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687|回复: 3

意义的二度转向(并以制陶为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7: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起初的意义是我云众人之所云,我行众人之所行,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生活着,当然也可以比喻成一部机器被传统及社会的大惯性操控着;即使偶有自我的思量,也是琐碎的。这类理智尚未开化的人善长说:爸爸说,妈妈说,老师说,书上说,或某个名人说,或传统道德说,可是从来没有过比较纯粹的“我说”。此“我说”在本质上并非指出自我之口,而是出自我之思,并且此思非小思,而是大智慧,或者起码是闪烁着灵性光辉的思。
    愚钝有何不好呢?首先没有能奈解决自我亲历的难题。向智者求教的话,如何使诉说自我那独一无二的苦楚成为可能,再者如何使接受智者的教化成为可能?诉说与接受本身就需要足够的智慧。所以,彻底的愚钝不可取。
    再者,这类人易陷入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就像粘贴的陶艺,东一块西一块贴上去,看起来很漂亮,可是稍经风雨就会脱落,而且众人皆贴,负荷累累,此陶器没有属于自我的重量和品质。
    接下来是意义的第一度转变,即转向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首先第一个阶段,即无意义阶段,由于重负难担,加以某个偶然契机(或哲性灵光的介入,或重大挫折的不期而至)的作用,自我便卸下了一切重负。此时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甚至连存活也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此时,那个由若干碎片粘贴而成的陶器轰然解体。
    心已经空了,没有崇高的意义了,许多人就在这种无意义的状态中结束了生命。如若继续存活,则进入生命之轻的第二阶段,即意义的不确定(或飘移)阶段。从绝望的深渊里爬出来,深吸一口气,并尝试着爱上它,爱上周围的一草一木,或者以前喜欢的事物(金钱与物、名誉、文化艺术等等)。此时可能返回到转向之前的愚钝阶段,重复着以前的意义与生活,并了此生;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遭受重大挫折而陷入无意义的那些人身上。他们经历了情绪低谷之后渐渐恢复,依然充满欲望,依然善于效法周遭所凸显出来的意义系统。而具有哲性灵光的人,或者依然无意义,或者已经进入对意义的摸索中。
    无意义总是短暂,心中空无一物,什么事情都吊不起胃口;这种空虚有别于佛中的“空”,佛法再无欲也不会去除对修炼佛法的欲求。相比而言,意义的飘移状态更加漫长。要么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处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的挣扎之中;要么根本不清楚该怎么、做什么,依然在摸索。其实就连无法使行与思统一这件事本身也是值得思考的,思考自己的身体为何不听话;它不听话自有原因,那么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决?例如某人沉迷网聊也许是因为周围没有相应的人与之交流,这时当事人如果意识到这一点的话,也许会积极开辟周遭的人际关系。
    生命之轻的这两个阶段也经常会交织起来,当无意义感(即对生存之绝望的感受)重又降临,死神便再次随之而来。要么跟它走,要么继续体验无意义或意义飘移的失重状态。
    笼统地讲,通常青年时期如果不从愚钝中走出,到了中年就将继续愚钝下去了;也就是说,第一度转向通常都发生于一个人的青年时期。由此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正儿八经的老顽固绝不是青年人;第二,青年人之颓废事出有因。都说是垮掉的一代,可是没有大毁灭,哪来的大重建?看看没有“垮”的前一代或前几代青年人吧,从他们的语言到实践,哪有现在的人更自由,更具有创造的灵气?就像陶器,只有将原有的完全打碎才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更高水平的。打碎,一是为了释放自我,放弃无意义而又沉重的粘贴;二是为了潜心摸索新的制法,新的意义。也许过程很不顺利,也许作品很丑陋也很颓废,但是有哪一个首次独立自主地制造一个完整而毫无粘贴之感的陶器的艺人能成功呢?天才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勇敢地面对失败并能减少失败。那么,现在我们垮掉的一代总该以憨厚的微笑面对那些愚钝的人的责难了吧?或许也夹杂着些许悲伤,那是对愚钝者尚未转向的怜悯。
    最后,终于进入意义的第二度转向了。经历了生命之重的窒息和生命之轻的浮躁,现在总算修成正果。简单地说,生命之重源于欲望之重,未知之重;想想,你有那么多追求,然而又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心中能不沉重吗?而生命之轻,虽然卸下了那许多理想和责任,但正因为此你变得空虚,变得不知所措,变得与死亡近在咫尺。幸好你即时缩回了那只迈向死亡的脚,也许舍不得这个土地,舍不得土地上的各种事物和亲人,也许你天生惧怕死亡,但最有可能是理性告知你:事态还没那么遭糕。。
于是背向死亡和空虚,寻找出路,你找到了,通过各种泥淖你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线,那条路轻松而又充实、美丽。那便是你已经确定了的意义。如何走完这条路?这条路上会不会再有泥淖,会不会有毒蛇和陷阱?当然有,不过,既然有了大的方向,脚步就不再那么彷徨,就会坚定许多。
    实现大意义的具体方法构成一个个子意义,这在经后的摸索中会慢慢找到的。就像那个陶器,现在已经成型,甚至很漂亮了,不过你希望做得更好,以至于成为典范。这无可厚非,就像你为了轻松地生活而放弃这许多希望一样无可厚非。
补:
    《走向自我是否必要》
    有人说,跟着大家走总没有错,不错,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并适应所有人;我们也许没必要在一些自己不关心或没有能力思考的问题前徘徊,我们只需跟着行业精英或文化精英们的步子走就可以了,或者再加一些尽管有些琐碎和肤浅但确实出自“我”的思考。可是当你遇到纯粹个人问题或体现着集体问题的个人问题时怎么办呢?现实行为不是抽象的,它是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每一个问题都显得独一无二,即使有章可循也要费力气寻找,费精力去理解,更何况寻找和理解都不一定如预期顺利。
    讨论这个问题就像讨论“个人旅行是否必要”。跟着旅游团走,即集体旅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安全的,并满足一般游人的需要;可是谁不想自个儿走呢?他要到自己想到的地方看看,并按自己的节奏参观和逗留。当然这要建立在能确保基本安全及熟知景点方位和路线的基础上,所以在独自出行之前先跟旅游团走一遭还是有必要的。
    疑憾的是,当人们熟悉了传统和集体行为之后依然跟着集体走下去,这样既不轻松又不能满足自我个性需要。
    《关于第一度转向的难易和第二度转向之前是否应打破传统》
    首先,由重到轻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是已经历了转变的人,当然只要一个念头就由重到轻了,可是事实上是还有很大一部人依然处在没有经历任何转变的意义阶段,他们依然被时代大潮裹卷着,没有属于自己的小船和港湾。他们不曾走向自我!
    第二,走向自我之后,真的不打破传统文化和宿见就能走向那个更加完美的自我吗?不这样认为。还是我在主楼所说的,没有大毁灭就没有大重建。
    例如,“爱祖国,爱人民”这该是“宿”得很久的宿见了吧?我当初却打破它,追问意义何在?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好处?如何使好处最大化?就拿爱人民来说,其实这样也是爱自己,因为自己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再者这也是为了心灵的安逸,一个做很多善事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抬头挺胸,都充满微笑。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一切固有的行为和意义都需要反思;反思“爱人民”会让我们更爱人民,因为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在重估一切意义之前要打破一切意义,要陷入无意义,然后才能建成美好而精炼的意义系统。
当然这种标准对于一般人高了点 。

皇ê冠ê现ê金ê网:hg88094.com开户首ê存送58元.满1000送1088彩_金ê体育半场结算六_合48倍ê各种彩ê票ê游戏.
发表于 2009-6-6 0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6-6 0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和蓝草握一下手。然后眉眉,如果能把“好像”和“?”省略掉,我就更加笑容可掬了。呵呵,不过也只有加上去,对于眉眉来说才诚恳。

皇Ⅸ冠Ⅸ现Ⅸ金Ⅸ网:hg88094.com开户首Ⅸ存送58元.满1000送1088彩_金Ⅸ体育半场结算六_合48倍Ⅸ各种彩Ⅸ票Ⅸ游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6-18 16:43 , Processed in 1.1977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