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3153|回复: 6

2008年选第六辑 中国诗人煮酒论诗 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 14: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辑  中国诗人煮酒论诗 三家村夜话(风筝没有风、霜儿、青葙)  两人茶苑(独酌客、蓝蓓)    蠹虫    残木   闲人   海外逸士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村夜话(主持:风筝没有风、霜儿、青葙)评江雪梅作品

    今天的参与者共有三人:风筝没有风(下面简称风)、霜儿(简称霜)、青葙(简称葙)。以下内容基本通过QQ聊天记录整理,谈话时间是二十一日夜晚,故以三家村夜话为题。

《渔鱼》
文:江雪梅

终日做梦,抓住幸福的尾游来游去
提到幸福,联想到蜜.吃蜜的人
蜜味,总浓入他人眼中,淡出自已口中
比如谗蜜却不会酿,妄想滋生
妄想症迫使黑熊去犯罪,冒针蜇之险
比如吃鱼没有捉鱼好味,穷思其途
像蜜蜂勤劳,挖塘饲养,出海捕捞
拥有鱼塘,令人眼馋的小资本
养渔人放置的鱼苗,部分喂养王八
部分从缺口逃逸,希望折上折扣
才等于收获,他人未及预算
拥有渔船,令人妒忌的捕技
风里雨里生里死里,一船鱼上岸
名贵海鲜摆上名贵餐桌
老婆孩子碗里,小鱼虾皮星点残存
尊贵的手,却羡慕张船结网的茧手
闲出病因
持一根细丝钓竿,甩向江心
钓钩,却弯不下腰

风:顶针,许多行后一句接着前一句的结尾,给人一句接一句,连绵不断的感觉。甚至让人有一种强迫感,强迫读者都不要说话,只听她自己说。
葙:是……主要是第二节。造成这种状态,也是短句用得太多,让人感觉急促……
霜:还是觉得有些繁密,不知是哪里的问题,语言的,还是思维的?
风:我觉得是语速,有种紧迫感。遇到人说话特快的时候,通常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不出声,只等她说完的。
霜:但她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葙:想表达的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明白了。
霜:是两种生活,一种是真正为了生存的渔鱼,一种是有闲阶层的钓鱼。她在诉说中把这两种形态融在一起,起于此,收于此。
风:养鱼人自己其实吃不到鱼的,“老婆孩子只能吃小鱼虾皮”。
风:其实这样的主题,她不用说的太急吧?
葙:想做证明题……
霜:个人的表达方式吧。
霜:钓鱼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也是暗讽了这类人。
风:也许主题其实就是暗讽,那些辛苦都是为了衬托或者揭露。
葙:中间也有不少讽刺的句子:“比如养渔人放置的鱼苗,部分喂养王八”
后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状态起伏,读诗人和写诗人都一样。我们这里只选择一些片断,所有的评论只是针对某一首诗,并不想作为对作者整个人的一种盖棺论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人茶苑(独酌客、蓝蓓)谈阿鬼新诗《这场病》

《这场病》
文/阿鬼

文字已成
心上的病毒
别人诗文成河
我无诗 无序 无情
请相信我
不是有意的沉默

伪美 日益猖獗
阴谋 开满枝头
我裹着御寒的外衣
刚走出夏天
秋风也仅施舍那
一点点蚕食灵魂

我开始翻找
残缺的老句子
来点燃暮秋的夜愁
想以神话的荣耀
跳跃荒诞的表演
可神
早在多年以前
被尼采那疯子
咒死了
我像戏子
病倒在导演的
预谋里……

失语
是这场病落下的
后遗症
远离意识真相的生活
沉默 是必然的必然
我只能用梦呓
来洗去
深藏的忧郁

独酌客:诗人开篇就定下诗歌的基调,不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而是文字已成心上的病毒!诗人是无力去医治社会的这场病痛的,但有权利保持沉默,有责任去进行一场反思!
蓝蓓:有些时候,诗人也会无语,如果文字沾染上了病毒,那么只能保持沉默。阿鬼一开篇就把自己的态度、思考摆在了读者面前。
独酌客:诗歌病了,一种两级分化的病态:一种文字技巧堆砌着晦涩意像的高贵病,另一种分着行脱下裤子的媚态病。“伪美”和“阴谋”充斥着文字,让诗人极其愤慨和无奈。
蓝蓓:在文化快餐时代,诗歌不可避免地被一些人拿来当游戏,于是有了“伪美”和“阴谋”,这让诗者感到寒凉。第二节,开头两句写得很生动,而后三句,为了表达无奈的心寒,冬、夏、秋都涵括了,个人觉得有点不足,就是季节变化之间少了点儿过渡,后两句读起来稍微有点拗口。
独酌客:病的起因已经显山见水了,阿鬼的情绪越写越激昂,第三节可以说是诗歌的高潮部分,每一句都很有力度,都很有抗争的精神意识。
蓝蓓:当情绪到达高点的时候,诗歌的高潮就会马上到来。跟着诗者强有力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场病”多么汹涌。
独酌客:社会在进步,人却在物质生活中变得异常贪婪、空虚和浮躁。诗人在历史的传承和外来文化当中寻找着医治的方法,但诗人摆脱不了环境摆脱不了社会!“失语是这场病落下的后遗症”。可以说这首诗歌是作者对诗歌文化进程的一种反思,是对当下堕落诗坛的一种呐喊!
蓝蓓:有“病”就应该医治,但当抗争失败后,诗者更加沉默,更加忧郁了。结尾是自然而然的,而强有力的语言,表明诗者坚定的态度,和不妥协的精神。赞成独酌客说这是对当下堕落诗坛的呐喊,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应该抱希望和乐观的态度,毕竟还有真正代表生活的诗歌,真正根植在生活当中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蠹虫《关于诗歌阅读及评论的几句话》

对于具有显著“时代”背景的诗歌,是必须放入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中去体味且感知的。但现代诗歌中强调的“通感”却又要求作品跨越“时代”这个无法规避的障碍。
  “诗人在本质上就是悲观主义者”。这句话我比较赞同,它在本质上也体现出了诗歌体裁的“悲剧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诗歌阅读与评论,一直存在诸多争论:
   一方面有人说,“诗歌在写作时是属于作者的,而阅读时就该完全属于读者”,而事实上这样的提法也为“一切形式的混乱批评大开闸门”,因为如果我们“不愿意尊重作者的意义”,我们就没有任何解释“意义”的“标准”。但,作者的意义本身也不是那种“桌上安然的瓶子”。显而易见,“意义”当通过语言传达出后,由于语言本身具备的歧义与捉摸不定的特性,从而导致“意义”也显得飘乎不定了,那么,这个“标准”如何建立呢?
    另一方面,当诗歌脱离母体,先不谈及文本本身,只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本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本”,它是否应该如同其他文本一样,可以被加以争辩、翻译和各种解释呢?当诗歌创作完成后,作者其实是不可能“完全”还原其“意义”的,多数诗人也拒绝“诠释”自己文字。事实上即便诠释,那也注定是不完整的,在诠释时,他的身份已由一个(**存在的)书写者转化为(双重身份的)读者了,而无论是谁,“后知后觉”都不可能完全还原“进行时”流动的意识。“我们一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我想这话多少可以印证这个观点。
    一切形式的文学评论都脱离不了《诠释学》的范畴,而一切的诗歌文本本身也多少受到《诠释学》的影响。在言说诗歌的“意义”这个话题时,意义本身其实也是不确定的。比如:“你是一个伟大的女诗人”,这句话从本意上毫无质疑是一句近乎“肉麻”的恭维或赞美,而事实上,它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诸多歧义。它完全可以是一句“隐喻式的表达”,可以是某种善意的调侃,甚至它的潜台词可以是“你的诗歌不值一提”。只有当它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时,它的意义才多少显得相对“稳定”些。
    综上,我们的诗歌阅读与评论过程是不是应该被理解为“对于使自己满足于对作者的“可能性”(probable)意图的重构过程”。但这样的重构也无可避免的要受到“历史年代”的制约及自身经验、认识框架的制约。于是,对于阅读及评论我相对倾向于伽答默尔的观点——“对于一部过去作品的所有解释存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之中”。面对一部作品,我们可以坦然的去聆听它陌生的声音,让它去质疑我们自己内心的种种关切;至于作品对我们“说”什么,那只有取决于我们能从自己的历史制高点上向它提出怎么样的问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残木《关于诗歌流派》

    不断产生又不断销声匿迹的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只有少数留下辉煌;更多的是在纷乱喧嚷中自生自灭。但即便默默无闻地消失,也并非徒然,而是探索。文化领域的创新,另僻蹊径,甚至宣称反传统文化,最终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母体而独立。它必然根源于母体,终要寻求与传统的衔接,为母体所吸纳而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由此而丰富着母体,延伸着传统。
    任何大师的经典都只是诗歌美学之一种,可能与你无关,不必在乎它。不过,你最好能够理解并欣赏它。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是纯粹感性的东西,而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最终要追求形式的完美。古典诗歌已达到其格律形式的完美极至,所以不再成为一种艺术追求。现代自由体诗歌具有从形式到内容的无限可能,其生命力是否也应该是无止境的呢?无论怎样神圣的激情崇高的精神,没有形式的完美就不是完美的诗歌。
    艺术不完全是一种智力活动。某些深奥复杂的形式,可能只是属于个人的极端思维;也可能是真正超越的。某些简单的东西,可能触及人类审美的共性,但同时也可能是真正浅薄的。精神状态的适度抑郁与焦虑,于诗人有益。诗人当中有很多是一定程度的抑郁症与焦虑症患者。运用药物及心理治疗,有可能治愈他们,使之成为健康的正常人;但不能再写诗。
    现代诗写到连文人甚至诗人也莫名其妙的程度,颇值得怀疑。读不懂唐诗,是读书人的问题;若读不懂现代诗,有可能是现代诗的问题。白话诗无疑是向西方学习来的,但并不象表面看来那么纯粹西化。格律诗通常被视作中国古典诗的固有形式,实际上它是中国古典诗的成型和典型形式,作为中国诗歌源流的诗经楚辞其实属于自由体;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诗也曾讲求格律。较之东西方诗歌形式的差异更其重要的是内涵美学的差异。与其他种类的艺术一样,西方诗歌重在表达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与统一,可以说是一种激情的美学;中国艺术的标志性美学,不用说是意境。这种意境美学不曾因新诗的出现而消失,而自上世纪上半叶的白话诗迄至今天的现代诗,一直皆有所延续。
    近代欧洲此起彼伏的艺术流派,实际是一场艺术的探索创新运动。其中如意象派等,从中国唐诗受到部分启发,而进行新的艺术尝试。那远未深及“意境”,或许还仅仅是个手法的问题,多少显得生硬笨拙;但对于他们的传统,已无疑拓出一片新奇的领域;甚至由于表现形式及语言的差异,对中国的诗人也同样造成新奇的感觉。举个例罢。意象派经典莫过于庞德的《地铁》,在西方大概很独特,但无论如何解释说那是两种毫无关系的意象并列,始终还是有些关系的由此及彼的联想。从中国诗学的角度来看,那应该是一组平常的联句,只不过英语无法对偶而已。加拿大有个叫布洛克的超现实主义诗人,喜欢中国和日本古典诗的空寂禅意,也做过一些尝试,但他用过多的意象塞满他的“空寂”,实在说不上多少意境,倒象景物写生;在一组表现禅意的月亮诗里,似乎也感悟不出什么禅意。当然,这里应该存在无法翻译的问题。
    向来深怀敬意的倒是那些西方味浓重的象征诗,充满理性哲学的沉闷气氛和思辨的智慧,能给人造成心灵的压抑和震慑。但不甚喜欢,读不甚懂。不过没关系,有人读得懂,现在的中国诗人也普遍写作这样的诗歌。
   性灵之说,已成过时的老生常谈么?性灵永远是诗美之根本。真性灵似浅而实深,不解此者终不解此。性灵的真实原不可捉摸,不可以理性证明,只能感受,体味。真性灵被思维蒙蔽者,绝然感受体味不出。现代诗歌以智力思辨颠覆着传统的性灵意蕴。何谓性灵之真实?现代诗人皆以为自己的思维即真实。问题正在于他们也承认性灵,都相信自己有性灵。当然他们也多少有些性灵,自然不能意识并承认自己性灵的缺损;然而被复杂的思辨与文字所掩去,反以之为深;而对于真正性灵的作品却感受不出其神韵,只看到其思辨与文字的浅淡平易,便以为不足道,而鄙薄之,不解此正性灵深处之纯净。貌似深沉而实则浅薄的文字游戏遂自以为是地盛行为当代诗风。所谓性灵,不过沦为一种表层的概念而已。
    近现代西方文学艺术中充满探索精神,同时充满空虚颓废压抑苦闷以至心理的扭曲异化变形,乃由其传统精神所以寄托的宗教信仰之崩溃。心理的变异原是精神寻求遭受挫折的结果,显然不是精神追求的目标。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将其心理的异化也附带引进,这未必是我们自身真实的东西,我们并不存在西方人的神性精神的失落,故难免于意象概念的造作,未知竟何以成为某种高级层次的标榜?这不是真正的文化精神。当然,也不完全否定这其中的真诚,例如很可能有几个诗人的确陷溺于特定思维与文字形式,而将其精神拔升至极高境地,而忍受着无人理解的孤独,同时感受着俯视尘世的超越——不过,终归有一点虚妄。中国的文化立足于自然,我们的精神凭依于自然,只要自然不被否定,我们完全可以更沉着平静地接受现代,面对未来。相信人类文明永远要凭据于自然。唯一值得忧虑的,乃是人类文明的失控,伤害自然。
    诗是最靠近文化的艺术。诗是最靠近艺术的文化。激情赋予诗人文化的敏锐与艺术的敏感,这是一个激进的群体。从当代诗歌的整体泛滥中,可以强烈感受到探索进取的文化精神之激流。但另一方面,诗人容易在狭隘激情中过度于自我拔高,或因敏感而自伤,都将导致孤僻傲世。这一点,很多诗人正在努力深陷进去;我则希望超脱出来。
    现代诗尚挖掘人性,追求真理。挖掘确有开膛破肚,披离狼藉的感觉,触目惊心的效果;但总不能就此弃掷于野了事。也不知将把真理追到哪去……手法上则利用意象的偏离制造陌生感,从异化变形中产生刺激,让人模糊着,别扭着,慢慢跟它磨合。只怕这种阅读长久习惯之后,陌生的也就熟识了,变异的也适应了,也模糊别扭得厌了。
    应该说现代诗正把诗歌的道路延伸向无比的广阔。这里就其极端现象而言,不无形式化与硬拔高之弊。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诗话十则》

1  四懂
对于诗的懂与不懂,按其读懂速度可分四级。一曰“听懂”,一个人朗诵平均一分钟读几百个字,听众只凭耳朵一听就能了解诗意,这算是第一等。二曰“读懂”,可以慢读、可以暂停、可以重复,最终弄懂了,应该算是第二等。三曰“悟懂”又慢、又停、又重复仍然不懂,闭目沉思,最后终于悟出或牵强地猜出诗的含义,这种诗算是第三等。四曰“不懂”,一切方法用尽黔驴技穷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诗理应打入四等。

2 错拜山门
《诗刊》杂志搞了一个挂牌诗人的创收活动,列出一批诗人的姓名开门授徒,收费数百。广告注明了诗人的职位、头衔、招收名额等,惟独没有写明此诗人是属于哪一个流派,使欲拜师者有些茫然。一个主张诗歌用韵的人,对于主张不用韵的老师,名气再大也不屑一顾;反之,一个主张彻底自由的现代诗爱好者,也不愿意被老学究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老师还是应该自报家门,不要让学佛的弟子拜了个道士做师父,花钱事小,失节事大。

3 呼吁
最近有一个大的诗歌刊物,号召各级文化领导和文化团体的负责人对新诗多一些关怀、理解、支持、扶植和宽容。从未见过哪一种文学形式是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产生的,“五四”后出现的新诗在一片“不遵祖制,非驴非马”的责难声中破土而出,哪里享受过如此无微不至的呵护。新诗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只能从自身上找原因,不用去乞求保护,你具有生命力就一定能生存。

4 乾隆不是诗人
乾隆、南唐后主和毛泽东都写过许多诗词,乾隆的作品最多,留下了一万多首,可是没有人称他是诗人,后二人的作品不多,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前者是盛世皇帝,没有痛苦;而后二位都有很深刻的痛苦体验。南唐后主虽有失国之痛但终走不出个人小圈子,所以诗品次一等;毛泽东的痛苦是心系一个民族的痛苦,所以诗品高一等。我们的诗人如果只在那哼哼唧唧地咏叹个人的痛苦,就算是写上一万首诗,最后难免被排斥出诗人之列。

5 哲理诗
有人批评一些卖弄哲理的诗,说他们张扬西方现代派哲学、阐释老庄哲学、易经八卦,我以为这么说是恭维他们了。他们并不懂这些东西,只要你多看几首同一个人的作品就会给搞糊涂了,不知他们到底是属于哪一个哲学派系,上剃和尚头,下穿道士袍,口说唯物,手写唯心,故作玄虚,吓人而已。

6 节奏
跳舞可以没有激光彩灯、可以没有光滑的舞场、也可以没有舞伴,但绝不可少的是音乐,实在没有音乐用嘴也要数一、二、三、四,那就是说最不可少的是节奏。诗也是如此,可以五言、可以七言、可以杂言、可以不严格平仄、可以不死扣韵律、可以不用标点,但是不可少的是节奏。如今许多诗偏偏没有节奏,只在灯光和舞场上大做文章,那就不是跳舞了,而是乱动。

7 诗不宜用僻词
诗是用来读的,应适合朗诵,要求能让听众从声音里理解诗的意思。朗诵不同于阅读,阅读可以停顿、可以重复、可以去查字典,朗诵一读而过,如果使用生僻的词,听众在这个词上卡了壳就影响了全诗的理解。写诗时如正好碰上了生僻词应尽量找其他词替换,很有必要使用生僻词的情况不多,大多是作者在有意地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专门搜罗了一些冷僻的词,甚至望文生义地生造一些词。例如:远处,一派涤浓/惊涛中起碇/穿梭在日与夜的罅隙。

8 以生日划线
许多评论家以某年第年代生人来为诗人划阶级十分可笑,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难道同一个时段出生的人都有相同的基因?按照这样的思维,年龄相似的诗人之间不会有争论了,谁都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为近代的诗人划线还能拼凑些理由,为时间稍远一点的诗人划线就显示出他们的无知,比如一些年轻的评论家,说“文革”时期的诗歌如何“假、大、空”,其实那是文革之前的事,“文革”期间除了毛泽东诗词很少有诗歌作品,“假、大、空”的也不多,再远一点说二、三十代年时的诗歌就更是人云亦云了。

9 难懂的李商隐
一说到诗歌的难懂,有人就打出李商隐的牌。李商隐留给后代的诗有六百多首,难懂的诗只占很少一部分,他写过许多十分清新优美的诗如《夜雨寄北》《贾生》和许多首《无题》诗是各种诗歌选本必选的作品,一些名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于被多种艺术形式引用,甚至冲出文人的小天地,达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靠那些优美通俗的诗而获得的,如果李商隐只写过那些晦涩之作,今天恐怕真的没有人知道唐朝还有个诗人叫李商隐了。

1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话往往理解为前句说诗,后句说画。非也,两句都是说诗,而且是说同一首诗。我们说诗歌应该有形象,此形象的具象性、完整性、鲜明性都应该像一幅图画,而这幅图画也应该有诗的味道。如果有这么一首诗:桌上一苹果/个大又有光/右边粉红色/左边香蕉黄。此诗不怎么样,但是你不能说它不是“诗中有画”,很具体、很形象。因为它这个画里没有诗意,没有做到“画中有诗”所以不是好诗。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4: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逸士译诗《題別》Writing For the Parting

長亭折柳處﹐別淚滿金樽。千里人歸去﹐遙情寄白雲。

At the arbor where willow twigs are snapped
The parting tears fill the golden cup
As you go ba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I send my love by the white cloud as f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12-22 02:52 , Processed in 0.24011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