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老鸽

中诗体操5,暨中诗2012年新春诗歌挑战赛《三月.三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08: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若晨汐 发表于 2012-3-6 00:06
读诗,是一个连贯性的动词,如果非要插入自己所认为的意象来解构,无疑对诗是一种硬伤


读诗时,我会沿着诗路走,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走的,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也是这样。当然,读者品诗是见仁见智,不能求全的。如果诗歌一读就懂,可能不能让读者留下品或深刻的印象,这也相信大家都懂的。
感谢朋友再来讨论。继续吧。
发表于 2012-3-6 08: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屏 发表于 2012-3-5 11:16
这首诗我觉得语言意象等都挺成熟,个人认为挺不错,唐站长的点评也很精彩。但是,被蒙莱诗友这样一解读,就 ...


谢谢陆姑娘来交流,如果象你贴出的那个评,太不负责任了.
如果我在点评时做得不好,请你指出一下,让我改进.谢谢你.
发表于 2012-3-6 15: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晚词 发表于 2012-3-6 08:21
谢谢陆姑娘来交流,如果象你贴出的那个评,太不负责任了.
如果我在点评时做得不好,请你指出一下,让我改进 ...


        这个帖有意思!不仅牵涉到诗歌的写作问题,还涉及到诗歌解读与评论的问题。本来,我想发一言即走,因为水平实在是有限。现在看了晚词站长给我的回帖,有必要再说几句。
        首先,同意晚词站长的观点,诗歌的阅读同散文的阅读肯定是不一样的,假如将诗歌当作散文来读,这会使诗歌失去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美学特点。阅读诗歌是会有不同于阅读散文的障碍。因此,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要用心去读,即使一时读不懂,也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无形中的美好熏陶。(请注意,是好的诗歌)。
        其次,晚词站长对诗歌的点评,我认为,应该是恰到好处的,特别是对诗歌细节上的点与削,我相信,特别是对初学者,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而且,对诗歌总体上的把握也以诗歌特点与美学原则作为根本,只指明方向,不作具体的肯定。而大家再来读读蒙莱诗友的解读,则明显有三大缺点:一是太俗,抹杀了诗歌应有的美学光辉,比如对婴儿那一句,作者诗句中有像字,她却解读为:“其实不难想象,一位面临流产的女性,本来可以顺产的孩子,就这样被无辜的剥夺生命,难道还有任何依靠吗?”这样的解读有点令人啼笑皆非。再比如:大肚女人一句,蒙莱诗友解读为:“女主角上场了,这是本诗高潮部分,大肚女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怨?还不是男人的移情别恋,还不是活活的胎儿即将被打掉,否则她将失去一切,失去心爱的男人”假如这首诗歌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请问,这首诗歌还是好诗歌吗?二是太过,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对诗歌的解读当然是见仁见智的,而蒙莱诗友的解读语气却是不容人争辩的,很有一种只有我才是正确的感觉,如“指纹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难道你的指纹是方形的吗?无事不成方圆,作者用指纹里的号角第一句,意思是对一个人的呼唤,甚至是所有"犯错"的人,而作者是见证这个犯错者的主人公”这些的语气。三是太浅,从解读的整体看,似乎是一个不太懂诗的外行者所言,如“你,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站在了无数怀孕的女人的立场上,三月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前一个三月指的是某个时间,后一个三月指的是在怀胎三月并被打掉的孩子”,我真不知道这种解读是在怕读者误解,还是根本就是在误导读者。哈哈!
        其三,再大胆地谈谈我对这首诗歌的解读,首先声明,我的诗歌水平太低,如有感冒,敬请忽略。
        从总体上看,此诗应是写对命运人生的拚搏之艰难以及这种斗争的无奈与希望,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较细致地揭示了当下社会人的发展之现实困境,有细节切入,有意境营造,语言亦颇为熟娴老练,作者对人生命运充满了思考,虽则平常,无甚特别创新之处,但在这里评为金牌,我认为还是应当的。
从诗歌细处看,诗题为“蛰音”,蛰者,近似于伏、藏等意思,从惊蛰、蛰伏等可知,这里的蛰音,既是一种对命运人生的自然而然的奋起与脉动,也是一种抗争与希望的心声。
        第一节:从所周知,通过指纹可测命运人生,指纹里的号角响起,寓命运人生里的波澜涌动,这既暗合了诗题蛰音的悸动,也十分恰当地解释了诗歌的下一句:“你像目眩的春光一点点打成海的形状”,春光似海,命运广阔而迷茫。
        第二节:就在这条命运的河流中,作者不说鱼群顺着河流,而说河流拖着鱼群,是因为在命运中实在是逆流者少而顺流被拖身不由己者多。堤岸本是河流的约束,作者却在前面加上了“失去”,而且还是“像婴儿”(晚词站长说这里表达上有点问题,我也赞同,觉得删去“像婴儿”三字会更好)。浪花应是命运之海或河流中的雀跃之神,本可以撑开庇护之伞,但却始终退出了命运,人生呵,命运呵,就是这样起起落落,难以预料。
        第三节:城市本是当下社会与人发展的方向,却喂养着空虚,这或许可理解为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虚幻与空泛,大肚女人肯定指喻盈育着什么,但一定不可能是真指孕妇吧,没想到却怀惴世纪之怨,这个怨是什么呢?经济上的困境?政治上的幻灭?还是文化上的滑波?“天空的碑文打开”,天空是诸神所在,碑文则深涵文化的神秘,“逃跑者”将在门下刻下耻辱的纠结(“纠结”一词,我认为还有商榷修改之必要)。
        第四节:“三月”是惊蛰的季节,每个人都认为三月一定会萌动希望,萌动命运中的浪潮,但是,三月却是“那样柔弱和不堪”,那么言外之音不言自明,对命运中的无奈与怅惘,跃然纸上。那么,在命运中拚搏、前行的艰难(血)以及所有的温暖与光明(阳光),都“丢还给春天”吧。不过,请注意,这里还是“春天”,不管如何,还是存有惊动“蛰音”的希望的。蒙莱诗友对这一句的解读,我倒是十分认同的:“还给春天吧,让一切痛苦的源泉都归还于春天,归还于自然,归还于泥土,也许、那怕是下一个世纪的重生,也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纯朴归真的。一切都应该被洗礼,一切罪恶应该被驱赶。作者也无奈,哪怕有一双蠢蠢欲动的手,也无能为力,只能交还给春天,交还,才是最好的交代”。(就应该这样解读,既有诗意,又切合原诗,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于 2012-3-6 15: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必要较劲的。一首诗,写的时候是作者自己的,贴出来之后就不光是自己的了,是所有读者的。只要诗歌是健康有益的,是美的(至少不存在明显的语病),解释得通的都对。
发表于 2012-3-6 15: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诗歌要用心去读,即使一时读不懂,也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无形中的美好熏陶。(请注意,是好的诗歌)。”
你这话就存在逻辑错误。好诗是需要被感受和验证的,不是它贴出来之前就已经背负了贵族身份。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并对诗歌的原则有着基本认识,我们就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精品。
说到诗歌的‘读懂与读不懂’,我想,读不懂的应该比较少,并且不懂的地方有其特殊性。而诗歌本应该是轻易能够读懂的,真的难以读懂,作者自身的思想和写作水平肯定有问题。这里牵涉到一个“深奥”或不“深奥”的话题,诗歌作品的极致状态其实就是‘化有形为无形的状态’,语言及技巧不着痕迹,返璞归真,且寥寥几笔,却已经深深感人。
发表于 2012-3-6 15: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点意思!
                                                                我赖不住寂寞,乘着作者没回来,也来加一把火!
                                                               请朋友们海涵,勿怪!


《蛰音》                                               这首诗点评得热闹,也宣言了看得认真。愚以为,其实没有一个人走进了作者的诗里。
                                                      无论是晚词,三九,还是那位宣称认识作者很久了的美女,读这首诗,都停留在自己
                                                      臆想的诗景里去了,根本就没有去仔细想想作者本人到底要表达些什么,这样的评,不是
指纹里的号角                                    在评作者本来的诗,而是在评论自己的喜爱和心情。愚以为是不可取的。
你像目眩的春光                                       这首诗逐字逐句都评论了,连想象都飞得很远了,为什么没有人评论一下诗人特写的
一点点打成                                       标题《蛰音》呢?‘蛰’,查查字典,是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如:被蝎子蛰了一下。明白
海的形状                                           了‘蛰“的含义,那么就不难明白《蛰音》是个什么声音了。要理解这首诗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这是一首带有讽刺 的诗,虽然写出来可能有人会认为还带有一点噪音的味道,但作
                                                      者自有他的豪 情,照写不误!写成了这首带刺的诗,丢在了三月,丢还给春天,诗人
像婴儿失去牢固的堤岸                        是决绝的,对柔弱满怀的同情,对不可把握的善变的,造成大肚女人空虚怨恨
浪花撑开了伞                                      的可悲的逃跑者 ,讽刺鞭打他,诗人也一样决绝。
却始终退出掌心                                 至于具体的诗句,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诗人标题写得明亮,诗句写得也不隐藏
河流拖走鱼群                                      读来,该是痛快的。
                                                          97分高了,90分可以。10分遗憾。

只有城市在喂养空虚
一个大肚女人怀揣世纪之怨
天空的碑文打开
逃跑者的名字纠结门下

你说起三月,又唤三月
那样柔弱和不堪
连同那件带血的阳光
丢还给春天

发表于 2012-3-6 15: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糖 发表于 2012-3-6 15:33
“好的诗歌要用心去读,即使一时读不懂,也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无形中的美好熏陶。(请注意,是好的诗 ...


说得对啊,好诗是需要被感受和验证的。但是,照方糖诗友的意思,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一首诗写成后,如果没有贴出来没有人读过就不是好诗罗,或者贴出来后,大部分人高呼好就是好诗了。对吗?哈哈!

我是说,诗歌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读懂,毕竟熏陶也是一种读嘛。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每一首你都读得懂吗?对吧!
发表于 2012-3-6 15: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对这首诗没有好的评价,它是冷静中矫情出来的事物。不服可以找诗坛当下名家看看,如果10人中有5人反对我,你抽我。
发表于 2012-3-6 15: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糖 发表于 2012-3-6 15:27
没有必要较劲的。一首诗,写的时候是作者自己的,贴出来之后就不光是自己的了,是所有读者的。只要诗歌是健 ...

这话的意思正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意思。诗歌一经出手就不是作者自己的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考试卷中,一篇阅读题的作者去做该题时,得分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文学理论中,误读是文学批评的手法之一,无论是创造性误读,还是附会性误读,都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一般而言,我们为什么会不习惯这一点呢,这同我们平时受的科学教育是有关的,我们在判断的过程中,往往“是将读者的解读是否与作者的原意相符合作为评判的标准,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超验的、自身同一、恒常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虚设,也就是预设了作者原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正确解释的惟一合法标准,正确的解释就是符合作者原意的解释。但按照接受美学的看法,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因此,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并且作者的原意必须要纳入到这种历史的意义显现过程中方能实现。”
哈哈,摘一段大师的话与兄台共勉。
发表于 2012-3-6 16: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大家的争执,心就有被点燃。说点自己的看法,期待交流!
蛰音
(埋藏的声音,可以引申为被掩盖的社会诉求)
指纹里的号角
(指纹:专制对象的标记。号角:反抗的力量)
你像目眩的春光
(像:借用,向也。目眩的春光:大街上的主流宣传)
一点点打成
海的形状
(潮来潮去,此消彼张)

河流拖走鱼群
(明哲保身的习性,随波逐流的群体)
像婴儿失去牢固的堤岸
(像:使也,导致也。婴儿,萌芽的力量。)
浪花撑开了伞
(浪花:短暂的盛开。伞:保护也。)
却始终退出掌心
(始终:归根结底也。掌心:最需要的扶持)

只有城市在喂养空虚
(城市:现代进程。这里应该是现代化信息(或网络)
一个大肚女人怀揣世纪之怨
一个大肚女人:待产,积蓄力量。)
天空的碑文打开
(天空的碑文:上层建筑的墓志铭。)
逃跑者的名字纠结门下
(逃跑者:涣散的力量)

你说起三月,又唤三月
(三月,阳春啊!既是又不是,多么感慨)
那样柔弱和不堪
连同那件带血的阳光
(带血的阳光:用悲壮的代价换回的效果)
丢还给春天
发表于 2012-3-6 16: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作者的意思就是作者的意思,好诗就是好诗,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999个影子,一个真身。
真身可以代替无数的影子,而无数的影子依然代替不了一个真身。
没有立场,没有基本常识的判断,所谓感受和熏陶,只是自欺欺人的自说自话罢了.
我们说“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是首好诗,有谁不认同?这里能看出几个哈姆雷特?
好就是好。
只有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分辨出好坏,其余的都是扯谈,不能让人信服。
居中的骑墙,也同样不能然人信服。
发表于 2012-3-6 16: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屏 发表于 2012-3-5 11:16
这首诗我觉得语言意象等都挺成熟,个人认为挺不错,唐站长的点评也很精彩。但是,被蒙莱诗友这样一解读,就 ...


陆姑娘好。或者我说得不清楚,我所指你贴出的点评,是那首把本来好诗评得一塌糊涂的评,并不是你的评。
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
      《诗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是有这样一个诗句(记得大体):一股黄色的暖流,流过黑乎乎的通道。在全诗中情境也不错,意思似乎也可懂。但是后来作者一解释,就让人大跌眼镜了。因为作者说:一个大暑天,口渴,于是买了一瓶汽水喝,汽水是黄色的,想像这一股黄色的暖流,从黑乎乎的喉咙中通过,于是灵感一现,就写下了该诗句。
谢谢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5-10 10:37 , Processed in 1.2631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