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薛梅

论坛十月优秀诗歌选评:山桃花(22)陶杰(35)隽土(71)马东旭(97)罗士洪(102)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7: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言自语:在疼痛的独语中坚守真诚

                               ——马东旭《我多么愿意活着》(三首)印象

              

                                                           薛梅



      面对马东旭在中诗论坛所发的这三首诗歌,我愿意借用鲁迅先生最初为《野草》的命名:自言自语。先生此言中含有与倾听者的排拒意味,注重的只是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从而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荒凉,来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先生不希望年轻人读它:“它也只属于我自己”。然而,颇含意味的是,倾听者不仅仅一代代壮大,而且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够在其中读出自己深浅不同的人生况味。所以我相信自言自语的力量,我相信真诚面对自己灵魂时的赤裸袒露。在马东旭的诗中,我看到了这种自语的真诚,以及晾晒的疼痛,以及抵制疼痛的精神探索:申家沟的宣讲。
     我们知道,诗是最个人性的文学样式。个人性不仅仅决定了诗语言的走向,同时也决定了诗品质的表达,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或容或仄,或柔或钢,或闲而有申,或疼而无解。这三首诗歌无疑就是对于自我的私语和对话,甚至马东旭并不期图人们来认同他,因为他的心深深扎根在申家沟的地质层里,在那里他骨髓里的寂寞,忧伤,和疼都是一种生活品质。他说:“我多么愿意活着”。
    《春天》是一首精致的小诗,其中所自语的成长气息恰是向内里的回望:“几丛小草,藏着春天/申家沟渐渐醒来,回到一个温暖的壳”。日常描述中春草的萌动,颇有传情审美的功能,“申家沟的醒”、“温暖的壳”便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留白,“醒”与“壳”的背后空间都很大,曾经走来的途程一定很艰辛:“活着,春天就是我们的支柱”。这一句显然是诗歌的生殖细胞,就是生命的美。小诗因此有了时空流转和情感奔泻,当紫气东来不再是旧历,凸现了土地的全部意义,父母的土地,生命的土地,本我的土地。而迎接的背后是何等沧桑苦难的心路,又是何等漫长坚守的等待,诗人不言难,不言苦,却以动态词语“翻飞”、“伸向”、“一涌再涌”以及形态词语“十指”、“骨头”、“泪”共同摧生出灵魂的重量和震撼,以及珍视的欢欣。从而,“春天”这个季节性专属名词,“为百姓开一处科技方/无论养殖,无论种田”这样日常性生活图景,也便具有了的突破和超越,成为一种新的言说和审美情境:“阳光就坐在身旁,像桃花指引方向”,成为一种真诚的爱与美的宣言和憧憬。这首小诗其实是在明快的日常话语中,潜隐着很沉很沉的生命挤压与撞击,这是马东旭诗歌一以贯之的风骨,同时也印证了弗雷格在《算数基础》中所言:“一个词语只有在词语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或者说,这超越本身只能是马东旭送给自己心灵的田地。
     《写给姐姐》和《我多愿意活着》,表层来看是与姐姐对语的形式,但究其根本,我仍然以为是马东旭献给自己的心灵言说。在生命形态上,“我”与姐姐异体同构,“姐姐”只不过是“我”自言自语的诱因,是关乎人性以及行走的追寻,是关乎命运以及疼痛的思索。《写给姐姐》更像是献给自己的一篇心祭,其深邃的不能承受之轻,亦不能承受之重,让我们读来扼腕叹息,而无力。当叶落因其“提前”的外因而无法归根,“远遁他乡,成为孤独的瓷”便是一种宿命。“瓷”具有传统情感的洁净高贵,冠以“孤独”便彰显了现代性的陌生化效果,从而具有了多维投射的蕴涵。“青春落地,被雨水纠缠”,“找不到一粒细小的红”是疼痛的根源,我不想作世俗性的进城或打工或其他什么具象性解释,从生命形态来说,这恰恰是无解的,是无法逃脱的人生苦难,是一种纯粹的向往在现实中的割裂与打压,“瘦弱蒲草”。而“回到平原上的村庄”,即马东旭笔下的“申家沟”,退守心灵之约,“远离了大海”的喧嚣和芜杂、诱惑和剥离,即便是“一粒露珠的轻”,也轻的尊严而真诚。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诗在体现个人化特征时,真诚的自语都是砺胆剖心的。
     而诗又不仅仅是个人化的,真诚的诗歌本身独语中也会关涉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悲天悯人,“我多愿意活着”的诗美告白,让我们看到了“心事浩芒连广宇”的情感容量以及生活抗争。《我多愿意活着》自语的成分是最明显的,“申家沟”这生命的体认,“沙”“丢进眼里”,首句用得极为神奇,把生存的打磨与挤压这无形的痛化为有形,不是要眼里揉不得沙,而沙本是金子的前身,在别人不能够意识而且不屑的状态下,不经意的返回,那无形的痛也便有了价值和分量,“疾病丛生”也就成为别样的厚重和拥有。此刻,我们发现,诗美不在心,不在物,亦在心,亦在物,这是多么巧妙的交合和呈现啊。“狗尾草”和“忧伤”再一次呈现了这种心物的双向交合,谦卑而高贵,“不沾染烟火”:

姐姐,我多么愿意活下去,到田垄走走
收藏秋天的庄稼与粮食。回望祖坟上的草
草尖上的露珠,露珠里的光,归于自然
挑选最小的矢车菊陪我去远方
拽刀北上,饮马河洛,进入水调歌头的
流浪生活。直到飞雪连天,寂寞成灾
一头栽下去,不再醒来,不再喊生命中的疼

      这既是私人性的自语,又是生命的宣讲,真诚的心在申家沟的精神家园活着,活出自我,活出自然,活得寂寞和疼痛,也活得充盈和丰厚。这样的田垄庄稼、草尖露珠、光与飞雪,这样的宋词丁香、水调歌头、流浪生活,在婉约与豪放之间,在温暖与苍凉之间,在向往与跋涉之间,在热爱与无力之间,“进入水调歌头”——大江东去,还酹江月这耳熟能详的歌声,生命的歌声中放旷而忧伤。这既是物理时空上的无尽延长,又是心里时空上的无限拓展,“直到飞雪连天,寂寞成灾/一头栽下去,不再醒来,不再喊生命中的疼”,仍然是一种真诚的燃烧和回报。这似乎又关照了“回望祖坟上的草”,生生世世的根,生生世世的探寻,也是生生世世的慰藉:“不再喊生命的疼”。来的地方来,去的地方去,毫无疑问,申家沟成为一种灵魂命名。
      总之,无论怎样形式的剖白,最终都是要从根本出发,真诚,并关乎生命。难怪我们先人在《周易·文言传》中就明确指引我们:“修辞立其诚”。马东旭诗歌留下了这种品质。

                                                                                                   2009-11-30 于承德魁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7: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站,很抱歉,这段太忙乱了。但应诺的事情我是要完成的。这首是我当初选择的,刚刚评完。争取明早再发一篇。我的任务就延后完成了。感谢你的鼓励。并问好中诗的所有朋友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7: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站,很抱歉,这段太忙乱了。但应诺的事情我是要完成的。这首是我当初选择的,刚刚评完。争取明早再发一篇。我的任务就延后完成了。感谢你的鼓励。并问好中诗的所有朋友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7: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真诚的朋友们真诚的鼓励。不一一回复,薛梅在此一并谢过。并遥祝安顺!
发表于 2009-11-30 17: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姐姐.
如果太忙,就先不写吧.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啊...
抱抱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用之用:深度抒情的人生观照
                                    ——罗士洪《深度疼痛》(三首)印象

                                                        薛梅


      罗士洪是我的朋友,是兄弟,也是知己。我跟他的相熟相知已是若干年的事情了,我们一直像亲人一样相处着。他是一个坦荡的真性情汉子,大学毕业后做过医生,做过报人,现在自己拥有一家实力相当雄厚的红宝石广告公司,勤勤恳恳创业,踏踏实实做人,不张扬,不虚饰,乍看像一位木讷的老农,实则时时冒出机敏和慧性,是朋友中有名的军师。尽管他在中诗论坛给自己起个谦恭的名字叫:承德罗锅,但那份古道热肠的品性却足足成就了一位顶天立地的侠客。各地朋友来访,以及文学圈一些会议,很多场合都是老罗慷慨解囊。我愿意在我的文字中盛赞这样一位真兄弟,却又绝不是评论中无写时的虚妄话和套话。我只是不急于进入主题,因为这个名字所创造的这组诗行,是跟老罗平素做人以及真实追求分不开的。因之,这笔不闲,同时我也曲意的告诉大家,我很难用一篇评论来生动表达我的敬意。对此,我真是怀揣着忐忑和不安。下笔吧,我对自己不断鼓励着。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实际上我同时把自己绕进了一个连环套。这组诗歌,罗士洪在题记中写道:“朋友病重,我在这个秋天里束手无策”。他这个朋友我是知道的,因脑瘤在北京救治。我清楚的记得,我们有两次吃饭呼老罗时,他给我回复在北京探访这位朋友。当病情恶化的消息传来,老罗写完了这组诗的那个深夜,我接到了他qq传来的消息:朋友病重,以及一个哭脸。我看着这组诗,我知道老罗是真的哭了,我知道他哭的样子。记得去年他的一个警察朋友遇害,正赶上一些朋友为我从石家庄回来接风,我不知就里,打了几个电话来催,听他用很沉的声音告诉我:哥哥,我稍迟会去。(因我极不淑女,没心没肺的样子,老罗和闽山常常唤我为哥哥)。当他从灵堂赶来时我们几乎要结束了,让他赶紧吃点饭,他愣愣的看着那碗饭,忽然号啕大哭,真的,那哭声让我今天想来心仍然是酸疼的,一个大男人,就那样没有任何遮掩的在亲疼他的众人面前号啕大哭,哭得像一个六神无主的孩子。当安静下来,他用重重的鼻音哑哑的说了一句:他再也不能和我一样吃这碗饭了。说得我们大家都难过的不行,也都更赞佩他视朋友为亲人的可贵情谊。罗士洪的诗行呈现了他纠结的痛,也只能是呈现,诗歌对于一个无法治愈的恶疾,一个可能随时离开的生命,他无力挽留,他深度疼痛。甚至文字连释放都很难达成,因为每一笔都是蘸血而书,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无用。之所以我走进了连环套,是因为我同样面对好兄弟老罗的深度疼痛,无论我怎样走进这真纯的文字内里,怎样通透的瞭望一颗疼痛的心地,我仍然无力减缓,无力告慰。是的,我无论写下怎样真切的解析,面对生命的焦灼和无力亦是无用。
      这让我想到了由人的生命到诗的生命。罗丹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他盛赞希腊的雕塑:“生命使它们跳动的肌肉显得灵活而温暖”。诗歌同理,同样需要生命的深度。《我听到一粒枣的哭声》让我们触摸到了这种跳动的生命。诗人以“枣”喻友人,那和自已一同在山野中成熟的山枣,红艳夺目,饱满丰润,友谊的张扬在人生“宽大的舞台”“共舞”,这是怎样富足而快意啊。然而诗歌的帷幕一开,“突然瘫痪”的城池把我们陷入到一种无由的伤痛里面。伤城,这极具现代性的背景如庞然大物的吞噬,无法躲避,亦无法承担,一个“推”字形象的呈现着这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力量的强劲。“我找不到从前的共舞者”,突然而来的强大孤独感,无法冲决出去的困扰,人的生命已在这样的渲染中完成了诗的生命的确立。诗已然突破了仅为朋友病重而疼痛的个人印迹,不知不觉中扩展到人性深处:“我听到一粒枣的哭声/正从京城的路灯下钻过来”。枣哭,亦是哭枣,我们谁人不是经由枣的青涩而潮润,而红艳饱满,而干瘪苍老的呢。人生况味正是这“哭”的抒情。然而这却是一颗“一面红润一面青涩/一面充盈一面干瘪”的早遇风霜的枣,这沉重和悲伤就显得格外沉重和悲伤:“那些饱满的枣啊/那些丰富的神经/他们去妖娆了谁的秋天”,诗人的质问是泣血的,是洒泪的,是长歌当哭的。人性的孤独感更深重的袭来,以“举目无亲”的疼痛成为荒园:“我该怎样去收拾这偌大的园子”?束手无策中,唯有祈祷的虔敬是可行的,诗人被击打得像个羸弱的老妇人,在“枣林的哽咽”中彷徨、迷失:“秋分的午夜/我站在哪儿”?诗人说:“一粒枣的哭声正把我淹没”。
      至此,我们在这深重的疼痛中读懂了真与善,读懂了爱与美,读懂了生存的力量。难怪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兰达教授说:“诗歌是一种内心的抵制,抵制我们随时想要哭泣的沉沦”。我们恍然大悟,诗其实最直接抵达的就是对自己的拯救,这或者才是无用之大用吧。这让我们想起了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人本身的立足之地很小,如果将足外之土全掘光,使他面临深渊,他还能站得牢吗?也许,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诗歌就是这足外之土,亦即庄子眼中的“无用即为用”。
      《我与一片落叶同行》和《落叶》两首,人性的疼痛被深度开掘,并隐藏。颇富哲理。如果说生命的咏叹如枣的饱满抽缩,我们也可以很肯定的看到,亦如叶的繁茂凋落。“落叶”这个意象含有古雅味道,“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是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的。应该说,落叶从登场开始就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昨夜西风凋敝树”、“山山黄叶飞”、“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落叶是寂寞的心境,落叶是飘摇的遭际。这是古意的内蕴。而现代人则更多注重独立意识和自我人格的挖掘,“落叶”的现代性意味常常是执着的、义无反顾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投入,像向下的飞翔,像眷恋的拥抱。罗士洪的这两首诗歌恰好融合了“落叶”的古意和现代意味,《我与一片落叶同行》侧重于伤感和柔弱,与其“与落叶同行”,莫若说落叶是另一个自身:“我不知道谁会把我当成一片落叶/谁会架起我的双臂/谁又会知道我会走向何方”。这首诗中诗人的情绪已经愈发沉敛,他冷静的观照着生存境遇,前后有“风”的“挟持”与“调戏”,“树木干枯”,“一片落叶冲向深深的巷口”,这跌落的姿态是疼痛的,“冲向”一如在悬崖上的一跃,疼彻心肺,却又如此高傲:

我多想这个时候背对着落叶
呛着风看一看来路
我们终究辜负了多少

可我不敢这样
我怕一转身
眼前的落叶失踪
这个秋天就会面目全非

      诗人满怀悲悯,在悲悯命运的同时,亦在悲悯自身。其复杂的情绪纠结缠绕,“我不敢这样”,“我怕”。这是怎样的无措,又是怎样的失语。诗人珍重的是什么?秋天啊,一个成熟的季节不能成熟,一个收获的季节不能收获,“面目全非”的是人性的阉割和打碎。诗人在内有饱有纯正和尺度,我们无法不充满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实在是罗士洪抵制世俗沉沦的法器,亦是无用之用。
      《落叶》的现代性气息更为浓郁。语言更为跳宕顺畅,情感更为外放鲜明。诗歌的内蕴相当丰厚,即可作爱情诗解,又可作哲理诗析。诗人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比如“树干”和“叶子”的爱情,或者现实与理想的人生。我们往往太过于关注“果实”这个结果,反而“把美好的东西一一错过”,“树干”和“叶子”的秘密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树木脱下衣服把土地覆盖
他在向天空赤裸自己和叶子的忠心

那些被秋风吹起来的忧愁
只是叶子十分之一的部分
剩下的十分之九
任秋风怎么发威
她们都一动不动

     在世风流弊的软硬兼施中,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景。还有什么比精神求索和坚持的过程更撼人心魄的呢?这里包含着仁爱的情怀。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太多诱惑处境中,还能够简单的倾心而爱,纯碎的真诚而诉,这何尝不是美化灵魂、崇高人格的可贵信念呢,亦不失一种高级的享受,有意义的人生。至此,诗歌的无用之用再一次打湿了我们的眼睛。

【附】承德罗锅:深度疼痛(三首)

深度疼痛(3首)
        ---题记: 朋友病重,我在这个秋天里束手无措
                                         
1.我听到一粒枣的哭声

朗诵此诗歌地址http://fc.5sing.com/1530409.html

夜的城池突然瘫痪
风把我推进这个宽大的舞台
我找不到从前的共舞者
我听到一粒枣的哭声
正从京城的路灯下钻过来

这是谁给我的伴奏?
谁撕碎了我的笑容?
我看到他一面红润一面青涩
一面充盈一面干瘪
那些饱满的枣啊
那些丰富的神经
他们去妖娆了谁的秋天?

我在这秋分的午夜举目无亲
我该怎样去收拾这偌大的园子
我的每一次颤抖
都会碰伤我心理的神

主啊
请让秋风低下头
让这个秋天低下头
让乌云顺利地通过他的头颅
我泪水泡过的唇
咬住一粒枣红润的部分
我的城池一片香甜
为什么我却听到了枣林的哽咽

谁刮走了枣林的眼睛?
谁会打扫一粒枣的残局?
秋分的午夜
我站在哪?
一粒枣的哭声正在把我淹没

2.我与一片落叶同行

这是一个深秋的午后
我与一片落叶同行
因为有风
它被挟持在我的前面跑

两侧的树木干枯
它们早已经被风扒下上衣
现在正被无端地调戏
一片落叶冲向深深的巷口

我知道我的身后也有风
我不知道谁会把我当成一片落叶
谁会架起我的双臂
谁又会知道我会走向何方?

我多想这个时候背对着落叶
呛着风看一看来路
我们终究辜负了多少

可我不敢这样
我怕一转身
眼前的落叶失踪
这个秋天就会面目全非

3.落叶

在成为落叶以前
她和树木有许多秘密
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果实
忽略了树干和叶子的情感

这些在阳光下生存的事物
其实都在真实地生长着
是我们的偏见
把美好的东西一一错过

都说秋风是一个疯婆子
它横七竖八扫落叶
叶子乖巧 顺从
这里面的秘密只有树干和叶子知道

树木脱下衣服把土地覆盖
他在向天空赤裸自己和叶子的忠心

那些被秋风吹起来的忧愁
只是叶子十分之一的部分
剩下的十分之九
任秋风怎么发威
她们都一动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站,中诗各位朋友,我要为此贴画上句号了,尽管还不圆满,好诗太多啊,无法一一评到。感谢你们一路的鼓励,我们常交流。【抱拳状】好汉,在诗歌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发表于 2009-12-15 19: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提。。。
发表于 2011-3-15 17: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提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6-4 03:54 , Processed in 1.1807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