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616|回复: 0

【习诗笔记】第三篇:《诗人与组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与组织》
文/李衔夏

    这个命题其实是回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探讨中:人究竟能否脱离人群、脱离社会独自生存。尽管有许多人忽视了或者不愿意承认——社会就是最大的组织,但是大家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对这个组织的依赖。在远古时代,人类对族群的依赖基本就是最小的组织,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组织”也在慢慢变大,文明的进步使得人类越来越无法离开“组织”。到如今,家用电器越来越方便;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发达……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诗人们有话说了:诗人应该回到自己的内心,坚守灵魂深处的净土。这句话显然是没错的,但是它毫无意义。在我看来,哪怕是一个人,一个最普通的人,也应该葆有追求内心纯净的愿望。那是不是为了灵魂的安宁就必须外化成现实生活的“独立寒秋”呢?“诗人”这个身份上的光环,很容易成为一种糖衣炮弹,遮蔽诗人和大众的视野。如果我们认识到“诗人”只是一个写诗的人,那么就能剥掉“诗人”光环这层皮,拨开云雾洞见真知。“诗人回归到人”。人是离不开组织的,身在组织中,并不会影响个人的灵魂独立(除非这个人的灵魂不够强大)。一个人真的独居山野,他同样受着社会的间接影响,包括物质与精神。举个例子,就算茅屋也是他自己一手搭建的,房子的结构、搭法、用料等也是他凭借以前观察的记忆来选择的,而这记忆就是社会的影响……
    独处是无法让灵魂强大的。我们生活在人群中,自我局限、固步自封算是一种精神的“独处”。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最初,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如果把他放到狼群里,他就会变成一个狼孩——脾性、行为全从“狼妈妈”那里学来,这样的人,谈何灵魂呢!因此,人的灵魂必须是接触人群、接触组织而来的。接触越多,灵魂越厚重。一个诗人,或者一个人,要想灵魂强大,就必须彻底打开自己的心胸和包袱,破而后立,海纳百川:拥抱社会、拥抱人类、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任何自以为是、自鸣得意、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都只是灵魂的幼稚——是因为接触得不够多,却以为灵魂已经无懈可击。老子的《道德经》崇尚静守与自然,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看问题要从背景上找根本:老子骑青牛出关之前他是做“国家图书馆馆长”的。首先他阅读量一定非常大,再者,必定有非凡的经历才能当上这个中央级的官。因此,老子的灵魂必然是建立在这些丰厚阅历之上的,并非真的从山水中来。这还涉及到一点,就是:其实读书也是社会这个组织的间接影响。因此,“一个人读书”,其本质也是一个人在跟社会发生关系。刚才提到了一个人要打开自己,多去接触,折换在阅读之上,就是不要偏读自己某阶段喜爱的书,要在阅读喜爱的书籍的同时,兼顾更多领域的文字,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兴趣。

    当明白了这些,诗人们就无需排斥所谓的“组织”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家协会。许多诗人乃至许多作家是很鄙视作协的,都认为这是官僚机构、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现象尤其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他们的重要论据是:韩寒不加入作协、郑渊洁退出作协,他们仍然是最赚钱作家的杰出代表,甚至世界各国的文坛和李白那个时代的中国,都是没有作协的,不也同样文星灿烂……想法似乎是合理的,但经不起反推。不靠作协能成功,能说明靠作协会失败吗?文艺青年们就一口气了:能靠自己成功为什么要靠别人?我不是否定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提倡所有文学创作者都去加入作协。我只是提一种建议,希望大家在作出选择之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不是自以为是、自我局限的;是开阔的,而不是钻牛角尖。即便是李白,他也是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有个成长的轨迹;李白,他也是一个官。

    在我看来,越是希望把人与组织的界限划清,越体现出一个人对组织的在意。好比韩寒不加入作协、郑渊洁退出作协,让许多文艺青年拍案叫绝,但大家可以细想一下,郑渊洁不先加入作协,又何来退出作协呢。要加入中国作协,一般得先加入省作协。意思是,如果说申请加入一次算是头脑发昏的失误,那连续申请两次总是第一次让人尝到“甜头”之后的慎重考虑了吧。郑退出作协,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不是作协的问题,否则他也不会加入了这么多年之后才退出了。当一个人无需作协就能在作家这个行当里混下去,那有没有作协都无关紧要了,这才是本质。而高调退出,当然是有明确目的的。韩寒和郑渊洁的行为,即便是贬低、鄙视作协的,但本质是对作协影响力的肯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比跟一个木匠谈论作协,他根本就不会理会,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作协,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谈论作协的。我的诗经常被人批评。我反而会很高兴——人们愿意批评你,说明你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人们是不会去批评的。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话,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如果说韩寒、郑渊洁的行为让人敬佩,那么那些默默写作无视作协(无视不代表不加入,在这些人眼里,加入与不加入都不值得大呼小叫)的人更值得尊敬。
    从很多人批评、口诛笔伐作协来看,我们知道,加入作协是真的有价值的。作协的初衷是挖掘文学新星、扶植培养文学大师,如果因为自己不是作协肯定与欣赏的对象而仇视整个组织,确实有点无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组织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可以仇恨它;一个组织做了违背公共道德的事,你可以仇恨它。但很多仇恨作协的人,往往是因为作协不肯定自己。这样的人太自以为是了,他们是在怀疑作协的整体水平。水平低就算了,为什么要因为水平低而被仇恨呢?难道我们会因为一个河水不犯井水的民工文化修养低而仇恨他吗?

    作协跟刊物差不多,更多是交流平台的意义。如果诗人们把写作出名当作打仗,那么作协和刊物就可以被看成阵地。由此可见,作协跟很多诗歌流派、圈子、网络论坛是一样的。他们的本质是:担心自己一个人力量有限,单挑不行,就拉帮结派,打群架。许多诗歌流派的人鄙视作协,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流派不过是跟作协不同山头的根据地罢了。许多人在咒骂作协的同时,也讨好、奉承流派的领袖或者网络论坛的管理员、版主。许多人讽刺官办的诗歌比赛,但却游耍于网络的各大诗赛,难道本质不是一样的吗?只要是组织,都得有日常花费,谁给钱就向谁负责,这是普世的定律。作协是政府给钱的,所以作协优先向直接供资方服务。好比民间流派要拉赞助,同样优待于慷慨者,民间流派索要资本的手段也没见得多光明。
    作协跟民间流派的关系,其实就像官刊与民刊的关系一样(详见【习诗笔记】第二篇《诗人与刊物》)。两者对比,作协更具包容性、持久性、规范性、影响力……当一个人水平足够牛,“两者皆可抛”,而一个人水平高,“拉帮结派”未尝不可,或许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好比说,本来你一个人发展可能成为李商隐的,有组织培养,你可能就成为李白了——
    许多人排斥作协是因为作协的经费乱七八糟,好吧,那你更应该加入作协,分享这些资源,用自己的人格,把这些取之于民的经费经过我们的精神付诸文字,在灵魂塑造上还诸于民吧。你无法管别人,但能管好自己。你可以用负责任的自己,来使作协的资源发挥出应有的光芒。

    谁也别拿自己当贞节牌坊,诗人首先是人。人要跟组织发生关联,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如果你是一个仇恨、鄙视一切的人,那么人家仇恨、鄙视你,你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当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只有当你看得起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人的灵魂是自由的,只要足够强大,就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不管你是身居官僚组织、山野、家庭、牢狱……,你的精神同样可以独立、自由。我们要打开自己,让清风灌满胸膛——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6 00:57 , Processed in 1.19732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