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落蝶

【第三届】中诗·现代诗代表诗人“蓝蓓,南闽老茂”作品研讨会隆重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5 16: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心惠质文:涂灵 想要读懂蓝蓓的诗歌,我觉得首先要读懂她的思想和人。可惜到现在为止,我只体味到她思想里 ...
涂灵 发表于 2010-5-15 14:56



    谢谢涂涂,谢谢你给中诗带来的新阳光
发表于 2010-5-15 2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还是会继续写的
蓝蓓 发表于 2010-5-15 16:48



    :hug:
发表于 2010-5-16 0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蓝站和老茂研讨会成功举行,看到如此丰硕的成果,为你们开心,并诚挚祝福!
薛梅 发表于 2010-5-14 09:53



    问好薛老师!期待你的指点呢
发表于 2010-5-16 0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没有写过评论,也很少耐心看评论,我喜欢诗歌有点盲目,呵呵。
上次晚词的研讨会,我就没有敢发言,想 ...
HLJ流星雨 发表于 2010-5-14 20:49



    这些就是对诗歌最真诚的解读呀!谢谢流星,献花了!
发表于 2010-5-16 00: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蓓、南闽老茂作品选评
文/爱松


简评蓝蓓作品《含羞草》



精致的构造,深情的吟唱

这首咏 ...
蓝蓓 发表于 2010-5-13 16:46


爱送诗兄好手笔,隆重收藏,感谢!
发表于 2010-5-16 0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心,泵起呼吸的漩涡》

                   ——品读南闽老茂的诗歌《夜心》


在网络上,缘于诗, ...
蓝蓓 发表于 2010-5-13 16:48


高羽老乡的好字收下体会了,老乡就不言谢了啦!
发表于 2010-5-16 0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外生枝》_南闽老茂诗歌印象浅述

◎ 诗歌的载体,阵风的回溯

和老茂似乎只在去岁我主持的看图 ...
玄 发表于 2010-5-15 02:08


玄啊玄,我怎么感谢好呢!你对我诗歌的洞察真入木三分!
发表于 2010-5-16 1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泥土的线索   溅落一粒星子
---------浅析南闽老茂的诗歌

时下诗坛,许多诗人在经历一番躁动之后,终于在梦魇中得道成仙。成仙后诗人的作品,也如其人,远离了人间的烟火味。还有一些不能或不愿成仙的诗人,依旧一步步在地面上艰难行走,用卑微的目光去审视,用孱弱的声音去呼唤,用越来越孤独的灵魂去抚慰孤独与无奈。卑微,因太多的伟大反被彰显;孱弱,因太多的嘈杂反化深沉;孤独,不是自闭于这个浮世的繁华,而是走入了这世界的底层。
南闽老茂应该是至今还没有离开地面而飞升的诗人。读他的诗,觉得很近。他的诗,来自炊烟升起的地方,闻一闻,有着泥土的香;他的诗,不会惊世骇俗,却会在冥冥中为你溅落一粒星子,使你在艰难的同时,仍抱有一丝希望。
不为强者吟唱,只在默默中牵着弱者同走。在《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一诗里,一个“骑”字的特写,让人想到了作者没有涉笔的舒适的车厢。这些“骑”着火车寻找的人,虽然知道“从时间陡峭的正面,切开道路,向生活紧靠了过去”的艰难,只是不得不走。不走,也许比走还难,走,也许就是希望,虽然他们的“童真”,不过是“排解他乡的黄昏和模仿一些简单的动荡”的游戏而已。《陶瓷吹洗工》里,吹洗工的轻咳,在“清除尘埃”的同时,也在“送别点点星光”,“ 光洁面釉的一件陶瓷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亮色”,谁又知道那用作交换的一口气的分量?《夜心》,夜的心脏是“偌大的寒夜稀释了体温”,是“热切的气息在空中退缩”的烤地瓜的人。寂静的深夜,只有偌大的炉子的“砰砰跳动”和“泵起呼吸的漩涡”,反衬着心中越来越退缩的希望。《似有什么打这一过》中,当端午到来时,“太多的人头,还是太多混杂的方言”,在简陋的毛竹与模板搭起的工棚里停下了活计。“此刻,他们多数未想到诗人、  国度、  天下”,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只记着这是个节日,是个要团聚的节日,在“太多混杂的方言”的笑声中,深藏着多少对同一乡音的牵挂和割舍,沉淀在那“廉价的老白干”里。


今天又得闲暇,就重读了南闽老茂的三组诗。读的时候,就想为老茂的诗写些什么。这样想着、看着、写着。
遗憾的是只写了第一部分,第二、第三部分不知什么时间才能再写,就把这部分先发了。好在是研讨,不是论文,虽是残篇,权当为论坛凑个热闹吧。
问好老茂!
发表于 2010-5-16 17: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泥土的线索   溅落一粒星子
---------浅析南闽老茂的诗歌

时下诗坛,许多诗人在经历一番躁动之后,终于在梦魇中得道成仙。成仙后诗人的作品,也如其人,远离了人间的烟火味。还有一些不能或不愿成仙的诗人,依旧一步步在地面上艰难行走,用卑微的目光去审视,用孱弱的声音去呼唤,用越来越孤独的灵魂去抚慰孤独与无奈。卑微,因太多的伟大反被彰显;孱弱,因太多的嘈杂反化深沉;孤独,不是自闭于这个浮世的繁华,而是走入了这世界的底层。
南闽老茂应该是至今还没有离开地面而飞升的诗人。读他的诗,觉得很近。他的诗,来自炊烟升起的地方,闻一闻,有着泥土的香;他的诗,不会惊世骇俗,却会在冥冥中为你溅落一粒星子,使你在艰难的同时,仍抱有一丝希望。
不为强者吟唱,只在默默中牵着弱者同走。在《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一诗里,一个“骑”字的特写,让人想到了作者没有涉笔的舒适的车厢。这些“骑”着火车寻找的人,虽然知道“从时间陡峭的正面,切开道路,向生活紧靠了过去”的艰难,只是不得不走。不走,也许比走还难,走,也许就是希望,虽然他们的“童真”,不过是“排解他乡的黄昏和模仿一些简单的动荡”的游戏而已。《陶瓷吹洗工》里,吹洗工的轻咳,在“清除尘埃”的同时,也在“送别点点星光”,“ 光洁面釉的一件陶瓷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亮色”,谁又知道那用作交换的一口气的分量?《夜心》,夜的心脏是“偌大的寒夜稀释了体温”,是“热切的气息在空中退缩”的烤地瓜的人。寂静的深夜,只有偌大的炉子的“砰砰跳动”和“泵起呼吸的漩涡”,反衬着心中越来越退缩的希望。《似有什么打这一过》中,当端午到来时,“太多的人头,还是太多混杂的方言”,在简陋的毛竹与模板搭起的工棚里停下了活计。“此刻,他们多数未想到诗人、  国度、  天下”,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只记着这是个节日,是个要团聚的节日,在“太多混杂的方言”的笑声中,深藏着多少对同一乡音的牵挂和割舍,沉淀在那“廉价的老白干”里。
人总是要前行的,但有些忘记意味着背叛。有时最好回头望望,望望身后,再看看脚下,脚步会更有力些。《泥塑之身》中,诗人要求“离我远点”,“少被我灌输”,似在提醒他人,自己已在蜕变,远离了“旧”。这是诗人反省,一些东西不断地逼近“我”,让“我”若有所失,正在慢慢取代我的“泥塑之身”。诗人在警醒后,企盼回归,不愿做虚无缥缈的神,只愿返璞归真。《你是一枚邮票上的小小存量》中,有两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是比随意“涂鸦”稍慢的线条是什么?那就是有意,是真诚、朴实与憨厚。也许这线条看来并不那么美,或者是别人否认的文字,但,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二是“稍短于嫌隙,却一直在脚下”。稍短于嫌隙的只能是冷漠、是漠视,这就是社会的距离,也是社会的悲哀,只是老茂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不愿“脱下”看似“一朵的外表”,唯有昧着良知说着瞎话。抓住这两处,我们就不难读懂“一枚邮票上的小小存量”。《泥土的线索》中的缅怀,在作者“不要拨动那根弦,真的不要”拨动的呻吟中,那根弦已在呜咽。他人的日子虽然漏雨,尚有硬冷水泥路上的遥祭可以告慰。“我仅有一把泥土的线索”,却无法如愿,还得“独上城市高楼,等雨”。这雨应是清明时节纷纷的雨,或是与此类似的雨。含蓄的语言,深沉的情感,读来肠断。《漫长的哀伤》可以看着是《泥土的线索》的继续与追悼。由伤及床,由床及人,由人及梦,由梦及故土,最后归结于扣不开门扉的伤。哀怨凄清,漫长难禁。
一个个微小的事物聚在一起,也许就是对生活不同角度的完美诠释。《一颗糖果掉了》里,一个儿时的细节,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懵懂的眼神,已在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当初“转动满满一轮夜晚”的辛劳,日后终于“在头顶溅落一粒星子”的希望。《虚瓷》里“指上藏起光阴的人,才可以,在瓷杯的边缘上信步”一句,最是难解。联系下文“秋天的小包裹,说是杯中事物”一语,这里的瓷杯应理解为酒杯似乎妥当。秋天是感伤的季节,只有阅尽时光,将时光内敛,不再将时光张扬的人,才能在瓷杯中“打开覆盖的记忆”,体味人生百味,才能在对亲人想念中近于“阴郁”。作者虽说“喜欢自言自语说出”,实是反说之语。“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倒是真的。《小雪》借雪托情言之,实写小雪,又远不止于小雪,在洁白晶莹中一洗俗世的贪念。拟人的手法,焉知不是在写某人?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丹青鉴》中,借对丹青的鉴定,写人百态人生。“只要雌黄小口振臂一呼”,真的也会是假,假的也会成真。花与草不同的结局,往往来自人们迷恋的“经验”。孰是花,孰是草?也许花非花,草非草。还是换一个角度看一下为好。
诗歌是艺术,但艺术不应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无病呻吟、闭门造车,以自以为超身世外的清高态度赋予诗歌艺术,只能是对艺术的亵渎。纵观老茂诗歌,看似平淡,却出于平淡,能使人于平淡中读出无尽的酸甜苦辣,是真正的诗歌之路。
当然,老茂诗歌在语言表达上也还存有不足。有局部地方尚可商榷,如:“民工院子里,一群钻进钻出黄昏的人”的“民工院子里”,象的捕捉有些绝对,虽然这可能作者亲眼所见,却不具有代表性,骑在火车上的民工不止来自民工院里;有的地方过于晦涩,如《你是一枚邮票上的小小存量》里“迎面江山”一语。如《虚瓷》中“指上藏起光阴的人”一语。参杂一些方言,无故地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或者导致误读,如《一颗糖果掉了》里的“一张嘴捡起来说了又说”, “说了又说”实际就是“吮了又吮”的意思。


以此篇粗浅的评析问好南闽老茂兄!
祝安!
发表于 2010-5-16 18: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泥土的线索   溅落一粒星子
---------浅析南闽老茂的诗歌

时下诗坛,许多诗人在经历一番躁动之后, ...
武亭 发表于 2010-5-16 17:26



    谢谢武亭支持研讨会。送花
发表于 2010-5-16 1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骑士标准像的内视图景

——简评南闽老茂的一首诗《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



文/左岸


《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

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
内心充满了动力,声响突突
民工院子里,一群钻进钻出黄昏的人
渴望从时间陡峭的正面
切开道路,向生活紧靠了过去
从一个出口发向未通的东,西,南,北……

火车开动了——
备下行李,挤进一条潮流
仿佛召唤的手四处伸来,把一些人抽紧
再疏散开来

我知道,这些充满童真的人
并不像大人们,要走遍天下
他们不过是骑着板凳,玩游戏
排解他乡的黄昏和模仿一些简单的动荡



这是一首震撼我的诗歌。它的主体是描摹底层的民工,问题不是你选择了民工,而是民工选择了你,这是一种命运的置换或者说一个歌者不可避免的遭遇,毋庸讳言,是诗人灵魂的觉醒与一群特殊劳动者心灵的感应,在一首诗歌上的彻底拥抱。
从现在看去,农民离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确属无奈之举,这类题材的诗歌何止千万,为什么这首诗脱颖而出,引起我的注意,它不但在表现手法上另辟途径,而且在诗的情绪、基调、意喻、外延上更胜一筹,尤其在远见上,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诗是它逃脱当下的平面意识,诗的内核需要以后慢慢突兀出来,阵痛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入夜之后。
让我们进入他的诗中,首先他的标题就标新立异《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荒诞而怪异,从标题开始,诗人就不会采取一般化的叙述方式,而是在瞬间抵达撑裂眼眶的效果,这是屡试不爽的手段,你如巴列霍的《把一个男人捣成许多小男孩》,即属此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大家知道,说到“骑”一般是指农民在草原在田间骑马骑牛的专利,诗人巧妙的把它移植过来,也是一个“骑”字,不过改成了火车,这个意像的使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的因果关系,不过火车可不好驾驭,它是摆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已经开始边缘化这部分民工面前的既是幸福又具有潜在危险的双重含义。
城市先行一步的现代文明,磁石一样吸引着这群农民工,初始化,他们的幻想大于现实,在他们的心理,永远是热情朴实勤劳可以换回一切,正如诗人叙述的那样:“那些骑在火车上人/内心充满了动力”,未知生活是严峻的,“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看守”(普希金诗)他们似乎已经坐好了准备,如是,我们看到诗人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场景:“一群钻出黄昏的人”,这种描述犹如铜版画般的质感,色调是诗人推行他的情绪外化的主要策略,往更深一层意义去阐述,就是隐喻了中国的发展已比其它国家晚了许多,临近黄昏了,如不奋起直追,恐怕就要被地球开除;诗人似乎让我们看到黄昏里孕育着澄明,紧迫中延伸着广阔的沉静那样一种散放背景。
在这里,不能看着是一句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为下一步作铺垫,形象地把时间像犁地一样划出裂缝,足见其决绝之心,为的的是让无路变为有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几千万的农民工大军就这样在一个黄昏里出发,是历史的召唤,是角色的婵变,是命运的多舛;这是一个多质汁的年代,而胆汁质要首当其冲,无疑他们是最佳人选。他们像泄闸的洪水已不遏制之势蔓延四面八方,最终要走进一个国家史的雕像中长眠。
我们说抽象是最有力的形象概括与主线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由于读到诗人手法的块状运用,使诗歌动感异常强烈,从而达到非常效果:破碎的完美,浓缩的无形。以此漫漶了漫无边际的底层劳动者魔幻般的双重形体,或曰“人头马面”或曰“人面狮身”的处境不能自拔。
至此,实际我们已嗅到悲剧的信号,悲剧不是灰色的,它是物体受光一面感受浑圆立体感的底色,正像雕塑家罗丹有一句最有说服力的箴言“运用黑暗即使你思想活跃”,这句话的精髓就是告诉我们所有艺术的通感皆是现实主义写作道路为所有写作之母。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现实主义,说到这里卡夫卡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诗人在末节里,作抛物线的运笔,把这群特殊的人物打成原形,似乎有些残酷,但它无声宣告一个阶段的必然,不能违背良心是一首诗的灵魂,由凌云壮志的骑火车的渲染到改换为骑冷板凳的无人喝彩的片场的倒带,湖水在回复平静中,渐渐清晰地倒影出我们自身的弱情曾被夸张得无与伦比。
正视才是阳光的道德。


2010-5-16
发表于 2010-5-16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骑士标准像的内视图景

——简评南闽老茂的一首诗《那些骑在火车上的人》



文/左岸


《那 ...
左岸- 发表于 2010-5-16 19:44



    很精彩的评,来学习,谢谢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6-5 05:52 , Processed in 1.1952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