美。这节还以“国”与“颗”的押韵,显示了诗的传统音乐美。“红豆”的出现,令人想到“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名句,同时具有了用典美与象征美的效果。当然也为佳节将临思乡心切的诗旨和游子的红豆情结,画上了美丽的句号。

小结一下:全诗7个单句(12行),依次为我们呈现了开门见山之美、暗示美、生动活泼之美、亲切之美、递进美、流转的语言美、诗行排列的简洁美、虚实结合美、起伏跌宕的行走美、顶针反复的修辞美、音乐美、用典美与象征美。凡13种诗美。看来,选教材的人确实慧眼识珠哩!
谢谢远在美国的诗人姚园,使我有幸欣赏到这样美的思乡美诗。

2009-6-3于黔中文化村
2012-12-10纳入“百读”


与老乡的诗聊起来——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5]
作者:山城子

选:
  
《像鱼那样亲吻》
文/李轻松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发表于《诗个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见第5页)

李轻松 : 诗人、小说家、职业编剧,生于六十年代,辽宁锦州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精神病院工作五年。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过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荣获第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2007-2008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2008年中国最佳诗歌奖、年度优秀诗人奖。

读:
   
2006年5月18日,黔地的阳光在外面灿烂着,是个让人心情容易飘飞起来的晴朗时刻。室内的清凉,也纵容着我什么。我抱着两本大开的书刊,一个蓝皮,一个黑皮,都是诗人老皮从遥远的福建给我寄过来的。一位诗艺有成的诗人,关心着一个未曾谋面的退休教师学习现代诗歌的情结,你不论客观在哪里来看,也是令人感动的事情。我心存感激,说赶紧学吧!趁着还没感觉自己太老。就打开书页,打开《诗歌蓝本》总第二期,就看到了开卷诗人李轻松,看到她沉郁的表情,看到她的家乡锦县。锦县与我的家乡北镇东西为邻,是很近的辽西老乡了。于是我决定,今天就跟老乡的诗聊一聊吧。

诗说: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说:你好呀,轻松!你“额头”内部的思绪,因了凡尘的干扰,找个“下午”沉静一回,是很惬意的事情。当今社会,烦嚣太大,格格不入雅致的心思。于是亲近大自然,那绝非偶然,而是必然。鱼很单纯,像人的婴儿期那样单纯。鱼的单纯是大自然造就的,人的复杂则是社会促成的。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回归单纯。“沉迷”、“沉进”,一个意向,一个行动,心胸越是开阔到大自然中去,就越是能回归单纯。

诗说: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我说:高兴地看到你单纯为一尾美丽的鱼了。不是腹中空空的那种鱼,是装满了“鱼籽”一样的知识和思想,不然如何能“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现在“凝神不动”,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吧?

诗说: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我说:“亲吻”是亲情最亲之表达。你太酷爱大自然了,就像爱自己的亲人(孩子与配偶)那样。只有扑入大自然的怀抱,你才感到还原了自己,所以“优雅而湿润”,美好而充实。这时就可以“疏离”凡尘的喧嚣与浮躁,创造干干净净的平静生活,没有谁来打扰,像神仙那样“永恒”。这真太美丽了,美丽的“一段空白”!

诗说: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我说: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其实也是隐居者。他隐居在田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何等的逍遥安逸;“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何等的诗情画意。王维也终于隐入蓝田西南之辋川,与山、溪、风、月为伴。“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何等的仙姿鹤骨;“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何等的疏离闲适!只要与美丽文字结下不解之缘,那个“缺口”就不可能“被遮蔽”长久,终会被世人或者后人“辨认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们,想到他们,引用他们。我理解得对么?
2006-5-18

2013-1-5稍事整理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与灯光同时绽放——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6]
作者:山城子

选:

绽放
文/ 桂英(穆桂荣)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让读我的人和我一样
情思漾开  内心溢出几瓣清香


穆桂荣,女,曾用名桂英,辽宁省兴城市人。2003年冬开始学习写作,同年12月份发表处女作《当我老了的时候》。2004年接触网络并活跃在诗歌论坛,在多家论坛任版主、总版主、驻站诗人等。
在诗歌创作的路上乐此不疲,既而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有作品散见于《闽北日报》《武夷山》《泰山周刊》《碣石》《海之潮》《兴城日报》及网络诗刊《顶点》《诗歌蓝本》《我手写我心诗选》《中国诗人2005卷》《写在北方》《当代诗风》等。有作品获奖并入选第二届《华轮杯诗歌大赛优秀作品集》。
2007年诗歌47首入选《葫芦岛当代诗人诗选•穆桂荣卷》(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期出版个人诗集《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


读:

桂英(穆桂荣)是我的另一位辽西老乡女诗人。她发表于《诗歌蓝本》2005总第一期第46页的《绽放》是我初学现代诗遇到的精品之作。

诗说: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

我说:夜深人静,特别是零点以后,哪里的窗子亮着灯光,哪里可能就有一位诗人。如今的诗人真不容易,有酬的发表园地少之又少,无酬的园地经营起来艰之又艰,只好大量地向网上贴。于是网络诗歌发达起来,于是我们在网上相遇问好打招呼,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相互知道并鼓励不舍诗的情结。于是每当夜晚降临,灯光亮起来,诗人的心灯也同时亮起来,物质的灯与精神的灯交相辉映。我注意到你用了“绽放”这个动词来形容来描绘来诉说这种情形,且因此还将其作了诗题。如果是古板或者刻板的语文教师,一定说你用词不当,他会说“绽放”只能修饰花一类的名词,诸如牡丹、芍药、芙蓉、玫瑰,哪怕烟花、火花也行。灯光与你都不属于花的种属,何以“绽放”呢?——正是这样认真、叫真、天真得可爱的老师灌输给一批批的学生,致使他们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杯子”性质的学生,就再也读不懂诗了。读不懂诗的学生长大了,成家了,有孩子了,他们的孩子也读不懂诗。于是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说是诗人自己把诗歌往绝路上走。其实不然,诗歌的路一点也没有绝的迹象,我是觉得它正在绽放出多姿多彩美轮美奂来。一如科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普及,于是就有“科普”应运而生,那么诗歌向前发展了,也许应当有个“诗普”应“命”而生也未尝不可。比如讲一讲“隐喻”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很容易讲清的,不过几句话。比如你这个“绽放”,就是隐喻。花是美的,可以绽放,那么灯光也是美的,你是个女诗人还是美的,为什么就不可以绽放呢?如果我们把“隐”去的“喻”恢复一下就是:“夜晚,金色的灯光和心情美丽的我同时像芙蓉花一样绽放开来。”把喻体和修饰语一并省略,只留下一个修饰喻体的动词,就成了“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如果不明白其中这样的的转换,学诗者以为什么动词都可以用,直用得人一头雾水,而自恃朦胧、新奇、深邃,就是诗界的悲哀了。比如说“夜晚,灯光和我同时修理”,“夜晚,灯光和我同时愿意”。就不成话了,话都不是还是诗么?你在第二行又用了“打开”,门是可以打开的,书是可以打开的,瓶装酒或者香水是可以打开的,被层层包裹的宝物是可以打开的。你究竟把自己比喻了什么,反正是省略掉了,字面就剩下了打开自己,就很意味深长、意蕴朦胧、意境深沉了。当然是好句子。

诗说: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我说:在这美丽的夜晚,我知道你是绽放了灵感,绽放了诗花,现在把绽放出来的灵感和诗花,都摆在桌子上了,写在本子上了。你说“让诗读我”,我知道你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就把你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她欣赏你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你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读”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诗说:
让读我的人和我一样/ 情思漾开  内心溢出几瓣清香

我说:“读我”或者“读谁”,这个“读”字,早已从诗中走向了散文小说了。“读”字作为一个词义明白无误的单音词,正在沿革自己的内涵。“读”原有的含义,不过是看书上的文字,进而引申为上学读书。读书从状态上说是需要认真仔细的,从心理动作上说是需要思考和品味的。于是,把需要认真仔细把握的东西,把需要思考和品味的事物,都只用一个“读”字来概括,“读”字的内涵也就膨胀起来了。事实上这还是源于“隐喻”,全是“隐喻”惹的“祸”——把好端端的一的词就给用“滥”了,用新了,用美了!诗人不能消失的,消失了诗人,谁来创造更新更美的语言呢?今天我是“读你”了,在品味你情思的同时,还让我思考了许多。真的与你一样,我的心也“溢出几瓣清香”来了。这全是因为你的绽放,我也同亮起来的灯光一起绽放了。

灿烂的阳光早已被黄昏后的夜色收藏起来,我绽放之后好像也要被什么收藏起来,但一时想不清楚,也不希冀,因为我不是阳光。能想清楚的是不管我刚才都说了些什么,中听或不中听,正确或谬误,老乡女诗人是会谅解的,谁让她是我们那(儿)嘎达的人(儿),可以叫做老乡(儿)呢?
2006-5-18

2013-1-5纳入“百读”





学习诗意叙述——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7]
作者:山城子


选:

路过一所小学门前
//老皮

路过一所小学门前
是在下午五点
有许多家长聚集在校门口
接领他们的小孩
在小朋友们的呼喊声中
我看到了时间的另一个侧面

十多年前  也是这样的时间
和这些人一样
我每天在众多的孔中
认领着儿子的笑脸

今天  我路过这所小学门前
无意中找到了
自己过去的模样  我想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
从时间的一面到达它的另一面
我这样感叹的时候  黄昏的天空
已渐渐布满了夕阳

老皮
1964年出生,福建龙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作家》《诗选刊》《诗歌月刊》等数百家刊物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首)。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集。曾荣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奖项。主编出版过多种文本。作品入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等数十种选本。现为《龙海文学》主编、《诗歌蓝本》主编。


读:

路过我的前几年的网上习诗老师——著名诗人老皮的“造句铺”(博客),碰见了他的《路过一所小学门前》。他的“路过”很感慨,感慨时间的流逝与转换,很有些渐进“老骥伏枥”的嗟叹隐藏着。说隐藏,是他“渐渐布满了夕阳”之后,就无语了。无语其实是有语,有语而不说,才是诗,才是诗的结尾。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看了我的那首《一缕风的记忆》(发表在老皮老师主编的《顶点》诗刊2004 年第2期),他说最后那行不要。本来是每节四行的四节诗,最后那节就剩下三行。我悟,那就是不能把余意都说出来,说出来还品味什么呢?毕竟诗是一种互动的文学样式与语言艺术,你都动完了,读者还能动了吗?
具体到老皮老师的这首诗,我就从“布满了夕阳”动到“老骥伏枥”去了。其实他还年轻,年轮还没到我这个量,虽然他是我的老师。一句“布满夕阳”,也有“无限”之意。就像我,树老了可年轮还在扩展,这扩展中就包括学习别人的诗艺,以提高个人的诗质。今天既然路过老师的家门口,就不妨讨教一回。
原来抒情短诗,也是可以这样明白地叙事的。虽叙事,又不像散文小说那样的散,却盎然着诗意。
请看第一节,诗人从容地走过五行,仿佛与散文小说无异,但到了第六行,突然就很诗意起来。“我看到了时间的另一个侧面”,这是何等的新颖别致,时间这个令人可以捉摸一辈子的东西,立刻到了可见的三维立体起来。
第二节继续叙述,为增强诗意,老皮老师用“孔”替代本应当的“空隙”,用那个重点部位“笑脸”替代儿子本人。前者是融通借代,后者是重点借代。这里的诗意语言,原来来自对借代修辞格的拓展。
第三节仍然从容叙述,但这里插入了借“模样”替代景况或状况,以小词代大词;同时,又让时间立体起来,且有“到达”之说,于是“感叹”“已渐渐布满了夕阳”。最后用的是双关格,既是“下午五点”的天气景色,也是人生知了天命的生命形象。
试想,如果没有上述诸多的积极修辞的处理,那只能是一篇微型散文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每行都借代隐喻比拟起来,诗文本就会晦涩难懂,从而自行绝缘大众。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既有诗意翩然,又有明白晓畅行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放弃诗艺,也不放弃大众读者,这才是诗大国复兴的方向。
谢谢老皮老师,我没有白路过你的“铺”子,正如你没有白路过那所小学的门前一样,是各有所得了。

2010-1-16晚上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3-1-13纳入“百读”


不加雕琢的语言也显张力——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8]
文/ 山城子


选:

《黄河》
非马


挟泥沙而来的
滚滚浊流
你会找到
地理书上说
青海巴颜喀喇山

但根据历史书上
血迹斑斑的记载
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
其实源自
亿万个
苦难泛滥
人类深沉的
眼穴

非马(1936~ ),美籍华人科技工作者,诗人,艺术家。原籍中国广东,生于台湾。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曾任职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业余写诗,著有诗集《在风城》、《非马诗选》、《白马集》、《笃笃有声的马蹄》、《非马短诗精选》、《非马的诗》、《非马集》等15

种,散文《凡心动了》、《不为死猫写悼歌》及译著《法国诗人裴外的诗》、《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等多种。主编《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台湾现代诗选》及《朦胧诗选》等,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包括两岸的中学及大学教科书,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曾获『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伊利诺州诗赛奖』、芝加哥『诗人与赞助者诗奖』及世界诗人英文诗奖等。曾担任北美中华新文艺学会、芝加哥华文写作协会、《新大陆诗刊》、《东方杂志》、《诗天空》、《常青藤》、《文心社》、《北美枫》、美华论坛及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等顾问,《新诗界》及《国际汉诗》编委,《当代诗坛》编审等。多次入选《国际作者及作家名录》。

读:

非马先生的的诗歌语言,是不加雕琢的书面语,读来明白如话。请看《黄河》的第一节,仅
用一个“溯”字拎起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浊流的发源地“青海巴颜喀喇山”。朴实而明白。
第二节转折,用一个“但”字。“血迹斑斑的记载”张力很大,你会想到许多许多。
“源自”照应第一节的发源地,却不再是巴颜喀喇山,而是“亿万个 苦难泛滥 ”直指中国苦难的漫长的封建社会。这样,语言的张力进一步加强。然诗人还嫌不足,用“人类深沉的 眼穴”将张力推向极致。这回就不仅限于中国了,而是整个人类遭受过和还将继续遭受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深重的压迫。
这是何等神奇的语言张力呀!
2008-11-6于辽西乡间网吧临屏
2013-1-20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的亲切交流——百年新诗百首选读[29]
文/ 山城子
选:

文/ 刘涛
  
  日落之处,一只鹤,歇在树下
  放大了看,翅膀透过夕阳
  红色的翅膀暗含一股香味
  那是它曾经去过的水边
  
  脖颈长而细,夕阳消失,它的眼中
  一片纯净。这是熟悉的景物
  陌生的时刻
  鹤与我相距咫尺
  
  我躲在夕阳的背后
  一双眼睛中
  只留下她白白的羽毛
  夕阳啊夕阳

刘涛:女,网络诗人。

读:
  上午10点多钟,太阳才冲破冬雾露出笑脸,笑笑地望着满屯子洁白的雾凇。这情景极令人感到恬静闲适。内侄带着媳妇回娘家了,老内弟两口子在他们的房间看电视,这个新装了电脑的内侄的大屋子里,就剩下我来独享了。这样的时刻只想上网找诗来读,就邂逅了诗人刘涛的《鹤》。这是一只歇在夕阳下的洁白的纯净的仙鹤。诗人赋予她无限的深情,其蕴意,留给读者的多层次审美,是可以这样赏读,也可以那样领悟的。我喜欢这首诗,自然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享受共鸣于我的美感。
  “红色的翅膀暗含一股香味”——“红色”是晚霞映照上去的。“香味”我想应当是来自风雅的墨香。这样来解读这只鹤,就有了诗的象征意义。诗是高雅的文字艺术,是世间最纯净的美之一,它的每一行,都应当是“白白的羽毛”。
  “夕阳啊夕阳”——这是结句。正是这个结句,才促动我弹响了键盘,来抒发我的感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黄昏也不错,不是可以“人约黄昏后”吗?那也是极惬意的事情。我爱诗,虽从少时起,正真走近诗,却是退休以后上了网。我是将诗看做人生的雅伴儿的。你看刘涛诗中的夕阳之下,不是闲雅地歇息着诗一样的白鹤嘛?——当然是一只丹顶鹤。那丹顶,就是诗给人以美感的显色。我想我就是诗中的夕阳,鹤就是陪伴夕阳的雅伴儿。
  感谢诗人刘涛,以这样美的构思和明白清丽的语言艺术,让我度过一个作客故乡的牛年年初二的白天,真好。
  2009大年初二于故乡辽西。

  附: 
讀山城子評劉濤的詩有感小述
文 /愛月

  大概閱讀山城子的評與詩是在去年吧,可能是《華語》還有《情詩》和其他幾個論壇。經常看見這位詩人的影子,他不大愛講話,但他樸實地評述更象壹個父輩那樣自在和隨和,他的詩歌在<中國.詩歌在線>接觸的多些。山城子詩歌風格給我的印象基本來自鄉間與生活。今天看見他評論劉濤的《鶴》我更感受到詩人的風格與生活關聯的藝術美感。這首詩歌如壹幅山水畫面,比如我喜歡國畫的那種藝術氛圍,有遠有近不喧嘩的甯靜,藝術純美需要詩人來傳遞,詩人以詩的形式以及心靈感知的角度來折射美學的存在。當我打開電腦試圖找壹些好的詩來閱讀的時候,突然發覺就在身邊壹些平時不注意的詩人身上,那麽喜悅頓時升騰到腦海更有敲文字的沖動,某壹刻竟然是詩歌的色澤與藝術美感還有詩人的生活來受感染。
  黃昏日落是我最喜歡的氛圍,如果不寫詩也能感受到美好。而在這樣的場景中又多了壹個靈性的事物“鶴”。那麽不用說,它的白與它動態本身而形成另壹種詩意氛圍.就是說自然地形成另壹種生動的空間了。傳遞給我們的就是更遠和幽靜氛圍。壹種思維接連産生再感受就不同了,美意空間“夕陽”叫人突然心生壹種信仰和思維。不用說鋪展的是三維次空間,或者更多的空間,這個空間有我和無我存在顯然似乎不重要了,而藝術的美就構建在可有可無的禅境!馬上就把內心的甯靜與觀照給勾勒出來,這樣隨意地寫作形式結尾__“夕陽啊夕陽”似乎也不用闡述就已經把美景打開,意境在羽毛上在夕陽裏.在詩人眼睛裏、其描述主角所襯托的維次空間裏.我們享受人生美好的境界的同時,了解自然最本真的狀態.顯然這樣的詩屬于藝術氣質類型的,已經超出常態!叫我們多壹分聆聽與喜悅,多壹分不涉紅塵的隱秘感,還有什麽能感動我呢,就是這樣自然與天籁的藝術!
  感謝詩人劉濤,感謝詩人山城子,是妳們叫我知道藝術美來源于自然與生活。當我安靜地坐在電腦前,感受詩人心靈的時候,又壹個下午即將到來。

  2009.2.6


再读:

  今天上网看到诗人爱月在我贴出的《年初二闲读刘涛的<鹤>诗》的回帖,很令我欣然和感动。一首阳春白雪般的诗作共鸣于我,又共鸣于她;共鸣于我的于前随笔,共鸣于她的于后抒情,都各成了一帖网文。网文之间融通着艺术审美的追求,也沟通着热爱文字艺术者之间的相知情怀。各守屏端,却如触膝相谈,也是因诗而网虫了的人他人难以体会的精神享受呀!

  这份享受,让我很有兴致。于是,再来欣赏刘涛的美作《鹤》,或可延绵出更多的美丽来。

  “红色的翅膀暗含一股香味/ 那是它曾经去过的水边”——上次我特别注重上句,而这回我的欣赏点移到了下句。鹤自然是要生活在水边的,比如“在河之洲”,我就想到了《诗经》。我自是恣意了些,但那鹤就更有了诗的象征意义,所以那“暗含一股香味”就是诗香了,就是诗的魅力所在了。

  “它的眼中/ 一片纯净”。上次忽略了,这回我特别注意到“纯净”一词的意义,当然就是指诗的质地了。所以“鹤与我相距咫尺”,就是诗人与诗的距离了,就是审美者与美的距离了。

  我也喜欢国画,早年曾无师涂鸦,贴在自家的墙上,一如古人将诗题壁自赏。原来诗画也如并蒂莲,同时传达着作者于自然或生活的审美体验。有人回帖说刘涛的诗可能是对一幅国画审美的诗现,这不排除,而且更能证明艺术的不同形式,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其给人传达的美感,带来的愉悦,都是一样的。谢谢刘涛,谢谢爱月,让我在屏前又去了一回美的宫殿。

  2009-2-7于故乡辽西

 附:
再读山城子评刘涛《鹤》诗有感小述
  文/爱月

  记得小时候12岁我家搬大庆的时候家具双人床的床头上面画的就是鹤,还有沙发上用的那个大布帘子也是鹤和夕阳与松树,那时候我喜欢美术就画啊画涂鸦着美丽的鹤,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医生,没事时候也涂鸦和练毛笔字,父亲画竹子也画一些风景画,我觉得很好看,也跟着涂鸦着玩!可惜我没把父亲的画留下父母去世了;他们也非常喜欢鹤和老虎图,现在父母都在我的记忆里在吃饭的桌子那里画着,写着.....那种纯净和无法言语的心事在灵魂深处终于被山城子/李评论刘涛的〈鹤〉诗给带动出来了,现在我听着音乐看着诗与评想着母亲,一种思绪带动着泪水......鹤在我童年父母床头上翩翩欲飞,有黄昏和夕阳,有松枝和坚毅,生活的艺术在脑海里带动某些东西在觉醒,我不想掉泪,却.....

  再读山城子二次评论刘涛《鹤》诗以及回我帖子的同时,我真的好感动;对于艺术与心灵我们同站在审视诗歌美学的一条线上,在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叫人享受到这样美妙的心灵共鸣呢!
  "日落之处"这一句就叫我已置身于空灵之境,"日落"代表黄昏和一种生命尽头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个时候有海市蜃楼之美景出现,是不是这鹤能带动灵魂振翅高飞呢?我思考着作者的心态,思考着远离红尘站在大海边看海潮的人。而“我”似乎就是这人啊!
  某一刻,我们应该如这头鹤需要“歇在树下”不被第二件事物所打扰,就这样“透过夕阳”披着“夕阳”和黄昏的光,折叠一路的光泽深入皮肤、血液、细胞、甚至毛孔,带动着回归自然的境界!这样的纯美不就是我们诗人所追寻的吗?这样的心里磁性的共振不就是我们艺术传递所需要的吗?
  自然之禅那,唯艺术所能体现。在通用的词典里一法通则法法通,深藏智慧的功用。来自我们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和慧眼行走光感的直线,无不渗透着大爱。直觉告诉我,你们就是感动我的维纳斯,我们的魂魄渲染着灵魂的魅力来自本自然的原生态!来自心灵的价值取舍观!来自维次空间的智慧与美学同在!
  谢谢山城子谢谢刘涛!谢谢诗人们给我学习的机会!感谢中国.诗歌在线这座美丽诗歌殿堂!


  2009.2.7


三读:

  看到爱月贴出的《再读山城子评刘涛<鹤>诗有感小述》,很受启示。一首诗,一个评,融合在一起,其审美功能就就会膨胀起来,诗友之间的交流也会相得益彰,而增其所得。于是我要强调,网上览诗,特别是遇到精品,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一定要驻足细品,才不浪费诗人的艰苦劳动,才不会失去应有的审美享受。进而研究一回何以那样精品,就会收获多多,以促进自己的为诗质量。那么,刘涛的这首《鹤》诗何以这样美,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呢?
  这回我不从个人感情,而是从艺术角度,来学习其何以美何以精何以引出读者不同的共鸣来,以营养我个人为诗的技艺。这回我要一行行一字字用心来抚摸,用脑来擦拭,用味蕾来品尝。
  其一精美在利用细节构造意象。“翅膀透过夕阳/ 红色的翅膀暗含一股香味”,这是第一节中的的细腻,如电影的特写般真亮。象中之意,美而意味深长。“它的眼中/ 一片纯净。”是第二节中的细节,象意突出纯净。“一双眼睛中/ 只留下她白白的羽毛”,这是第三节中的特写,彰显诗人的情感。
  其二精美在诗人在文本的行走中,赋予了“鹤”“夕阳”“香味”“水边”“纯净”“白白的羽毛”这些词语以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些朦胧着的象征意义,必然给不同读者以不同的共鸣,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过程。这就是一首诗所以产生多重美的秘密。
  其三精美在诗人是以朴实明白与轻捷跳跃的语言,完成了诗文本的行走。12行诗没有华丽妩媚的词,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通篇的朴实明白。当然仅有朴实明白还不是诗性语言,而刘涛将其处理为轻捷的跳跃行走,就很诗性了。第一节跳跃在3-4行,使“香味”的象征意义,延伸到“水边”去体会。第5行中间的跳跃,效果在轻灵。6-7行的跳跃,从“熟悉”到“陌生”,耐人寻味。11-12行的跳跃,使诗的主体情感骤然升起。一句短短的反复句子,胜过千言万语,也将审美推向了空灵的想象。

  2009-2-9于辽西故乡
2013-1-27纳入百读



小素材写大题材的典范——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0]
文/ 山城子
选:
《鱼寂寞》
//观云忘我

小鱼儿在水中吹着泡泡
一个两个叁个。。。。
好像一串串省略号
“小鱼儿你省略了什么?”

静室无风
池水不起涟漪
清澈的水、沙子、石块
“你不知道小鱼儿的寂寞?”

“不是有水就可以满足鱼儿的生存么?
不是有铒就可以让鱼儿裹腹?”
“小鱼儿还没有偶呢
小鱼儿还不知道水有多么辽阔?”

什么是浪啊什么是潮汐?
珊瑚、虾米、大鱼、鲨
——如原的水草在水底迢遥……

送氧泵鼓起更大的水泡
小鱼儿吓了一跳
浅的池沿如龙门
小鱼儿一跃而过

睁大两只惊讶的鱼眼
扑腾了两下鱼尾
“小鱼儿知道么?
鱼池外不是海洋是陆地!”


观云忘我:本名卢兆玉。男,网络诗人。2009年末创办〈大诗界〉网站,任站长。兼任网络月刊〈大诗界〉主编。

读:

其实寂寞的不仅是小鱼们,还有工薪阶层退下来的那些老人和提前五年内退的半老人。儿女们都在外生存或发展,重新成了两口之家,都闲的发慌---为了排遣,一部分人天天搬麻“金武馆”,把一部分气泡和饵,做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流到民间。另一部分人坚持走路,回来顺便逛市场买菜,到家造厨,然后把电视看看。再一部分年纪大的就找个地方摆龙门,一摆就是半天。每月两千元或以上的社会保险衣食无忧,只要都好好活着,就是老年社会的一道寂寞风景线。

别样的寂寞者不入那三伙儿---而是设法把池子移到海滩,天天可以嗅到海洋的气息,呼吸海风的新鲜。看一看海上的风光,不敢下海,只是在滩上编织心中的流云与虹彩,与虚拟对望着安闲。例外自然是有的,退休之后跑到民企高薪顾问,进而买断资产,然后壮大发展,办N个分公司。几年过去身价就成了数百万
大鲨鱼了,就生活在大海大洋,不再跻身池子里面。但他及他们都有了观赏小鱼的强烈欲望。一池池地操办。那些为他们打工的就“在水中吹着泡泡/ 一个两个叁个。。。。”无数个产品,无数智慧与血汗,极小一部分是分得的氧与饵,绝大部分喂养了那些大鲨。而小鱼们仅是两点一线,游过来游过去,跃龙门是在班闲……这样的一辈子或许也叫寂寞。但不是每条小鱼都做换位思考,也许性格就喜欢“静室无风/ 池水不起涟漪”。毕竟这也能温饱,也安全。平安是福,寂寞也是福哩!

说性格决定命运。你有了按规律猎取的性格,就借着雨天飞到海洋去迎接浪排,去感受潮汐,当然你就不会寂寞了。因为,你要忙着把自己做大。因为你知道,海洋虽宽广无边,毕竟是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地方。但千万不要不依规律的那种动物性格,想一夜暴富,于是铤而走险。须知这样的情景,正是观云君提醒的“鱼池外不是海洋是陆地!”那可就连摆尾吐泡的自由都没有了,生存也成了问题。

说“小鱼儿你省略了什么?”我想省略的是不是这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必然王国,必然王国的国王是价值规律。能认清自身的价值在价值规律中的地位,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自身的劳动力与活的知识是价值,实现价值就必须交换。这是必然王国铁的规矩。一无所有的你只能拿出你的体力与脑力来换得你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料件。你能满足于你交换的所得,你就做一条池子里的小鱼;你的所得比较丰沛,有了积蓄又不甘寂寞,你就下海吧,或许可以长成大沙或巨鲸。而生活在无法寂寞下来的狂澜巨浪的大海大洋里,那时你会供上个佛天天香纸焚烧祈求海啸不再来。而人类的自由王国还搁置在一位大胡子的书里。我执信“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才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当今人类社会距离那个入口还很不确定地遥远。毕竟当代的发达国家数量有限,有限的几个到没到那个“高度”也不好测量。自以为“进入”的那个阵营已经又“必然”回去了。
但必然王国也只有一个必然的归宿——那就是成熟之后而质变为自由王国。那时,没有了私有制,因而就没有了私有观念,没有了剥削,就没有了阶级;没有了阶级,就没有了国家,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政党。而政治的长期淡化,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必将消除社会与自然对于人类的双重压迫。因而根源不在了,宗教就会解体。交通与信息业的高度发达,经济生活的全球一体化,必然导致人类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因而,民族也会随之消亡。科技的高度发达,必将转化为不可估量的生产力,从而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那个全人类“按需所取”的理想得以实现。那时,谁也不是小鱼了,也不是大鲨鱼或鲸了
——而是一个个真正的人,一个个创造美并欣赏人生之美的自由自在的人。自然,我们只能想想了——唯一可以做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自由王国的到来铺路,无论是物质的砂石,还是精神的水泥。


以上之论,我很相信,观云忘我肯定也相信。毕竟他只用观看池里的小鱼这样小的素材,隐喻出这样的大题材,无论如何都是诗界的继往开来之举。善于用小素材而写大诗者,那就是大诗人。仿佛不动声色,其实已经把人类命运的走向,在简短的琐事描摹当中隐含得十分透彻。

2010-12-16于黔中文化村
2013-2-15纳入“百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6: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疆的诗的召唤——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1]
作者:山城子

选:

  《春回大江》
//孔祥忠

春天先是睡在树叶上,随着春雷
一下子跌入大江
从此,春不再脆弱
不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她乐在江面,翻起悠悠浪花,唤醒沉睡的岛

她轻晃芳香,熏醒梦境中的水鸟
打开门窗,让阳光进入船舱
她抛洒露珠,浸润码头的草地和树林
让白发苍苍的村庄
与闪电一起苏醒,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


孔祥忠:男,著名网络诗人,网名天荒一隅。其作品反映祖国北疆半个世纪以来生活的变迁与历史的沿革。其特点具有一种浓郁的北方江村朴实厚重灵动的语言风格。在网络先后主持选编网刊《诗半月》和《当代诗卷》,以及网络图书《当代诗卷-年卷》,具有广泛的影响。


读: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抒写的中国大农业革命的礼赞,虽然全诗没见有一个“农”字。诗,就是要在手法上绝对地不直陈。就像一树的鸣啭,却不见鸟影,但那“春”的双重身份,分明暴露了诗人深深倾注的情感。
双重身份,一是大自然的春,这是明的身份;而“三农”则是被暗喻了的春。原先她们在生产队的树叶上“睡”着,“联产计酬”承包的“春雷”一响,哈!就汇成洪流如这滚滚的大江了。
于是她不再“脆弱”——是的-国民经济的基础越来越壮实了;于是她不再“小心翼翼”——是的-先前小心翼翼也还是不能温饱。而今,尽可以恣肆江面唤醒大地——就是诗中说的那个“岛”了。
江村诗人孔祥忠明里写春、写江,暗里是写中国“三农”已然全新的面貌。“轻晃芳香”-是无数的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扬花时节的摇曳吧?“抛洒露珠”-那是“阳光”照耀下焕发出来的空前的生产积极性的写照吧?“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那是政策的温度、湿度、养分都适宜的条件下原本可以呈现的“模样”啊!这样妩媚的抒写,可见诗人深挚的历史的眼光。
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句诗可触摸到诗人诗性技艺的高超。请看“她轻晃芳香”-这只可意会的美丽,是揉拟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技巧,再揉暗示与偏正双重比喻于后半句,就是“熏醒梦境中的水鸟”。
想一想吧,一行诗或一句诗,凡五用积极修辞格其艺术质地如何不美妙呢?

2011-2-7于上海宋园路
2013-2-15打磨纳入“百读”


最感人的一首地震诗——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2]
作者:山城子

选:
《手机上的母爱》 (八行迷你诗13组)
  ——悼念一位震亡的母亲
  巫逖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生离死别
  这最后的一笔
  血!
  滴在手机上
  滴在女婴的心坎上

  生离死别
  这最后的一道呼吸
  呼在手机上
  呼在三个月大的小脸上
  生离死别
  这最后的一跪
  跪向苍天
  跪向大地

  生离死别
  这最后的留言
  平凡的话语
  伟大的诗篇
  平凡的母亲
  伟大的母爱
  生命不在
  母爱在

  生命的云彩在天堂里漂泊
  母爱永远在大地上延伸
  小月亮
  深藏在妈妈的胸膛
  甜甜地睡
  甜甜地梦
  甜甜地呼吸
  甜甜地笑

  生离死别
  这部手机上的绝笔
  让所有读诗的人
  纵横瀑布
  让所有的母亲
  泣不成声
  你的跪伏姿势,定格为
  孤儿瞻仰的母亲塔

  你是一座塔
  你享用入住中国圣母院
  你树碑立传
  在“512震亡烈士陵园”里
  你用年轻的生命,写下
  母爱的遗言
  写下母亲的伟大
  留下爱的绝笔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
  一页一页地翻
  一页一页地读
  我翻着,我读着
  母爱——
  天下第一爱
  你承继了中华文化传统
  你配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爱,已不能完全把你表达
  爱,就注定了女儿是一朵
  永不凋零的玫瑰
  八级地震又怎么的
  也不可从你的怀中夺走
  她,每迈出一步
  都会低吟着妈妈的诗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世上有多少玫瑰可以长留
  有,你的女儿
  世上有多少梦可以甜蜜
  有,你的女儿
  世上有多少爱的诗篇可以千秋
  有,你手机上的遗言
  世上有多少姿势八级地震不倒
  有,你的跪伏

  把生的希望从死神嘴唇边抢出来
  把死的定格毅然决然地留给自己
  每一个伟大的母亲都会这样做
  而你是在震亡危难中杰出的代表
  你把母爱的标题举得最高
  你把母爱的诗篇写得最好
  你的三行诗是当今
  最伟大的中国微型诗

  所有的母亲都不会嫉妒
  所有的母亲都不约而同地认同
  因为母亲们的胸怀相通
  因为母亲们的胸怀博大
  母亲们以最高的亮点
  将送你一程
  送你走好
  送你——走好!

  四千多个孤儿
  他们都爱天堂里的母亲
  他们都深沉地悼念自己的母亲
  真正抚育他们的不是金钱
  是母爱
  真正温暖心灵的不是豪华
  是母爱
  是——母爱!

  安心上路吧,母亲
  共和国总理已经发话
  政府就是“三孤”最好的家
  八级地震塑造了你的高大
  明月装饰了你的形象
  你装饰了女儿的梦
  安息吧,妈妈
  九泉之下
 

  巫逖:海外著名华语诗人。出生於马來西亚,五十年代初回国求学,畢业后,在铁道部属下任工程師。后移居澳大利亚。业余寫詩為樂,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华文詩刊、詩報。現為澳洲彩虹鸚国际华人作家笔会荣誉会长、中国黃河文艺促進会顧問等。出版《天伦乐雪梨》等七部詩集。现居悉尼,笔耕不辍。
    诗观:诗,没有沉默的权利。

读: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华人的网络诗歌,就不约而同地锁定了“抗震救灾”这个一时间成为“唯一”的题材。许许多多的华语诗人含泪悲情滚滚频频挥笔而就,各大网站诗歌列表发帖量骤增。其中澳洲国际华人作家笔会名誉会长巫逖先生,是令我感动的许多华人诗人之一。虽年近七旬,却老当益壮,无时无刻不就屏抒发他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之爱。他的诗作以每天两三首的数量连天累加,至5月24日已经贴出30余首了。最新贴出的这篇可谓是“长歌当哭”,竟是由13首“八行迷你诗”联袂同抒的一篇长达104行的长诗了。成为长诗,排列起来的13首(原本没加分标题的)就自然成13节了。

  巫逖先生以《手机上的母爱》为标题,且以被救援医生发现的手机上的遗言“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为开头,以“生离死别”的反复为背景,层层深入地讴歌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澳洲国际华人作家笔会理事曾庆怀先生第一个留言说“我是含着泪水吟读完这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赞美遇难的母亲,歌颂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是的,凡是含着泪水写出来的诗歌,读起来也一定潸然的。“跪向苍天 / 跪向大地 ”那年轻母亲的“跪”姿,不是通常的“跪”的含义,而是为了救护孩子向苍天向大地,也就是向大地震的宣战呀!这里巫逖先生写出了英雄母亲的凛然大气!所以这种“跪伏”的姿势,就成为一座母亲的丰碑,诚如诗人写的“你的跪伏姿势,定格为 / 孤儿瞻仰的母亲塔”。我想在这样的塔里,就是这位母亲的灵位,或仙位,乃至神位。
  巫逖先生反复吟咏这位母亲的“绝笔”与“伟大”,但没有停留在一味地讴歌上,而是寻找所以能留下“绝笔”,所以这样“伟大”的民族根源——这就是“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
  …/…/ 母爱——/ 天下第一爱 / 你承继了中华文化传统”。而这种继承,恰恰是现实的弘扬。这个意思巫逖先生这样表达“你把母爱的标题举得最高/ 你把母爱的诗篇写得最好 /
  你的三行诗是当今 / 最伟大的中国微型诗”。
  巫逖先生的这首长诗,大量地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格,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请看:“小月亮/ 深藏在妈妈的胸膛/ 甜甜地睡 / 甜甜地梦/ 甜甜地呼吸”——这是伟大母爱的指向点;“将送你一程/ 送你走好 / 送你——走好!” 真情就这样通过反复真切地流于出来的呀!“真正抚育他们的不是金钱/ 是母爱 / 真正温暖心灵的不是豪华 / 是母爱/ 是——母爱!” 伟大的“母爱”就是这样被一再强调,而更显其伟大的!

  有网友说,对这种以大地震为素材写出来的诗章加以评论“是残酷的”,我已经体会到了,所以不能再往下说了!就为这位千百诗人同声讴歌的年轻的母亲默哀吧!我在默哀中分明看到:“来不及落泪你已轻扬直上九霄/ 天国里久虚着的“母亲神”仙位待你入席/ 男女两列仙班跪了一堂向你扣首大拜/ 即便都是神仙了也都愿意做你的儿女/ 可是最后一念仍然在灾难的凡尘/ 你透过昏黄的尘埃下望汶川大地/ 说孩子你放心吧人间所有的母亲都是你的母亲/ 长大了也不必到我遇难的地方伤心……”(《大地震中诞生的“母亲神”》末节)

  2008-5-24于黔中文化村
  2013-2-20整理纳入“百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4 02:52 , Processed in 1.250085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