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中国诗人论坛|永远年轻的诗歌论坛|中诗网|中国诗人网|中国网络诗歌的源头

搜索
楼主: 风重

草菴漫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道,此说于中华先哲之灼见不鲜矣。我却唯独欣赏《天地》篇中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于此说可知,天地万物皆可有道,道其实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故此,在泡了一杯龙井之后,读到志峰的《国庆节就去山上吧》时,禁不住朝窗口前夕阳下隐隐约约的皋亭山望了很久。
  譬如志峰在诗中叙述到的,“那么凭空的想,最后/想起来的,一定是这些年/干过的丑事”。在这里我固执的认为“丑”字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可以是一些离别、一些冷漠,但也可以是一些值得怀念的事,当然有人把它当作志峰某晚醉后走在大街上唱歌亦是无妨。
  而比如我,却是在刚听到窗外在喊“茭白要吗?”,蓦然想起二十年前和父亲凌晨挑着一担茭白,走几十里路去杭州市区北部最大的菜市场批卖的情景。现在想来,父经常转头温润的眼神在我眼前飘啊飘。
  此时,我不得不佩服志峰,作品中这份可能且独特的充足世界,给予读者一份遥远而悠然的联想,它的清澈质感在让我们在阅读体验中达到思想观感的较深层次。
  因此,像这样的作品,私见并不想做太多具体的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和探讨,我相信很多人能够对本首作品的文本作出非常精妙的解构,并且远比我做的要到位得多。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更多的把这首作品当作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去品赏,虽然志峰这首的叙述手法更近似于小说的白描。
  如果我没有理解偏颇的话,志峰的这首作品,正是想努力让他看到的世界,进入一种相对纯粹、准确,又具有某种单一和纯粹性的美学情景中去。而且要让叙述的事物保存其单一的纯粹客观性而不被一些语言所解构,并以此来获得他想追求到的一种唯美的纯净的空灵境界。这点可以从作品叙述中恰到好处地节制可以偷窥到其中一二。而且,我也曾在上次《钥匙》一组中关于《乌兰巴托六》的评价中隐约地提到了。
  
  附全首作品:
  
  ◎国庆节就去山上吧
  
  既然都在欢庆节日
  随便哪座山
  但一定要有林子
  坐在树下,随便
  想些什么,可说来容易
  那么凭空的想,最后
  想起来的,一定是这些年
  干过的丑事
  
  既然都在欢庆节日
  树叶落了又落
  把我埋了又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在绿风读到了章闻哲的一首好诗,让我颇是感慨。
  认识闻哲还是伊称呼为“冰绿少卿”的时候,记得前年我在新浪的博客链接就写了“冰绿”。闻哲早期的诗作,一直给我的印象是意象繁纷而诗意旷达空灵。就国内还活跃创作的女诗人而言,除了自己印象中的横行胭脂、范小雅等屈指可数的几位,余者皆难望其项背。(当然,这仅就个人的阅读视野观感而言。很多诗人的作品是无法贴切地横向比较的。)
  今晚读到她写的《一只纯粹的柠檬》,禁不住拍着书桌叫好。这个好不单是因她突破了自己,真正从自我的表述踏入社会的表达;而是就作品的内涵和文本的技巧跨度而言,都是足以观注的一首。
  在绿风的回贴,我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叙述缺乏光滑。什么是光滑?就我个人的阅读视野而言是一种叙述的节制、一种意象的隐藏、一种不动声色的抒情并思考。
  一般思考比较厚重的作品,在文本上大都显得枯燥乏味,就象一副没有血肉的骨架子。而且在叙述中带有很多的名词典故,让作品的思考表述过于内倾甚至于晦涩难懂。
  相对而言,闻哲这首用了许多手法,在不减低思考的背后,抒情和文本的节奏得到一定的保持,这是颇为难得的。
  当然,由于风格的调整,在文本上没有恰如其分地掌握节奏和控制语言的表述,这是难免的;而三四两段是我不甚满意的,比如三段的唯物唯心者论和四段的前半部分,感觉谈得过于透明了些,但瑕难掩瑜。
  
  附全首。
  
  一
  客观的芒果,它叙述柠檬
  它说:黄。它节俭地用词。唯恐
  漏出不科学的态度。
  我信任一只芒果对黄的熟知,和深刻的认识
  就像芒果对黄的了然于胸。
  我欣赏一只芒果,只为它准确无误地揭掉柠檬的第一层皮
  它从不深入一只柠檬,从不故作高深地说:酸。
  但它揭示的黄,却深入我心。
  
  二
  此刻,说这些是奢侈的。
  葵花或阳光。
  是复杂的。如果你说的是“薄”或“透明”。
  是的,一只柠檬,它只是浅肤色,和“亮”。
  不,“亮”也是你情感华丽的部分。你的表情过于愉悦。
  它只是浅黄色。
  
  三
  说到酒,你给柠檬加了色
  听到你说“金”,我有些目眩。
  你细述,酒中有弥漫的涩,金色。
  它混淆味觉。在它之前
  酒只是酒。而之后的酒
  朴素地唯物主义者,称它五味杂陈
  按奈不住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呢
  叫它七情六欲。
  
  一只柠檬,不过是一只水果
  它并不承载更多。
  无论如何,它不具备这样的厚度和斑驳。
  
  
  
  四
  
  柠檬,反柠檬。
  主张柠檬。许诺柠檬
  放弃柠檬。
  柠檬坚持柠檬
  反柠檬坚持反柠檬
  被主张的得到单纯的柠檬
  被许诺的得完整或额外的柠檬
  而被放弃的
  将得到柠檬的所有。
  
  一只戴镣铐的柠檬
  
  一只戴青铜面具的柠檬
  一只柠檬,它为成为一只纯粹的柠檬
  而奋斗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晚,在浅说到闻哲诗歌《一只纯粹的柠檬》时,无意中提到了横行胭脂。记不清楚大约什么时候开始读到胭脂的诗歌,据我模糊的记忆大概在04年春末,但当时的印象似乎不是很深。印象较深的是后来在月光论坛的天堂夜歌读到她的作品,但那时候大约在04年11月了。
    之后,也慢慢开始读多了她的一些作品。从那时起,胭脂一直是我较为观注的诗人,直到调入某集团开始天昏地暗地工作为止。
  长久以来,胭脂作品给我的印象是深情明朗直抵灵魂深处。她水晶般清澈的诗行,意象高远以及语境辽阔丰沛,都给人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
  今晚在新浪博溜达,恰好路过胭脂的博,对她一首《在一个区间上的两朵花》颇有感触。
  昨天我在读到拜天兄的两首《到处都是棉花》《蒙城路》时,曾写了几字胡说。内里有对成熟诗人一些简单的自我看法。而胭脂的这首,抛开这首作品背后的思考不谈,就文本的质地和技巧而论,也可以说验证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浅见。
  首先,本首的打开很是自然,“在一个区间上的两朵花/我避开其中的一朵/修饰另外的一朵”;从两朵花静态的叙述指向避开和修饰的动态,干净的转换过程不动声色。而饶有意味的是“一个区间”的定位,以及“避开”和“修饰”的动作。
  之后,叙述的视野拉进,“世界是不公平的/穷人的针脚绵淡”。这是补充之前的避开和修饰。不公平的避开,绵淡的修饰,用词准确贴切,联想辽阔。
  在这里“野心微弱/林木间没有一丝风/爱,慈悲,美/在岁月里稍稍静止”,让我
再三品读的是“野心微弱”和“稍稍静止”。为什么野心微弱,参考“爱,慈悲,美”,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份疏淡旷达、安乐知足的恬静情怀。“静止”也可以看成一种残缺,力量微薄不能济世或贡献力量。
  “然后/我拍着一朵花的脸儿说/‘你穷得坦白而悲伤,多像一个志士的悲伤’。”
  这里的拍字更多体现了一种亲切、无奈、力所不逮,和结句‘你穷得坦白而悲伤,多像一个志士的悲伤’呼应比较充分。但觉得两个悲伤的叠加似乎单调了些,前一个悲伤不妨可以再斟酌。
  
  
  
  附全首:
  
  《在一个区间上的两朵花》
  
  
  在一个区间上的两朵花
  我避开其中的一朵
  修饰另外的一朵
  世界是不公平的
  穷人的针脚绵淡
  野心微弱
  林木间没有一丝风
  爱,慈悲,美
  在岁月里稍稍静止
  然后
  我拍着一朵花的脸儿说
  “你穷得坦白而悲伤,
  多像一个志士的悲伤。”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读冷盈袖二作不久,便让我感受一份非常微妙的味道。
这份味道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姿态和想法呢?就我个人的观感,我以为是一份安静,一份守望,更或是一份等待的姿态。在大家都易懂的空间里,单纯地完成自己的一次经历,一次情感的波动。它姿态朴实,从容沉静,与尘世间的喧哗持有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来自于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一种草根的姿态和想法。但是它出入市井,出入庙堂,宁静冲淡、自有境界,甚至于一些喧哗和物质都不能掩盖,唯自延绵不绝。
这也是我向往的诗歌,平民的、生活的、意境无往弗届的诗歌。
比如《荒地》,我反复读了几遍,对它的宁静淡雅地打开“最多的是狗尾草,成群成群的,在风里摇着”,依旧赞不绝口。
而初读时,我总对“成群成群的”感觉不舒服,觉得抑制了之前“最多的”的有效发挥。但反复读后,却觉得这是最贴切的,也最容易打开读者关于“摇着”的画面联想。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白白的毛茸茸的草随着风摇啊摇着,真的有一种旷达的美,让人想起“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我不是很满意之后的叙述,“蝴蝶翻飞其间,雀鸟低低地擦过去/又擦过来,擦得那些绿色淡去了很多”。“蝴蝶翻飞其间”,这句从画面和联想考虑都是中规中矩。但联系后面“雀鸟的擦”,文本的意象就显得略微失衡,尤其是对“绿色的淡”真得是抑制住了。
最满意的是“还有些植物,我只会用方言轻轻地叫”,这句应该是全首的点睛了。此时,方言两字联系到题目的《荒地》之称,尤显意味深长。而且,就我个人的阅读观感,觉得此时就可以收尾了,后面的“不知是它们听见了,还是认出了我”在此处显得有些说透了,颇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
而对于第二首《无题》,我总觉得三个“盖上来”之后,蓦然用“爬上来”,不仅造成文本观感上的枯燥乏味,而且连之前排比积蓄的张力,一下子冲垮了。如果这里斟酌一下的话,那本首可以称得上自然辽阔了。



附二作与小记:



荒地



最多的是狗尾草,成群成群的,在风里摇着
蝴蝶翻飞其间,雀鸟低低地擦过去
又擦过来,擦得那些绿色淡去了很多
还有些植物,我只会用方言轻轻地叫
不知是它们听见了,还是认出了我


无题



整片天空都是黑色的
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低头走着
真想躺下来啊,就算一秒钟也好
乌云盖上来,叶子盖上来
厚厚的泥土盖上来
喃喃的虫子爬上来
谁也不必找我
想发芽时,我自然会出来



题外小记:



上午约摸九时许,在作协论坛里看到新出的《浙江作家》封面图片及目录,颇有些感慨的。犹如前些日在若缺读到商略兄的《白菜赋》等几首作品,想如此佳构却未见于如《浙江作家》等本省刊物,唯觉心有大憾之。如是说也,甚至忆起杭州文联刊物《西湖》,曾经偶读几期似觉诗歌佳作不多也。而几许年来结识之杭城或同省诗友,亦不见其佳作载于上,更独为所谓“文化杭州”亦或“文化浙江”叹息几分许。余为杭人,亦是浙人,但见浙刊眼光凋零如许,怎不哀而叹息乎。悲而浙江枉称文化大省,然或为散文小说大省乎。
而前些日衡水友人霜与余闲聊,言及亦是浙省诗者冷盈袖,推荐其作朴实简明,温润可感。然是说也,偶见其作不足以品其之深,故余亦为悬疑未决。唯是疑时,闲步于新浪博途,至重庆子衣居,忽见其载盈袖之屋,遂此访之。聊读几页,颊口余香,拣其二作速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松兄是我在浙江作协论坛主持诗歌版面的同桌(所谓同桌是指同一版面的斑竹),以前却是极少读到他的作品。最近蒙他给了我博客地址,故常去叨扰,以期向他学到更多的东西。前些日子,我在同桌的那个版面贴了一首旧作的修改稿,他附合了一首旧作《徐渭》粘上来。我再三读后,依旧觉得非常耐品。
《徐渭》的打开就非常厚实,“河水上的城市越来越重,他的气息越来越重/他是绅士,也是叛徒,为肉体所出卖”。在这里需要再三品读的是“他是绅士,也是叛徒,为肉体所出卖”,两个名词定义的复沓,一个动词的结论,却把需要表达的特质形象地概括出来,味道绵远悠长。
而令我耳目一新的却是之后的描述,“出价是大写意的《葡萄墨轴》,一颗没有耳朵/一颗早年流落江湖,晚年坐享其成/另外的一串葡萄长在自家院子里”。这里用的《葡萄墨轴》,让我想起文长先生在画中的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而建松兄之后的叙述形象且不失简洁地把这首自题的意境拓展了。这样的铺叙,可以让阅读者不必纠缠于《葡萄墨轴》,就可以感受到文长先生落拓的一生。引典而破典而出,尤其是我非常喜欢和赞同的表达手法。
敲打!敲打!公子在门外窥视——/“师爷,师爷,你为何琢磨铁钉?”/“以钉代笔,以头作纸,再画一幅葡萄”
这两句对白反复阅读了很久,只觉得一股辛酸直欲破纸而出。就连我,也郁闷了很久,捧着茶杯感慨万千。
最后的结句颇有些盖棺定论的味道。尤其是“魂魄在山阴道上”、“上半身是明,下半身是绍兴,唯两眼洞穿百代”。文长先生属于他在明朝,更属于绍兴,属于我巍巍中华一颗璀灿的明珠。


附边建松作品《徐渭》:






     河水上的城市越来越重,他的气息越来越重
      他是绅士,也是叛徒,为肉体所出卖
      出价是大写意的《葡萄墨轴》,一颗没有耳朵
      一颗早年流落江湖,晚年坐享其成
      另外的一串葡萄长在自家院子里
      敲打!敲打!公子在门外窥视——
      “师爷,师爷,你为何琢磨铁钉?”
      “以钉代笔,以头作纸,再画一幅葡萄”
      1593年,徐渭殁。有人遇见他魂魄在山阴道上
      上半身是明,下半身是绍兴,唯两眼洞穿百代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抒《云之肉十二首》之一

停顿

草地上的小径居然
与我的内心这样高度契合
我想踱向哪里,它就延伸向哪里

风的舌头
将草木的苦香反复品味
但并不咽下,而是又将它
轻轻吐向遥远

这令人销魂的薄暮
时间不再流动,渐渐弯曲起来
并打了个结


钟书先生在《七缀集》里如此说,“诗原通画,诗是无形画。”一首好诗的思想立意及叙述承质姑且不论,但必须有一种沉淀,一种意境美,一种声在言外,让读者暇想翩翩的悠远。从这些方面我们品读汪抒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欣赏到汪抒作品带给读者的画面感和意境美。比如本首的三节可以看作是三个画面的组合,亦可以看作是一个画面的三个层次。从小径、风吹动草木以及薄暮,作品从近抒远,融景于情,不得不赞叹作者在构造情景上收放自如。以前一直认为,汪抒是那种擅长把精神碎片解构吞吐并放大叙述的诗者,没想到这首作品表达的画面感如此强烈。
在这里,我最欣赏本首的第二节,尤其是“舌头”这个拟物的运用以及跟随的描写,形象且饱满地表达了作者想叙述的意图。但非常遗憾得是,本首的结尾收得重了些,全首轻盈有致的味道一下子凝实了。最后两行不妨再斟酌一些。

歪歪《XP等》中的一个

<火车>

两个人,隔的不远
一堆碎石乱草,挡风玻璃,衣物。

汽笛声。那位官老爷和他二房
到了尽头,我们都不是拍手称快的人。

这一年的流窜就到此为止。过道渐渐
拥挤起来,阳光照在手推车上面

余下的报纸和零食,光鲜和不光鲜的
面孔。渐渐,都怀恨不起来了




读到天空向我推荐的这首作品时,我反复阅读了很多遍。以前极少读到(或许说没有深入地读)歪歪的作品,这次读到歪歪这首《火车》,确实带给我许多的惊讶。或许会有一些读者简单地把此作归类于叙事诗,甚至于冠于后现代的冕号。但据我看,或许此作带有一些叙述的口吻,但从歪歪明目张胆地断句考虑,他对断句的字词做了非常精微的手术刀般地处理。在若隐若现的文本进行轨迹中,事物的清晰性和意图的批判性交织着缠结在一起。而且,作品的起首两节就开始对比纠缠了。

两个人,隔的不远
一堆碎石乱草,挡风玻璃,衣物。

汽笛声。那位官老爷和他二房
到了尽头,我们都不是拍手称快的人。

在这里,“一堆碎石乱草,挡风玻璃,衣物”是一句从远及近的描写,但我曾经对衣物这个词有所疑惑。衣物,什么样的衣物呢?还是衣和物呢。这个衣物运用的分寸感,可以说让我反复揣摩了良久。从这点上斟酌,不如之后的“汽笛声”运用的宽阔节制,并且指向鲜明。而在之后的叙述,我认为“到了尽头”可以用句号,“我们都不是拍手称快的人”就更突出了。

这一年的流窜就到此为止。过道渐渐
拥挤起来,阳光照在手推车上面

余下的报纸和零食,光鲜和不光鲜的
面孔。渐渐,都怀恨不起来了

三四两节的叙述非常安静,读到“过道渐渐/拥挤起来,阳光照在手推车上面”,我也感觉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脸上了。在这里,“光鲜和不光鲜”的描绘让我感叹,真实生活的原味一下子展露出来了,而且联想非常宽阔。把某种安静又强烈的匿名声音,低沉又坚决地传递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33、《青龙峡游记》 (2008-04-25 15:36)  


峡谷的高度
令人绝望
游鱼自得,令人绝望
峰峦在上游回转,依然滴出翠绿
两岸拥堵着
下游开阔,但深不可测
游人在谷底戏水、照相
在缝隙之中,侧身
有行将崩溃的快乐。他们尖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绝望引出峡谷和游鱼的环境,并且度量出高耸和悠闲带来的某种怅然,相信读者在此处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沧桑的反差。关于这份心境,我反复品味了许久,蓦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今夕何夕、此处何处、此身何人的苍凉感。但此后的叙述“峰峦在上游回转,依然滴出翠绿/两岸拥堵着/下游开阔,但深不可测”,我始终觉得“依然滴出翠绿”在此处不妥。虽然就作者的心态,试图用些绿意来反衬之前的苍凉,但在承上启下的阅读中,却为下文的阅读进入和体会更开阔的联想空间设置了障碍。此处,就我个人认为,可弃。
而之后的叙述“游人在谷底戏水、照相/在缝隙之中,侧身/有行将崩溃的快乐。他们尖叫着”,我一直对“行将崩溃”和“他们尖叫着”进行揣摩。总觉得“行将崩溃”似乎单调了些,而且和“他们尖叫着”的指向大体相似。如果用到了“行将崩溃”,则“他们尖叫着”的穿透力则大大减弱了。而且,全首的切入和呈现会显得比较单一,美中不足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午吃过饭,我一直盯着办公室窗外的街道在看。恍惚的时候,甚至于认为之前走过一个戴草绿军帽的中年人,那是我的影子。尤其是看到他在橱窗中漠视鬓边的微霜,仅是轻皱了一下眉毛,不发一声,仿佛叹息声被压在了喉下。我曾经在很多个黄昏反复沉浸在这样的思维中不得解脱,于诗,于生活。有时候窗外起风,有时在下雨,生活与一些梦想,在虚实之间来回滑动。
尤如我刚读到海灵草的诗行,“此刻你在塞上谈江南。我在海边远望你/我要忘掉与青春有关的小雀斑。”这样的叙述,仿佛让读者在看一个电影长镜头,而从塞上到江南,时空的转换宛如羚羊挂角。在这里我尤其对“青春”和“小雀斑”,两个名词的复沓,再三品味。青春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但小雀斑呢?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想象在海边,一种淡而宁静的忧伤裹挟着一些往事的细节扑面而来。
我曾经一直提到诗歌语境的八个字,分别是准确、自然、朴素、贴切。因为,我认为只有具备这样的语境特点,才能把一首作品的魅力较深地辐射到读者的感受之中。而诗歌作品,最难地大约是恰如其分表达了。但在灵草的这组诗歌中,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你瞧,我们站得这么近。我几乎听到大海的潮汐/你也险些抓住了飞逝的蒲公英”,“我还记得/蓝衫的蓝和天空的蓝/不同”,“我要尝试从大树后面走出来/给你看我手指间的伤”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象“我还记得/蓝衫的蓝和天空的蓝/不同”这样的句子,因为灵草智慧的提炼,充满了对读者努力阅读的诱惑。而象这样充满灵性的意象,每首作品中也都体现了许多。
如果说灵草本组的作品瑕不掩瑜,但我也在这里略提几点小见。第一个是意象的繁纷,在《距离》《悲伤》《霜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二是叙述的节制,除了我提出的“此刻你在塞上谈江南。我在海边远望你/我要忘掉与青春有关的小雀斑”这节,其他也不同程度有些拖沓。
记得上次和建明兄弟谈到突围的几个,说到彼此之间不同的突破方向,我现记忆尤深。我现觉得,像灵草这样的抒情也是很有个性和独到的,但不妨稍微压制下,尤其是在叙述的节制上。
发表于 2010-1-18 1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的这些漫谈十分有益,精华收藏学习
发表于 2010-1-22 1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置顶,,学习
发表于 2010-1-22 11: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置顶,,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4: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蓓蓓老妹和飞肥大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206号

[中国诗人论坛] ( 豫ICP备11003363号-2

GMT+8, 2024-6-16 22:53 , Processed in 1.21361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