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查看: 1159|回复: 1

情感动力量——诗与情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09: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感的力量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人类的思想是行为的根源,人类的情感则是思想的根源。”哲人卡莱尔的断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类的思想能够不知疲倦永不停顿地长途跋涉,是因为情感滋生了思想,给了它永恒的动力源泉。
       短暂是人类与其他地球生命的共同特点,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是谁,生命的存在都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命意识渴望永恒而个体生命难以冲突所引发的“存在之哀,便构成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体验。然而,一生一己的情感是短暂的,但作为人类许多永恒的生命体验,却能够超越有限的时空存在,架起一座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穿越这条通道,就是人类生命意义的停泊地。所以,从这意义上说,情感的力量如同自然万物一样永恒。
    情感的力量意识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日常生活的平庸、琐碎和功利,总是在默默地消解人生的诗意和激情,也消解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情感的力量却能激活人类生命的冲动,唤醒人非凡的创造力,并创造出留给后人的创造物。
    情感的力量更是人类会晤真善美的马车,在现实主义的诱惑中滑向庸俗主义的泥沼,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在情感真空的地带,真实常常比谎言更难获得通行证,善良常常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美丽也被关在心灵的闸门之外。然而,情感动力量却仍然教人坚信:没有了太阳,花儿不会开放,生活从来就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情感没有成为荒芜的沙漠,人生的每时每刻都会与真诚、善良和美丽会晤。
    诗意存在于人与世界相遇的刹那。无路可走的人,要学会飞翔。无以表白的心,要学会懂诗。
    这是诗意的土地,生活生生不息。
    在人类社会中,诗无所不在,没有终点。不可想象人类在缺乏诗意的土地上,能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润泽生命的轨迹。
    在历史长河中,诗歌这一形势流淌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阶层,流淌在民众的各种生活状态之中。可以这么说,中国,是诗的沃土;中国人,向来善用于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诗言志,歌咏言”,从没有文字的远古起,我们的祖先就用诗的语言歌唱质朴的情感。到了以文字构筑诗的年代,诗更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的最大特质就是为情所发,情动于中而发于言。我们不必列举《诗经》《楚辞》的光辉起点,不必列举隋唐宋诗的繁华昌盛,也不必列举元明清诗的自由风雅,抒情感怀一直贯穿诗歌的历史。
    如果说西方文学以《荷马史诗》为先声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叙事的传统,那么中国文学以《诗经》为起点的发展方向则奠定了抒情诗的传统。千百年来的中国诗歌,直抒胸怀的抒情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没有诗哪有情,或者说没有情哪有诗。诗与情从来都是精密相连的,诗在情感的翅膀上出世,因为有了呼吸,有了情感,诗歌长出了翱翔的翅膀。从这意义上来说,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对自身情感渴求的突破,制造出诗的羽翼。就像屈原说“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庄子说”扶摇而上九万里”,我们的情感支撑了诗,诗抒发了我们的情感。
    在世俗的喧嚣里,在对生命的不可知里,当人们的思想劈开纷扰的一切困惑,简约到情感的本真,那才是人的内核里落地生长的种子。人与人这种精神层次的认识和记忆,有如大地上花和果实的一问一答“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呀。”世间万物之美被人类用一种充盈着感性能力和洞察的语言所观照和所描述,生命与艺术融合为一。
    千百年来,诗的光芒照耀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真,善,美永远占据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主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与情,它们不必然一致,但必然地存在。今夜的月亮很华美,古人曾看到过,可以预见将来的人们也会凝视那黑夜中诗意的孤悬的光辉。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哈曼说:“诗是人类的母语。”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曾几何时,“母语沙漠化:成为现代人无法挣脱的窘境,诗与诗人一起逃出失落母语的劫数,这或许是这个时代与诗意产生隔阂的缘由。
    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它让城市人享受便利、便捷、舒适,也令城市人产生隔阂、压力,令朴素和本真似水逝去。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快速、利落、冷硬而规则,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生存焦虑、表达焦虑、心理焦虑,它们来自各个方面。我们对生存的焦虑因为切身感受,从而过分注重,纠缠着不放。我们或多或少忽视了表达和影响的焦虑,事实上,生存紧张,浮光掠影,甚至连诗人也无法接近语言和生活的真意。
    诗,这曾引以自豪的神圣之鸟正如同蜡质的丘比特,在我们的生活里渐行渐远。今天更多的人有了汽车、别墅、金钱,而唯独诗这个字眼日渐苍白,如一颗豆芽菜长在广阔无垠的荒野之中,黯淡枯萎短暂如瞬间。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诗歌成为一个颇为尴尬、无聊、不合时宜乃至过于奢侈的话题。在这生命之杯是足球、生命之浆是竞赛、生命之歌是向前(钱)进的时代喧嚣中,还有几个人在默守那份痛苦的真诚?诗人或者爱诗者被看成异类,媒介可以让无聊的如同尿布一样的小报满街飞扬,可以让美人玉腿的杂志封面扑面而来,却很少有一方文化水土培育出纯净的诗之花。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哪里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襌娟的苏轼哪里去了?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哪里去了?我看你时很远,看云时很近的顾城哪里去了?
在丧失诗的年代里,城市越来越像一个“好色之徒”,用五彩灯光和华丽建筑掩蔽自己的本质。到处密布着水泥丛林,到处是没有艺术个性的城市雕像和城市标识。人们开始看不见城市的色彩。路口太多,车辆太多,标识太多,在乡村里出来不迷失的诗人,不再像从前一样能很快找回诗的桑林。
    那么,是呢,在哪里?海德格尔认为一双被穿破了的沾着泥土气息的草鞋能反映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本质,因为在最它接近自然,最接近自我,最接近心灵。它的上面凝聚着人类的劳作,凝聚着人与物、人与土地的联系。农民穿着这双鞋在土地里劳动,在大地上行走,终于踏出了一条“田野里的小径”,从而象征了人类在无意义的自然世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创造出不同与自然的东西。这就是意义,也就是人类和生命中的诗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与生命的诗性是永存的,即便在母语沙漠化的现代社会。
    确实如此,现代人由于生存的焦虑和压力引发的表达和阻隔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彻底丧失了生命的诗性。只要人类的基本情感永恒不变,人类的诗性也将永久生存。只要有合适的土地,把人类的永恒情感重新注入我们的母语,诗一定能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找回来,并重新照耀现代人的生活。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ф彩| 六合投ф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ф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11-6-2 1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的留存的那就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玉露。没有欣赏的人群,哪里会有诗人的春天。为百姓高歌吧,为民众而写。

威尼斯人:wns185.com首存赠送58元¬足球¬真_人¬各类彩票齐全¬提现即时到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6-2 10:01 , Processed in 1.2193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