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460|回复: 0

平常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 14: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常心》

阳光照进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心灵是身体的天空

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

从儒至道,至佛
从凡夫到圣贤,从圣贤到神仙
每一个人的井口都不尽相同
但天空,还是那片天空

阳光照进来
我们本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窗户开的大小
阳光进来的多少有所区别

我们依然,还在井中
没有谁真正出去

只有时间会把我们送到终点
只有井水满的那一天
我们才有人从井口出去

无论是天上的雨水
还是身下的泉水
都不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谁,不是被渡劫者?
谁,不需要得解脱?
这是一个娑婆的世界
大千一层层套着小千
拥有漏斗的形状
铺就一条漫长的道路

我们都在井中
我们都是井底之蛙
每一个人
每一天
都是如此

看着头顶的天空
除了浮云,就是天空
有时它是灰色的
有时它是蓝色的
偶尔还有飞鸟从头顶飞过
或者,偶尔还有陌生人
从井口跳了下来
告诉我们外面世界的样子
诉说前世和来生

很少有人相信
但人们还是要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跳出井口的那一天
天空的底下,你我依然还在井底
只是那是另一口井罢了

如果你不向往天空
如果你不喜欢飞翔
如果你不崇尚自由

井,即是我们的永恒之身

我们每一个人
都生活在观念之中
思想,落下了我们世界的边界
它中间藏着神旨
行为,终究要受它的指导

阳光照进来
你,看到了什么?
阴影,筑就着它的边界
外边,是无知的天空
只有想像能够先期抵达

这是一个娑婆的世界
大千之中嵌套着小千
拥有漏斗的形状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拥有一颗平常之心
知道那天空之空
活在当下,就好
固然,观念即樊篱



------------------------------
《平常心》


★ 平常心

◎ 平与常

内心平衡,生活如常,指在身心和谐。
这里的平常心,主指人心而言。

    ◇平,平衡。

            平,主要指人的心情。心情,本质上是指心理学上的情绪。
            比如说,我此时心情不好,即我此时情绪比较消极。
            消极与积极情绪,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大体可称之为心平。
            情绪往往是情感的体现,
                   情感更为深厚持久,也更为深刻内在;
                   情绪则流于表面,往往是一时之表现,
            因此,心平只是一个量化指标,从性质和来源上讲,心平还需气和。
            心平气和,即情绪:
                   第一,起伏平缓,譬如,不大喜大悲
                   第二,变化可控,譬如,不乐极生悲
                   第三,性质良好,譬如,不长久压抑            
            总体而言,要相对喜乐:
                   乐是积极情绪,内心快乐而愉悦,
                   喜是正面情感,内心通畅而欢喜。
            归结起来,平,就是两个字“平和”(内心平衡和谐)

    ◇常,正常。
            一般而言,做到平,自然也就常了。
            但要加一个常字,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语言表达上的需求,就像古字多单字,今字多词语一样,就像文言多单字,白话多多词语一样。
            平常,不过是一个二字词语,这只是一种习惯上的表达。
            另一个原因,就是表述上的完整性和道理上的圆隔性的要求。
            这是因为:
            一个人心平,和表现出来的心平,可是一种表象,
            只是一种外现情绪或情感的流露,好像是平和的,健康的,正常的,
            但事实上或本质上不是这样的。
            所以,才要强调和需要解说第二个字,常。

            常,正常。
                        正常,严格定义上是指:
                                    第一,符合内在规律,外在特征表现自然
                                    第二,指性质健康,心理总体上乐观向上
                        但是,从宽泛一点上,这个常,所指向的正常,也可以作另外两种解释:
                                    第一,即指常人。常人,可以解释为正常人,普通人,大多数人那样
                                    第二,即指常日。常日,是指往常,过往的日子,平常时候,普通日子,一般时候,往日那样,大多数时候那样。
                                    因此,这个常,无论从常人,还是常日来讲,都大体上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相对于特殊来讲的。

◎ 平常心

            平常心,归结指来,就是指人要守住内心的一种状态,那就是健康,这种健康,体现在人的内心平衡和谐,符合规律,表现良好,积极向上,反面的要求,就是不要出现异化的状态,即便出现不良情绪,也要可控。

            人非圣贤,更非神仙。
            圣贤也是人,神仙才不是人。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让人做神仙,而是让人见贤思齐,向圣贤看齐。
            平常心,是圣贤身上的一种修为和表现。
            事实上,说平常心易,做到平常心难。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你要达到或接近圣贤的某个方面的要求。
            何谓圣贤平常心。
            从表面上讲,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说圣贤不是神仙,也是人,这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来源于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古话,这是一种互文的表达形式,完整的、转化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成了“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概括来说,就是“物”和“我”是这两个维度的东西,都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内心的心绪、情绪。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物”和“我”两个维度,那么做到范仲俺的这句话的要求,就会变成神仙,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但恰恰,范仲淹不是道教上讲的神仙,他是儒家一派的重要人物,恰恰在“物”和“我”两个维度上,还存在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他人”,无穷无尽的他人。事实上,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是有明指的,指出了“物”、“我“两忘之后,要牢记的第三个空间维度,那就是“天下”。“天下”是广大民众和朝廷庙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物我两忘”,但反过来又“胸怀天下”。
            “是进亦忧,是退亦忧”。范仲淹的平常心,似乎充满了不良情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两个问题需要拷问:
                        第一,以“物”和“我”之外,还有“天下(庙堂+江湖,或者说君王+民众)”;
                        第二,有个先后,先“天下”,而后“我”,或者说先“大我”,而后“小我”
            为了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在“物我两忘”之后,仍然是要“悲喜”的,甚至要大悲大喜的,是天下不公则要“拍案而起”的,是天下贫弱、社稷危难、民众疾苦是要悲愤忧思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后,也是要开怀大笑的。
            忧,天下之忧,范仲淹选择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来做,来以为己任,虽然范仲淹是个做大事的人,水平很高,人生鼎点时也属朝廷大员(死后甚至追认到宰相的地位),主持过朝廷政治改革或新政,但这毕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天下太大,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太重,先天下后自己太难,这不是一般人难担当得起的。
            我们不能说,范仲淹的“物我两忘”不是一种平常心。但对于个人而言,个人与个人不是同的,有的人能力强一点,有的人能力弱一点,有的人悟性高一点,有的人悟性低一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倒不见得整天愁眉苦脸、没事一天到晚拍桌子、得抑郁症什么的。因为毕竟,范仲淹是圣贤之悲、是大能之人,不是普通人。


            但是,事实上,在“物”和“我”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事”。
            平常心,当我们将它解释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也我也可以有另一层的附解,那就是:
                        专注于“事”:一心做事,莫问前程。
            这似乎更符合我们普通人一点。
            这一种“平常心”,更符合道家的思想一点。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如果以道家的思想来解“平常心”,那就是道法自然。
            如果通俗一点来说,那就是让我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生活,无非就是“该吃吃,该睡睡”。做好手头的事,别想那么多。
            或者说,无论做什么,哪怕似乎是一件大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也要像平常一样去对待,保持心态良好,不要过度紧张,不要想得太多,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放下手中的事情,陷于浮想联翩,又是昨天如何,又是明天怎样,又是成功了如何,又是失败了如何,又是喜不自禁,又是悲愤不已。
            自然地去生活,像平常人家、平常日子那样去生活。这就是道家语境下的平常心。
            自然,而不要异化。
            饮食起居、吃穿用度,一切的一切,皆是如此,不要异化,要平常,要自然,不要贪,不要怕。不要想那么多,注意于手头的事情,让它自然地、符合往常节奏地去完成,如果失败了,那就再来,不能再来,也要坦然接受结果,就是这样。
            作为道家,除了“自然”一解,另外一个相近的思想,就是“无为”,也可以用来解释“平常心”,那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为。
            就像学生考试一样,不要因为明天要考试了,今天就通宵达旦地复习,不要有特别的作为,这叫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只是“自然”的另一个角度的阐释而已。还是“该吃吃,该睡睡”,不能因为要考试了,而不睡或担心这担心那地睡不着。
            所以,道家的另外一个哲学思想,就是要懂得“取舍”。
            这个“取舍”,尤其强调“舍”。
            在“有为”和“无为”中,道家强调无为,在有和无中选择了无。这个大方向,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这是与儒家思想具有重大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想之一,那就是不排斥“消极”事物,甚至拥抱“消极”事物。
            这个“消极”,用道家的说法,就是“阴”。道家,是怀阴而贵柔的。
            不排斥、甚至要学地拥抱“消极”事物,因为消极,是事物自然的一面,甚至更为本质的一面。
            比如庄子中就有这样的典故,说是有人死了,活着的人不但不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反而在举行庆祝活动,大体意思就是人死了,活着的亲人朋友反而在“敲锣打鼓”以示庆祝,为什么,因为道家的思想当中,“死亡”这样一种东西,一种“消极”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人生充满了无常和苦难,所以“死亡”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第二死有其积极的一面、合理的一面,死亡,对于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所以敲锣打鼓以示庆祝。
            道家拥抱自然,道家认为自然包含“阴”和“阳”两个方面,万物负阴抱阳而生,阴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作用和意义,尤其阴比阳更为本质、内在、真实和重要。
            同样,如果以道家的平常心而言,我们更应当理解尤其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消极面上的的所谓平常心,那就是要拥抱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失败了,那你要学会接受它,接受失败。
            为什么要接受失败,而且是坦然地,自然地,如平常一般地去接受“失败”这样一种“不幸”的事情呢?
            因为如果放在道家的眼中来看,失败这种“阴”性的事情,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
            我们可以尝试着像道家一样,这样去理解“失败”,我们就能做到平常心了:
                        其一,失败是一种结果。对客观结果要坦然接受。
                                    所谓结果,就是它是一个客观事物,是一种历史和现实,是固化了的。比如你考试考了59分,这是客观的一个结果。道家来看,对这样的客观的固化的东西是要去学会接纳它的,你不能去偷改分数吧。这次就这样了,下次考好一点就是了。
                        其二,失败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
                                    事物都是有阴有阳的,或有阴性和阳性一面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如何如何悲伤过度啦,一天到晚哭丧个脸了,三天不吃饭了,整夜不睡觉啦,向谁都诉苦啊,要上吊拉,没完没了啦。不要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都有阴有阳,做事定然有失败有成功,人非圣贤,必然有缺点,有过失,这很正常啦,这是自然的事情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啊,不要一惊一乍地活着,不要平常对待。
                        其三,失败也有积极的一面啊
                                    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试错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很多事情走向成功的唯一道途啊。
                                    失败了就总结教训啊,失败了就继续努力啊,不要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要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见人,不要这样啊,正常地过日子就是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嘛。
                        其四,失败了,还有其它的选择啊
                                    比如说,你考不上大学,可以做生意啊。也许可以做个成功的商人啊。
                                    有人会说,我不会做生意,那就学啊。又有人会说,我不能成为成功的商人怎么办,发不了大财怎么办?
                                    道家的意思,就是阴阳是互济的,是相互渗的,事物或自然是丰富的,不成功你就会死啊,能过小日子不可以吗?
                                    为什么一定要取得非凡的成功,要有大大的成功呢?这要这样去局限自己。你就当自己是个普通人好了,自然一点,正常一点地过日子,不行吗?平常心,平常心,平常一点不挺好的吗?
            同样,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平常心,其实,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哦,当然,道家的意思,不是绝对不悲不喜,而是正常一点,不要一惊一乍,不要大喜大悲,注意于事情,努力的去做好,就行了,至于结果,总会有结果的呀,无论好坏,接受就是啦,这是自然的一部分,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的嘛,除了死了。
            当然,“死”也没什么好怕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答过了,所以,平常心就好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着,道家的“平常心”好像太不像话了,太消极了点。连人“死”了,都能平常到“反常”的境界,还庆祝,有点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事实上,对于“平常心”,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的理解,这就是佛教的“平常心”。
            佛教,也讲“平常心”。
            那如果站在佛教的角度,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平常心”的呢?如何去保有一颗平常心呢?
            佛教,都大的一个理论的立足点,不是“自然”,则“空”性。
            佛教,是以空,来看待一切的。
            因为万物万法皆空,所以,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要“执着”,不要“着相”。
            通俗一点,讲人话,就是当下我们常说的,要不纠结。我们不要纠结这,不要纠结那,不要一天纠结着过日子。
            在佛的眼里,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空,有什么好纠结的。
            佛教更“心学”一点。平常心,从心学的角度来看,佛教更彻底,更激进一点,也可以说更消极一点。一切皆空,我的天啊,这算什么啊,什么都空,空来空去。然后叫我们不要“执着”,要“放下”。佛教的取舍,比道家更厉害,叫“放下”,解放自己,把整个人,整个自己都要放下,因为“人”这个东西,也是“空”的,从本质上讲,是空的,性“空”,或者说具有“空”性。
            从大千世界来看,人,我们的这一生,只是我们在轮回中的一段路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整个人生,整个人现在在哪里呢,在一个叫作“娑婆”的世界之中,一个难以解脱的苦海之中。只有学会“放下”才能解脱,只有不再“执着”,才能解脱。
            在佛的眼时,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空的,是浮水流沙。
            一切皆空,唯有当下这个点有着现实的一点意义。
            所以佛劝我们,要放下,能放下,不思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就是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活在当下。做好现在,而且不要势头哦。
            我们在流水浮沙之上,现在这个时间,此处这个地理位置,当前你手头的事和物,构成了整个流水浮沙的一个点,只你能踩在这个点上,走向将来,不,走向下一刻,下一个刹那的另一个点。然后,继续现在当下。因为,那是另一粒沙子。
            在佛教看来,活在当下,放下杂念,就是平常心。忧思昨日,恐惧将来,都是杂念。
            你所看到的或拥有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浮云,都是流水,都是浮沙,都是浮尘,都是梦纪泡影。
            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放下对这一切的任何的执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不生恐怖之心,不惧将来,才得解脱。
            平常心,正是佛教给我们的一种解脱之法。
            只不过,在佛的眼中,真正恒常的,正是万物“性空”,这是佛口中的规律。
            倒空自己,放弃执念,让心归于“明镜”的镜界,即是走向解脱。
            佛之平常,并非是说普通人的普通日子的普通事情的普通做法的普通状态,不是的,因为普通人也好,特殊点的人也好(达官贵人)都一样,都是苦海之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

            我们借用禅宗六祖慧能的意思来说吧,比如清扫,擦试镜子。什么是平常心呢?
                        第一,不要一天到晚擦镜子,一块镜子,你一天擦六回,你有洁癖啊,这显然不正常
                        第二,你要擦就擦,一天擦一回,三天擦一回,甚至一个星期一个月擦一回,慧能也不会反对,因为这也很正常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六祖慧能这样说的:
                        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
                        没有惹尘埃,所以不用擦来擦去的,明镜本身一直就是干净的,
                        为什么明镜一直就是干净的呢,因为本来无一事物,明镜自身一直是干净的呢
                        那为什么你偶尔或有规律的,像普通人家一样的擦个一回,慧能大法师也不会反对呢?
                        因为明镜亦非台,明镜是明镜,台是台,你要擦个桌子,顺带抹一个镜子,也没什么不可以
                        在诗偈中慧能没有明说不反对擦镜子,但却暗含了只要正常地擦擦也是可以的。但它强调的,只是明镜本身的干净的本质和何处惹尘埃的外在特点。他强调了事物性质的本质,但没有说或否定事物外在的、具体表现出来的纷繁的幻想。他只是说什么是本,并不要舍本逐末罢了。

            当然,对于诗中,更为深刻的以明镜喻人心自有佛性的相关问题,我们此处就不再展开了。只是借这么个例子说,在佛教(一派)的眼中,什么平常心。就是不要擦来擦去,没完没了,因为本来人心自有佛性、而万物皆空,擦那么多干啥,有洁癖啊,这可不正常,不是平常心啊。平常擦擦,还是可以的哦,平常擦擦,明白了吗?平常心。(明镜亦非台,虽然强调了明镜的本来无一物,但并没有否定台与明镜的不同)

《平常心》
-------------------------
习惯,枯藤老树昏鸦
感恩,小桥流水人家
-------------------------
明悟,古道西风瘦马
深知,西阳夕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平常心》


一、为什么要有平常心

富贵不过三代,花开不过百日
人心叵测,世事无常
道法自然,日月轮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
流水浮沙,一切皆为身外之物
浮光掠影,一生知己不过两三
盛世利厚群蚁争,乱世秋风扫落叶

为什么要有平常心,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如何保有平常心

(一)看破放下,生死如是

1. 懂人之渺小,知命之微弱

高山登顶,城中人群如蝼蚁
苦旅相望,天地之间一沙鸥

2. 看到时光如漏,永恒成伪

抽刀断水水更流
春深探花一地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风吹云影,流水浮沙
世上没有不老的美人
战场没有永胜的将军
只有投胎转世的传说
没有回家烧饭的死人

3. 看到成长的代价、进取的风险和活着的艰难

少年初长成,父母多白头
风云中有闪电,江湖中有杀戮
富贵多是险中求,生死从来不由人
一将成名万骨枯,一鸣惊人十年苦
世上没有后悔药,破产富豪亦跳楼
吹牛奉骗之人,常常说的比唱的好听
帝王富贵之家,往往亲人比仇人更狠

4. 看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人生苦短作总篇,生老病死是常态
棋局常新,三分钟可以下两盘残局
人心难测,一辈子防不住一招致命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止二三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5. 懂得人心冷暖,知道世态炎凉

人情似纸,世事如棋
狡兔死,走狗烹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事无人问
握权,则赴者鳞集;
失宠,则散者瓦解。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贫贱人户又遭难,门可罗雀,不见雪中送碳人
富贵家中有喜事,来宾云集,几多锦上添花客
饥寒交迫,半个馒头足可使人感恩落泪
恩宠有加,亿万家财常令亲者反目成仇
时过境迁,人走茶凉

6. 看到收获与代价的正比关系

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买卖双方都有代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前越风光,身上越多伤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摔死的都是想飞的
喜怒哀乐忧愁烦恼
八字喜乐仅占两字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奋斗的代价是青春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曲高多和寡,高处不胜寒

(二)悦纳人生,知足常乐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
高朋满座,知己两三
人生不必强求
世事顺水推舟

(三)返朴归真,取用日常

日食一升,夜眠八尺。
高汤滋补,清粥养人。
银不外露,富不欺贫。
有理不在声高,无理绝不取闹。
富贵如浮云,黄金似粪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四)食人间烟火,饮爱恨离愁

尝遍人间美味,不过口中一个盐字
道尽世间幸福,不过心中一个甜字
求平常心态,过平常日子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日常
琴棋书画诗酒花,并非必要
萍水相逢,有缘千里来相会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切随缘,绝不强求

(五)明断因果,知白守黑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身正不怕影子斜,终生如此
脚正不怕鞋子歪,一时无防
五个手指生来不齐,原本互补
十年富贵来路不明,命中有劫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明月
经常走夜路,总会遇见鬼

(六)活在当下,不惑不忧

看淡生死,看轻得失
看透成败,看空输赢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负当下
心中随喜,感恩人生
活在当下,行在今日

学无止境,凡物有限
适时而动、顺势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
恰当的节奏和足够的张力

微小幸福就在身边
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5-5-26 09:58 , Processed in 0.1999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