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566|回复: 1

《掰手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5 16: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掰手指》

那个年老的、丑陋的、无知的、贫困的乡下女人
活到70多岁,死了
到死,她也没有学会数数

她没有上过一天的学
她总是把母鸡下的蛋
藏在一个抽屉里
一行行排开,每行5个
永远如此。一直到死

那个年老的、丑陋的、无知的、贫困的乡下女人
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到死也没有学会数数
她只会将它的鸡蛋依次排列,
比着自己手指的数目进行排列,
她不会数数,但她会掰手指,
抽屉里的鸡蛋
每多一个、每少一个,
都在她的心里比划着,她心里有数

那个女人,会掰手指
她掰动着手指
却掰不动、呼啸而来的生活
和呼啸而过的时代
那个印象中的老女人,
面对自家的鸡蛋,心中有数
却对生活和未来,根本没有数
她一直就是
那些上过小学以上的村民嘴里的笑话
因为不会数数。她的各种故事,一直都是笑谈
她的丈夫早死了几十年,她总是当不好这个家

到死也不会数数的
那个年老的、丑陋的、无知的、贫困的乡下村里的女人
活到70多岁,终于死了。慢慢地,再没有人提起她

想起那个比划着手指头数鸡蛋的死去的女人
我常想起我们,我们很多人,都像村里嘲笑她的人
有着一样的,对于生命、人生和生活的理解
以为一些很简单的事,天生就应当会做的、了解的、懂得的
看看就会的,这些东西,被称为日常

然而命运,对很多很多的人,并非如此
社会、时代、生活和命运,常常喜欢
开各种各样的玩笑。常常地,我们就像那个数鸡蛋的
那个年老的、丑陋的、无知的、贫困的乡下女人,一样。
更可悲的是,我们
却缺乏同理心,同情心,恻隐之心,悲悯之心

缺乏对于生命、人性和生活,更为深刻的理解。
就像,我们很多人不相信大学生不会剥鸡蛋是真的一样
不相信朝鲜人民对于金正日、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死时
掉下的是真诚的,真挚的和愚蠢的眼泪。一样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这些都是很容易分辨的事情
愚民的教育,愚民的宣传,愚民的社会机制,愚不到他天生聪明的头上
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传统的恩德,摁不到他的天赋异禀的身上

可是,那个年老的、丑陋的、无知的、贫困的乡下女人
活了70多岁,当了几十年的家,也没有将自己的数学算术水平
提高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或之上

她拥有的正是日常,习以为常和对于生活的无能为力
在这件简单的事情上边,一直
没有人帮她。她总是为了一些弄不清的数目,
返往着、折腾着,跑来跑去,当她的图像视觉记忆
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没有办法。她带得动自己的手和手指
却带不动生活的现场和其中稍微深藏一点的抽象的复杂的道理

她也年轻过,漂亮过,但无知和贫困
却一辈子,紧紧相依
相依为“命”

从距今近五千近以来,中国人,再没有发明创新过
超过八卦系统这样的真正抽象的而成体系的学问
迄今没有。我们生活在日常之中,
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我们拥有14亿口,
和五千年每况愈下的文明

我们更多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经验,
而非系统的逻辑理性的支撑

迄今,我们也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
迄今,对于转基因的问题,我们也只会就事论事
甚至连这点就事论事的勇气也没有

三座大山被抹去了,一座大山
合着五岳之力,却早已从天而降

像四千年以前,一样

我们当然也掰得动自己的手指
但我们掰得动那一只手吗?谁还有一点信心
对于这伟大的、却并不崇高的
时代和生活

我们总是习为为常,以为很简单的事情
天生就会,看看就理解,就像对“自由”两个字一样

谁都会说,谁都知道这两个字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理解着“自由”这两个字
“自由”谁不懂啊?!

我们其实太多的人,并不知道,历史为此
付出过多少的鲜血和代价
不知道西方有多少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为了我们谁都懂的这两个字
进行过无数的辩论、推理、论证、架构、建构、考证、辩证、实证
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和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历史斗争事件

我们都觉着我们很“自由”啊,“自由”很简单啊
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有多复杂

我们不知道,将来的鲜血和代价
我们并没有辩驳的能力
独立和自由辩论的机制
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脑袋就长在我们的头上。
和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们
一样。我们想当然地以为
我们有

就像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一样
自然懂得中国的文化
可是一看到古文却头疼
就像看到外文一样

就像无数人,看着中国古装电视剧一样
我们以为我们:懂我们的历史

就像过去的村民看大戏,一样。
大多数的人并不明了
懂历史,除了史书资料的研读之外
还需要历史学、史论的支撑
历史学、史论需要哲学的支撑
哲学需要逻辑学的支撑,语言能力和各学科的支撑
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的建立
需要广泛的讨论、对比、分析、辩驳
需要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支撑,
需文明开化、健康健全的社会机制的支撑

即便如此,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淀

我们总是拥有看大戏和凑热闹的能力
就像嘲笑,一个不会数数的人一样
习以为常

当我们的手机,从黑白变成了彩屏
从彩屏走向了智能手机,从智能手机
到智能手机嵌入了聊天的机器人
到机器人走向独立——
开始第一次在地球上拥有了公民权的时候
我们手里的身份证:却依然赫然
印着“居民”两个字

我们也许不再掰着指头数鸡蛋了
却依旧掰着指头过日子

人一旦愚昧,时间一旦久远
我们便不会觉着突然和突兀
而会习以为常、天经地义

形成似乎要辗压一切的历史车轮
我们习惯于掰着指头数钱
一万元一叠的大钞,
看看有多少捆。如果多了,我们便笑了
像看着一堆亮晃晃的鸡蛋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私密的抽屉。
用来放鸡蛋和掰手指。过于高等的数学
过于抽象的学问
在我们这样的生活中,似乎根本用不上

是无用的

当理想主义,风骨,精神,情怀,气节这些东西
远去的时候。将铜板依次排开的孔乙己,
和自产自销精神鸦片的阿Q,就又广泛地
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那个丑陋的老女人
一天天地过着,直到死。只要抽屉里的鸡蛋变多了
她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因为
那是一个贫困的年代和她的富足





发表于 2018-2-5 20: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住一点,扩展开去,这样的长诗,真的很难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5-11-5 02:41 , Processed in 0.23428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