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山城子

网络自由体新诗美句赏析工程(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25、拟物活用与大词借代的结合
文/ 山城子

美句:
还有一些鲜嫩的事物
从心底暗暗的生出
长势葱茏
(摘自柳歌的短诗《在雨中》)

赏析:
    拟物活用是指形容词“鲜嫩”与主谓结构的短语“长势葱茏”。这一词一语,通常是用来形容与叙述植物的,但既然从心里生出,显然不是植物,是什么呢?一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感受吗?那就只能谁阅读谁就去互动吧。因为诗人不直接说出,而是用了个新诗中普遍使用的大词借代格,这就是用名词“事物”来充当了主语。也就是说,如果用具体的植物,比如说“小葱”,然后从“田畦”里生出来,就是原本的句子了——但那也就不是诗句了,更谈不上美句子!

2011-5-14于黔中文化村

◆在雨中

那场骤雨,把你我
隔在了红尘之外
又将两颗心溶进一粒
小小的雨滴

车子飞驰,我们与时光
都安静的坐着
只有雨点在跳舞,仿佛
和着两个人的心跳

飓风一定撕破了什么
让一些丝缕飘进眼帘
而闪电与惊雷,却从天边
径直地扑进心里

在雨中,一切
是如此的干净而生动
还有一些鲜嫩的事物
从心底暗暗的生出
长势葱茏

2011-5-9

补充:
雨,通常是必须的;而骤,是来得急且密集。或许这是一场纯爱情之雨,所以才可以说“干净”。纯粹的爱情,不流于俗,所以说是在“红尘之外”;但因纯粹而痴情,所以能融进一颗雨滴。“两个人的心跳”,也许是初恋的感觉;至于“飓风”,如果是两人情感的高潮写照,那么“闪电”与“雷鸣”,就是心灵震撼的感动了。
而落笔到“长势葱茏”,则是对日后的日子充满了憧憬与信心吧?——原来这是一首歌颂纯洁爱情的美诗哦!

2011-7-6于黔中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5: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26、拟人与比喻的糅合运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清江纵水,一头秀发搭上南龛
  还在情窦初开的路上
(摘自何燕子组诗《写意身边的城市》之《巴中》)

欣赏:
    信息时代,没到过巴中,也知道有巴水弯曲如秀发穿城而流,又绕过很文化的南龛山。
    何燕子写的“清江”应当指的是清亮的巴河水。一个动词“纵”字,是拟人式活用,立使诗句活泼生动起来。而接下来的“一头秀发”,不仅直接成了拟人格,而且又有形态上比喻义,两者糅合在了一起。
    “情窦初开”是成语的拟人式活用,又是新发展起来、正在发展的城市的很新颖的比喻,又是两格的美丽糅合。最后的“路上”则既是比拟也是比喻,让人想到巴中市正处于美丽的发展之中。
    一首十二行的短诗,最后的这两行很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身边发展中城市的赞颂与期望。可以说是意艺双美的美句——学习了!

2011-5-14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巴中:用红色取暖
 
  拾起淡柳青烟
  王望山上,一曲西望长安
  只要一点点回声

  草鞋舟难渡,十万风暴
  赤化了大巴山脉
  你用红色取暖

  战马歌出牧,朴实的人
  打开世界的门,大道江北
  发出锐利的声响

  红叶中抵达,已足够
  清江纵水,一头秀发搭上南龛
  还在情窦初开的路上
  
补充:
    第一节,从地理位置,想到历史,开头轻盈而厚重。动词“拾起”,移就式活用。
第二节,用“风暴”比喻人民的军队。“赤化”与“取暖”两词都是某种活用,遂使文本呈现诗性。
第三节,暗喻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第四节,写巴中正走在城市化的最初阶段,前程美好是可以想见的了。

2011-7-7于黔中夏云镇

27、两行写尽李清照半世苍凉
文/ 山城子

美句:
鸿声听断,从此我的词章
一寸清词一寸瘦
(摘自朱佐芳的短诗《隔世离空的蓝颜》)

北宋败亡,哀鸿遍野,可不就是“听断”了的感觉。南渡的女词人有家归不得,四处漂流,所以那从血管里流淌出来的“清词”,就只能“瘦”了!
    妙在“一寸”的复沓与活用。“一寸”是物体长度的数量词,而对于没有长度的“清词”与“瘦”来说,这样地一限制,就有了物体的感觉了。这是数量词的拟物式活用。诚然,这是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化出来的。虽然光阴(亦即时间)是可以用长短修饰的,但时间的长短,与空间的长短是两回事,说“一寸光阴”,也是拟物式活用。看来这一活用虽然没从古诗词中出现,但那格言已经很古了。诗人在这里跳出宇宙,将这个活用用到意识(文学-词)与形容词上来了,是为拓宽。
    学习了-这么美的句子-两行写尽李清照半世苍凉。
2011-5-17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隔世离空的蓝颜》
以马甲"李易安"临屏诗舞,体验一场穿越千年的灵魂拥抱
                             ————  题记

心驰春意
穿过宋雨,倚门回首
不问红肥绿瘦雁字长空
设下一个赌局:月光之下
我和你,哪个醉卧东篱?

遥想南渡战乱的马蹄
踏瘦黄花
三尺青峰的词人
只剩瘦骨嶙峋的马车
痛成一杯对饮

即便我不是那个婉约的女子
纵然柔情似水
无法渲染你的笔尖
凝眸山光水色
鸿声听断,从此我的词章
一寸清词一寸瘦

而我一直相信
你是住在我箫声里那位
隔世离空的蓝颜
词榭赋阁里,等待时光倒流
与你共舞一场旷世爱恋

2010、11、11临屏

补充:
诗舞是近年网络上兴起的注册类别马甲(如同假面)之后捉对临屏唱和的一种即兴的诗创作比赛活动。诗人朱佐芳是以李易安(李清照)为马甲参赛,这仅是其中的一首。该诗文本古色古香,浸透着唐宋文化的底蕴。
第二节的词语搭配,尤其显得新颖灵动。究其原因在于活用词类。其中的动补式双音合成词“踏瘦”是比喻式的活用;成语“瘦骨嶙峋”是比拟式活用;形容词“痛”与“成”搭配,就活用为动词了。

2011-7-7于黔中夏云镇


28、时态助词的活用很新颖
文/ 山城子

美句:
一把老过时光的二胡
一位低过夕阳的老者
(摘自刘勇的组诗《掌上的乡土》)

欣赏:
    时态助词“着、了、过”,在语法意义中是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与过去。
    “老”与“低”通常情况下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但以时态助词搭配起来,就被活用为动词了;与此同时,时态助词也是被活用到形容词之后了。
    “时光”无所谓老无所谓不老的。说老与不老,已经产生了比拟的阅读效果(植物、动物与人),所以“老过”这个前正后偏动词性的双音合成词,对于“时光”来说,就是比拟式的活用。
    至于“低过”,与夕阳的搭配不产生比拟效果,但比直陈夕阳之下就艺术多了,何况,这样与上句的句式一致,就是很成功的排偶格了。
    词的重叠的活用与形成的排偶,以及上句的比拟效果,是此句凸显美的修辞理由。
谢谢!——学习了!

2011-5-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夕阳下的老者

一把老过时光的二胡
一位低过夕阳的老者
在老屋的墙角
翻拣着陈年的旧时光
这即将埋入夜色的音符
滋养着多少孤独的记忆
在合拢的指缝间慢慢流失
那条绕过村庄的小河
流水举过的乡音
在繁衍和消亡中
影子随黑夜的转身
静静走过......

补充:
全诗语言的灵气,来自不时出现的新鲜的词类活用。看来诗人刘勇比较喜欢动词的活用。比如“翻检”“埋入”“滋养”“举过”,都是拟物式的活用,而“记忆”“繁衍”“消亡”,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2011-7-7于黔中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4: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29、拟人中的拟喻与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你把我童年树上的项链
一串又一串鸟鸣
摘下来返还我
(摘自沈彩初的组诗《疯言对风语》)

赏析:
    “你”是风的人格化,就是拟人格的运用。
    项链——自然都是穿成串的,所以可以以“串”为量词。
    鸟鸣——是由听觉接受的,其量词可用“声”“阵”。现在诗人沈彩初,却以“一串”来修饰限制“鸟鸣”。于是拟喻的阅读效果就糅合在一起而出现了。拟——这里是拟物,就是将鸟鸣的声音比拟为“项链”了;同时也有比喻的效果,喻体是“项链”,本体是“鸟鸣”。所以两种效果同时出现,就是因为两格糅合在一起了。于是,“一串”不仅成功了复沓,也成功了拟喻式的活用。被拟喻式活用的还有动词“挂”。
    正是由于诗人使用了上述一系列积极修辞手段,才产生了这样美的行文。

2011-5-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风,一直虚拟的在线

人活在世上都有很多无奈
虚拟的在线
在线的又是那么虚拟
所有的谎言
都藏在阳光背面
哎!这叫人多悲哀

我一次次从睡梦中伸出指头
紧紧攥着一支笔
来凿穿类似于核桃一样的寂寞
你把我童年树上的项链
一串又一串鸟鸣
摘下来返还我

每日每夜,我都在想象中独步
春天的旷野
你怀抱着花香
与青草的气息向我跑来
我多想用爱的手指
为你梳一梳秀发

补充:
第一节的二三行,是传统的顶针与回环两格的糅合,用于新诗,显出一种别致的美丽。
第二节的第三行,也很美。美在动词“凿穿”的拟物式活用,形容词“寂寞”活用为名词,中间还裹挟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第三节第三行的动词“怀抱”,也是拟物式活用,遂使“花香”与“青草的气息”,都有了形状似的可以抱在怀里了。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4: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30、简单,然而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手有时候是我的
有时候又不是”
(摘自星星草《手的相对论》)

赏析:
    这样简单的话语,却含蓄着丰富深沉和真实的内涵。特别是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手更多的时候不是自己的。例如一个技术工人一天8小时的劳动,可以创造出400元的价值,但他的劳动力价值每天只有100元。这就是说,在劳动的这8小时之内,其中只有两个小时他的手在为自己获取,其它的6小时,则是给老板获取,等于不是自己的手。
    广而言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总统或首相或总理的那双手,发表演说时大多比划得很有力,但也还是不属于他自己的,因为它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为那些金融寡头在赚更大的钱。
    前不久媒体上报道新疆的一些未成年人被歹人挟持到大城市当扒手,那手还能属于自己了吗?
    这样极普通的两个句子,却道出了世界上最大最普遍的事实。你说这样的句子美不美呢?我说美!

2011-5-29于文化村

附全诗
《手的相对论》

“我的手”
这样的语言
并不准确
准确一点说
应该是:
“手有时候是我的
有时候又不是”
但我并不能
更准确地界定出
什么时候属于我
什么时候不属于我
正如它握着银色汤羹
与拿着一把匕首
有何区别?
扔石头砸你
或者缓慢地
伸到你的私处
捏着钞票交换盐巴
更可恨的是
我要敲出“我”
它却偏要打成“他”
有时不高兴,还要
将我打得鼻青脸肿
我又有什么办法
我又不是千手观音

补充:
这是用能够创造人类本身,因而也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体器官——手,为素材写出的人生的某些无奈,从而引导读者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的作品。作品的文本都是朴实明白的叙述,甚至不够艺术,但其深刻的蕴含,却让人另眼相看。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31、看似平常,实则不然。
文/ 山城子

美句:
已是黄昏
在大去中
我还能打捞出
什么
(摘自邱枫的组诗《很远》之《流年》)

赏析:
    说“黄昏”,看来年龄已经不轻,也许逼近退休了。就是说已经过了成就一番事业的盛年时期。但诗人并非是没有想法的芸芸众生,因此于心不甘,又苦于没有展示个人可成就的舞台,些许惆怅,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了。
    看似很平常很通俗的句子,实则极有积极修辞的功力蕴藏、其间。“黄昏”比喻年龄趋晚已经约定俗成,顺手拈来;说“大去”,不说“走向死亡”是传统的委婉格的运用;“打捞”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指代未竟的期待,具有模糊朦胧的修辞效果。
    学习了,并问好。

2011-6-5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全诗
流年

多么贫瘠
我只养育我的光
靠近天空
如同一棵树木
剥去外壳的陈旧
生出新的枝叶
向上

经年如流
风暴藏入身体
消歇
已是黄昏
在大去中
我还能打捞出
什么

补充:
每行都很短,语言通俗朴实,却不乏诗性的技艺,而显出语言的美丽。比如第一行形容词“贫瘠”的脱配式移就活用,就透出一种别致的美。第二行动词“养育”的拟人式活用,第五行动词“剥去”的拟物式活用,还有第二节的动词“藏入”的拟物式活用,以及第一节“树”的比喻,第二节“流”的比喻,都以各自的积极修辞效果,完成了诗性的写作使命。

201107-8黔中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6: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3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摘自赵福治的组诗《善卷,今日我与你青梅煮酒》之《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形容词“淳朴”与“淡泊”,分别被数量词“一滴”“两滴”限制,就有了名词的性质。这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同时也是数量词的拟物式活用。正是因为这种拟物式的活用,才“逼”使形容词化为了名词。
形容词“嫣红”与“喧嚣”,加上个表示方位的后缀“里”、“外”,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至于最后的形容词“翠”,被“满目葱郁”修饰后,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诚然,“翠”的本意是名词的翡翠之翠,因为呈现嫩绿色,于是“翠”就有了引申为表示嫩绿颜色或色泽的形容词的性质。诗人在这里是把“翠”当作形容词,而通过对其加以修饰,又名词化了。但这个名词性质的“翠”,是物化了的颜色,而绝非翡翠。
另外,仔细看其积极的格依次是:成分排比-成分排比/复沓-两个“雨”的不同暗喻-动词“沐浴”的拟物式活用-“德山”的明喻。
这另外里,已经是七番积极修辞了,而上边的两个数量词与五个形容词的活用,也是七次积极修辞。四行诗而积极凡十四,这样技艺后的语言能不积极地呈现美丽吗?
哈!认真地向福治兄弟学习!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附原诗:
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此去已是经年,惊醒我的
是从宋代《方舆胜览》地理志上传来的雨声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听过这一段的雨
我心雨相连,连人间的善念
也连古时的峻节
笔下的烟雾,从凡人到贤士的梦
在指尖盛放。足下的路
与善卷古坛暗喻一种象征,静立抑或仰视
都在我遥望的高度

这个季节,掸掸身上的灰尘
我坐在久远的大义中,听
虞夏遗风的花开

(注:《方舆胜览》为宋代地理总志。)

补充:
第一节开头的“雨声”已经是比喻。这比喻一直延续到第二节的第一行,承上而启下。然后用多种意象表达诗人汲取我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虔诚与执着的精神。不仅此,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全体华夏儿女都来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善良与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这就是落笔处“虞夏遗风的花开”的喻意。
最后这两行,也是很美的句子。先是动词“坐”的拟物式活用,遂使“久远的大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了一种场合或处所的感觉;然后是动词“听”的通感式活用——这是由于省略“的声音”,从行文字面上造成的通感效果。再就是形容词“久远”的移就式活用,使“大义”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感。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6: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33、美的创新-借代式省写
文/ 山城子

美句: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摘自风荷组诗《写给青夏的七封信》之《第七封》)

    七首诗都很美,第七首更美。第七首凡9行,3行一节,这是第二节,是美的腰身。
  “净身。”一个动宾式的合成词,被点了个句号,干净利索。美在形容词“净”活用为动词。
   梳高高的发髻,是把自己打扮成宋代知识女性的模样,高贵而文雅。说“亮出宋朝的额头”,不是将那个朝代拟人了,而是“亮出梳得像宋朝女人那样的头饰”借代式的省写。说借代式,是指用“额头”这个头饰的局部,代替了“头饰”这个整体。原本没有诗性的语言,经过这样巧妙地处理,立刻省俭而美丽起来。
    最美的是第三行,两个分句构成。美在“词语”被拟人,而“花儿”被拟物。被拟物的“花儿”又暗喻着诗主体形象的神态,被拟人的“词语”,则是诗主体形象感情的借代。动词“泊”的拟物式活用,具有极别致的美感。正是这样静美地跌入谷底的铺垫,使下一节的意外,才来得令人措手不及的惊喜,使全诗陡然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问好楼主,向你学习!

2011-6-7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第七封: 这意外,这美

怀抱陶罐汲水,昨夜的暖还在手心
你是隔岸的隔岸
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回来,坐在阶前。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
我的哥哥正在竹篱外,绿水摇啊
这意外,这不可复制的美

补充:
第一节的末行“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给人一种新颖的含蓄之美的感觉。那意思是说美丽的爱情,应当像这清冽的井水一样甘甜。这样的想象并非很新颖,但由于诗人把动词“提供”活用得别致,就把想象也给表达得很美了。这里的活用属于动词的拟人式活用,其特殊的美感在于不是将物拟人,而是把“井水很甜”,亦即物的某种性质给拟人了。
第三节的“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是连用借喻的一种婉约表达。如果非诗性的直接表达,这里应当是“我激动地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哥哥”正在“竹篱外”等她呢!“漂泊的诗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思念的情感”;“雨…落下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落泪”。借喻是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也不使用喻词的一种比喻。第二行,是个行内的大跳跃,高兴得不仅泪如雨下,而且立刻转化为乐不可支了——吟出了个“绿水摇啊”,其情绪激烈的转换几乎不可言传了,只能体会那内在的韵味。第三行“这”的复沓及不对称排偶也诗性的可以。

2011-7-13于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6: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34、要喻,就喻别人不曾喻。
文/ 山城子

美句: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摘自蔡智慧的情诗《致——》)

赏析:
    雨水可有“花骨朵”般的嘛?有——这是美丽的思念。
这里用“花骨朵”喻美丽的思念情感,而用“雨”喻思念的绵绵不绝。后者之喻,不可算新鲜,但前者肯定是别人不曾这样喻过的——觉得是第一次见到。美在不曾喻做喻体,而本体则是另一个事物的喻体,从而形成了双重的比喻。
    被思念的人在北方,只恨不能一下子到那里绽放为花朵!“绽放”不仅是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同时也可看作对思念情感的美丽比喻。
    真好!学习了!

附原诗
致——

听说你客居的北国正下着大雪
我端坐在江南古城一隅
手捧着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
周遭宁静  内心安祥

一定是这江南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可有一朵落在你的眼里

把手伸进
润滑如丝的阳光里
我触摸不到零下的温度
悲伤藤蔓一样
从指尖攀沿而上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补充
想念是一种美丽。诗人先后以“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花骨朵”“润滑如丝的阳光”为喻,喻其想念的美丽。但想念又必然带来伤感,于是又以“藤蔓”为喻,“从指尖攀沿而上”,也就是“却上心头”了。
但又怕引动对方的伤感,于是反复“仅此而已”,既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把情感表达得惟妙惟肖。

2011-7-13于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6: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35、他和他的身影与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摘自伟岸组诗《攥紧我的名字》之《父亲的小米》)

简析:
第一行之美妙在于“他”与“他的身影”的并列行文。前者是诗的主体形象“父亲”,后者是诗人视野可及的形象,即一个客观,而另一个是主观映像。这样的表达很新鲜,有现场感。
第二行是密集的词类活用。首先是形容词“金黄”的活用为名词,接着是动词“抬起”与“放下”的拟人式活用。这样的灵动语言,父亲的收割动作,被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学习了!

2011-6-10

附全诗
父亲的小米

父亲的小米总让我想起
一大片金黄的谷地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他那弯腰割稻谷的动作
像一只秋虫钻来钻去
有时他直起腰,一群麻雀
就在头顶上打着旋飞去
而今深秋,父亲的小米
让我怀想,那一大片的原野
正飘着五谷的香

补充
对父亲的思念,进而描绘父亲割稻的动作和情景——意在诗外,诗外之意是别忘记农民,他们才是养育全体人类的父亲。诗的标题,以及文本中对标题的反复,强调的就是“养育”——养育着全人类。

2011-7-13于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23: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36、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选自姜华的组诗《时光里的闪电》之《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赏析:
“击溃”——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可以想到诗人被那个残疾人歌曲的忧伤共鸣的深切程度。
“安慰的语言”——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这引号内的词类活用的名称,是我经过思考提出来的。是根据复原本来的语言而归纳的。
本来的语言当是:“(我搜遍全身,找不出)可以捐赠的钞票或硬币来,我知道,这种场合只有钱才是安慰他的最好语言,企图用话语来安慰他,则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看,就是这样的原本的表达,然后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关键的短语“安慰的语言”,来替代这句繁琐的话。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为使诗歌的语言更精炼更省敛又可以明白无误地准确的表达原本繁琐的语言内容,一种新的积极修辞方法就产生出来了。
诚然,有的诗人可能也是为了追求某些诗性的效果,而有意省敛,但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别人怎样也看不懂,就无从进入审美——那样的在修辞上来说,肯定是违背了修辞的规律。违背修辞规律,只能对语言造成破坏,那是不可取的。
但姜华的这样的创新的句子,却谁都能明白,因为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

2011-6-18于夏云

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给他作为早茶  或晚餐
歌声中的创伤  酷似童年的我
一群冷漠的脸谱  涂在街口上
仍旧是多少年前的翻版

歌声依然动听  如泣如诉
在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小城穿越
那些跳跃的音符  像子弹
撞击在城墙上  又被挡回来
正午的光线有些摇晃  倾斜
在小城  没有谁被时光打动

补充:
想在这里阐述一下积极修辞的含义。
修辞方法含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修辞相对于消极修辞而言。
消极修辞就是按着语言规律而进行的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积极修辞则是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
积极修辞方法又分两大类别:就是修辞格与词类活用,两者加起来,已有一百余种类。两者有少许交叉,例如移就格与拈连格,实质上就是两种词类活用。大量的词类活用又借助修辞格来完成,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词类活用的新种类,例如比喻式活用、拟人式活用等等。
前面说的“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就是通过阅读效果,可以判定只要符合“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不论已有的积极修辞中有否种类,也都是一种积极修辞的语言现象。诚然,按其特点给予恰当的名称并定义,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2011-7-14于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8: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37、很诗性的景物描写
文/ 山城子

美句:
天之外,云叠着云
天之内,叶子叠着叶子
(选自弦河的组诗《在观音山,回归自然》之《碧空在云层之外》)

赏析:
全诗三节12行,禅意为旨。禅意亦须放个处所。这两句的出现,就相当于陪衬禅的自然大境。从语言的技巧上来说,这两行很有诗性。
诗性之一,在于两句的错落排偶;
诗性之二,在于两行比肩的双双复沓;
诗性之三,在于两个动词“叠”的移就式活用。
所谓移就式活用,就是把通常搭配于A事物的词语,移来与B事物相搭配,从而产生更加生动形象的阅读效果的词类活用方法。
“叠”字一般用于人或物摞起来的形象,如叠罗汉、叠被摞等。这里分别与“云”、“叶子”搭配,我们读出了云的海,读出了山间植被的茂密。
问好弦河,向你学习!

2011-6-23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碧空在云层之外

碧空在云层之外
无论走多远的路都得回到原点
碧空在云层之下
无论拾取多少红尘都得放下

天之外,云叠着云
天之内,叶子叠着叶子
舍取拽住身体,飞不起来
我必须沉默伫立,虔诚

花自然的开;在观音广场
梵音和香烛
众僧偈语
面对自然空无一物

补充:
    这首诗的第一节不论是旨是艺,也都挺美的。从艺上来说,则是双行的排偶与隔行的复沓,遂使行文显出一种往复的对称之美感来;从旨上来探讨,具有佛家的视野,也不无人生的哲理蕴涵。

2011-7-14于夏云镇

38、爱的别一种定义
文/ 山城子

美句:
爱,只是生命里最初的执拗
它是风,具体,但没有形状
(选自苏美晴的短诗《不再爱了》)

简析:
爱的别一种定义呀!学习!
我体会这首诗是抒发那些离开爱的人的伤痛体验与思考的。思考的结论,就是16行诗的最后这两行。
“执拗”这个词高度概括了青春期之后陷入爱的那种不可自拔的程度。那时的爱依赖的是感性,当理性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于是分手。
从语言表达上来说,“生命”是诗主体形象相关概念的借代,而“执拗”从行文的字面来看就是形容词的拟人式活用。“风”是很贴切的比喻。如同说,那种执拗造成的错误,一阵风就过去了。很有解脱后的安慰似的。
问好美晴!向你学习了!

2011-6-23于文化村

附全诗
不再爱了
文/苏美晴

打水,卸妆
不再爱了
涂抹好的红唇还留给谁看
从前,我是孤岛上清冷的月光
以后,便是春天里的一个梦
我看不见灵魂,看不见
那上面的伤
看不见,夜莺盘踞的森林
有什么不一样
不再爱了,一个人的渡口更庄重
打水,卸妆
桃花一样的红,荷花
一样的白
而我只是牛尾拍打的一只牛虻
爱,只是生命里最初的执拗
它是风,具体,但没有形状

补充:
上面分析的美句,无疑就是本诗的诗眼了。
整体上看美晴的这首诗,落笔之前,其文本的行走,则是一路绰约而蹁跹的了。最使表达产生迂回往复美感效果的修辞手段,是反复与复沓。
先是“打水,卸妆/ 不再爱了”两行的反复,强化了诗旨;
接下来有“看不见”的几乎连续的反复,引读者跟着诗文本层层递进;
再就是“花一样的”复沓,以及“只是”的复沓,增强了音韵迂回往复的美感效果。

2011-7-14于夏云镇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7-17 17: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阳菊子 发表于 2011-7-17 17:47
山城子游走网络诗坛近八年,
真可谓光阴漫长,资历不浅。
美其名曰新诗美句赏析工程,

可惜你只会编顺口溜——又溜到这里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4-20 19:18 , Processed in 1.2342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